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就要探讨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费雪(191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完善起来的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一些。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求有所借鉴。

    一、古典货币理论

    1、货币数量论 现金交易数量说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交易方程式是

     M× V= P ×Y 

    其中M是 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 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 P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 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

    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费雪认为短期内V,Y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如果用货币需求量  表示 M ,M ×V= P ×Y可以写成

    ×V= P× Y

    两边同时除以 V得

     = × P ×Y

    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

    费雪交易方程式能够成立的基础是V 和Y不受M变动的影响,而这一前提是货币中性论,即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并不产生影响。按照货币中性论的说法,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即经济的实物方面,而一般的物价水平和货币购买力则决定与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即经济的货币方面,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费雪方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简单“二分法”的传统思想。古典学派的经济的“二分法”的观点就是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只是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社会实际就业量和产量。

    2、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数量说

    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等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他们发展起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现金余额数量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该方程式是

    M=KPY

    其中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即现金余额,Y代表总产量,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持的财富在全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K是常量。

    剑桥学派认为,对于货币需求是基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和贮藏价值功能的。(1)作为交易媒介,人们用货币完成交易,那末货币需求量与交易水平有关,由交易水平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这一观点与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基本一致。(2)作为价值贮藏的货币也是一种资产。随着人们的资产增加,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也在增加,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财富同名义收入成比例,所以货币需求量也与财富水平引起的名义收入变动成比例。

    综合起来看,在剑桥方程式中,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如果以K表示费雪方程式中的 ,那么

    M = ×PY

    可见,在形式上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是没有区别的,但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却是有区别的。马歇尔和庇古不仅仅将交易水平和影响人们交易方式的制度作为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关键要素,还探讨了货币作为财富的一种被人们选择所持有的原因和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既然货币被人们选择所持有,就不能排除利率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差异很小,体现了货币中性论,即经济中的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二分法”思想。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曾经是现金余额数量论的重要代表,在他早期著作《货币论》中,他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并没有完全脱离古典理论。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在货币需求方面,放弃了古典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反对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二分法”,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特点是以人们意愿持有货币的动机作为划分货币需求的依据,对流动性陷阱进行了描述。这一理论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发展了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又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按照《通论》,一个人的流动性偏好“系用此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其资产的价值”,流动性偏好的程度“用货币或用工资单位加以衡量”。①P169 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凯恩斯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由于个人或业务上的交易而引起的对现金的需要”②P174。其核心仍为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对个人来讲,收入的取得是定期的,而两次收入之间的日常花费是经常的持续的,所以个人必须经常保持一部分货币以作日常之用。对企业来讲,其收支活动在时间上不可能保持一致,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以备日常之用。所以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的假定之一—交易动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都认为交易货币量与收入成比例。

    谨慎动机,“由于安全起见,把全部资产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起来。”产生于预防动机而对货币需求源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用来预防不测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的分析显著区别以古典分析之一。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由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防止意外出现的支出,保障意外事故或可能出现的有利投资机会;第二层意义是“保证一部分资源的未来之现金价值”,完全着眼于货币对未来债务偿付的保值作用,实际上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看待。

    凯恩斯认为,人们意愿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他认为这些交易与收入的变动成比例的变动。因此人们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与他们的收入成比例。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比一般人对将来的行情具有较精确的预期。”③p174人们出于投机动机即而持有货币来源于货币的贮藏功能,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对待,预期利率的变动而变动货币持有量以谋求收益。因此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凯恩斯把贮藏货币的资产分成两类:货币和债券。在凯恩斯所处的年代,支票存款是没有利息的,所以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为零。而对于债券来讲,债券的预期收益来自两方面:利息收入和预期资本利得。人们持有货币还是债券取决于两者之间的预期回报率。如果利率上升,则债券价格下跌,若预期利率上升,则债券价格预期下跌,从而得到负值资本利得,即资本损失,从而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贮藏财富。若预期利率下降,则债券价格预期上升,从而得到正值资本利得,即资本增值,从而人们愿意持有债券而非货币贮藏价值。由此可见,利率上升导致货币需求下降,货币需求同利率水平负向相关。

    流动性偏好理论方程式:

    M=+=+    ④ P205

    式中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持有的货币数量,表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款数量。L1,L2是对应于,的两个流动性偏好函数,L1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Y, L2主要取决于利息率r 。

    凯恩斯认为,和可以被认为当作“彼此独立无关的事物”⑤P205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满足正常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需要量主要取决于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为满足投机动机而引起的对货币需求的总量却呈现出随着利息率的不断改变而继续做出改变的状态,就是说存在着一条具有连续性的曲线,该曲线能显示出满足投机的货币需求量的变动和债券或其他债务证券的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⑥P203

    当M增加时,和都有所增加,即 ΔΜ=Δ+Δ

    可以写成  ΔΜ=Δ+Δ

    按凯恩斯的说法,“新增加的现款(就新增加的M)在和之间的分配将取决于投资对利息率的降低所做出的反应,以及投入对投资的增加所做出的反应。由于Y部分取决于r,所以M一定量的改变必然使r具有足够程度的变动,以便使和所做出的改变总量等于M的上述定量的改变”⑦P207这里M的上述定量的改变量即为8710;M。所以货币需求量变动会引起利率r的反向变动,从而影响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进而会影响收入Y的变动。这意味着变动货币的供给量使利率这个杠杆对收入Y产生影响,这正是凯恩斯国家经济主义干预的必然逻辑结论。

    从M=+来看,货币需求M取决于y和r,即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还与利率有关,即M的变动与Y的变动水平正相关,与r负相关。 在分析方法上, 凯恩斯把利率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关键因素 , 从而在其货币需求方程式中通过r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收入。在凯恩斯的价格论中 ,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以前,货币变动量增加,利率下降,用于投机性货币增加,从而增加收入,增加就业,不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显然,在凯恩斯那里,货币不再是中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的变决定收入的实际变动,对实物经济产生实际的影响,货币经济和实际经济不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从而克服了古典经济的 “二分法”的传统。由此可见,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较费雪,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大大前进了一步。

    如果以P代表一般价格水平,则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以不变价格表示货币需求量) 表示实际收入,流动性偏好函数写作

  

用M代表(因为货币市场均衡时,M=)货币流通速度V写作

虽然凯恩斯倾向以把货币流通速度看作短期是稳定的,是常量,其原因是在短期内不考虑r,但后来人们通过实际的数字统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V在短期内也是剧烈变动的。V的变动可由 得到说明。

    “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重要涵义在于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常量,而与剧烈波动的利率正向相关。他的理论反对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另一个理由是: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预期的变动将导致货币需求的变动,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速度也发生变动。”(《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第480页)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很有帮助。对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问题的一致看法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表现在民间有效投资不足和人们的有效消费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商品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负担基本都要有居民自己承担,居民的谨慎动机增加,对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增加,在收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用于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致使尽管国家连续几次降息,甚至加征20%得利息税,居民的储蓄存款还是高速增长。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下降,使企业的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存货增加,不得不压缩生产,减少投资,造成投资不足。所以尽管央行的货币供给强度不减,但货币增加的不少部分被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三、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发展——鲍莫尔—托宾模型和托宾均值—方差模型

    在货币理论中,利率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货币的各种不同替代物的各种不同债券具有不同风险,从而利率和风险成为人们货币需求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经济学家通过发展更为精确的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理论的持币的三个动机。下面介绍鲍莫尔—托宾模型和托宾均值—方差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研究的结论是交易需求层面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即持有货币的替代资产入债券的利息收入。而持有货币的好处是避免了交易成本,持有债券是有交易成本的。人们在应付日常交易的时间段里,可以频繁的置换货币和债券,只要利息收入大于交易成本。当利率上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必然增大。只要在不影响日常交易的时间内,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大于持有债券的交易成本,人们就愿意放弃一部分货币转而持有债券,以谋求利益。反之亦然。可见交易需求对货币也是敏感的,即交易需求与利率水平呈现负相关。

    同样,沿着鲍莫尔—托宾模型的思路可以得到谨慎动机也与利率水平呈负相关。鲍莫尔—托宾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始终表示愿意持有的现金额,每期开始时个体收入,b表示为债券的交易费用,i表示债券利率。这个模型又称平方根法则。对于货币需求而言,它的意义如下:

⑴ 收入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⑵ 交易费用b的增加,将是债券需求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⑶ 债券利率i的增加,将是债券需求增加

⑷ 价格的变动使b,同时变动,结果使作同比例的变动。

托宾均值—方差模型是托宾对凯恩斯投机需求理论的发展。在凯恩斯的投机需求理论模型中,货币的替代资产只有债券。人们使持有债券还是持有货币,取决于债券的利率。预期债券回报率较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大时,人们将持有债券,货币需求下降。反之亦然。但凯恩斯忽视了人们持有债券和货币等多样化,用货币等资产以贮藏财富的可能性。托宾认为,债券的价格是剧烈波动的,是有风险的。人们持有货币还是债券不仅考虑债券的利率,还要考虑债券的风险。风险的大小与持有债券的品种数量的大小呈负相关。所以人们贮藏财富的方法是资产的多样化选择,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避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的风险。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现实经济意义在于利率对于人们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我们可以体会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利率的市场化有利于吸收居民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重的货币量,居民根据利率的市场化水平的变动投资于企业,一方面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另一方面增加居民的收入,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同时,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有利于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引导居民手中的货币投入生产流通领域,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托宾的均值—方差模型的借鉴意义在于居民的投资需求受利率和风险的双重影响。市场经济中利率和风险总是相伴而行,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中风险永远存在。但如何弱化风险,解决金融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要求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投资者获得和接受投资者尽量一样多的信息,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调动居民投资的积极性。联系我国股市中屡屡出现的事件对股民的打击,信息不对称对我国股市发展的教训不可谓不深。

    四、现代货币数量论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  平均收入;

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

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

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

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

    对于Y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大于永久性收入。收入变动幅度平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由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组成的。

    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消费不足和短期经济波动。而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同时,永久性收入假说的一个必然逻辑是既然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稳定性必然要求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这就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对而言,凯恩斯认为货币预期回报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认为不是常量。当经济中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货币回报率随着债券和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存款竞争一直到没有超额利润为止,这一过程使rb-rm保持相当稳定。弗里德曼这种观点意味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那么利率的变动在长期中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小,这也使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渊源。

    -取决于持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时预期通货膨胀率πe,它的值是稳定的。弗里德曼不同于凯恩斯之处之一是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

    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强调货币需求的财富限制,他的一些观点对于正确分析我国的现在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作用。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多数消费者的预期永久性收入减少或增长缓慢,结果低收入者手持货币减少,以储蓄的方式储蓄货币,使商品和货币的替代率下降,一方面造成商品存货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人们无力消费或减少消费。央行的几次降息,对人们的货币需求影响很小,储蓄存款的持续增加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五、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发展——财富调整理论

    财富调整理论是在修补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缺陷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弗里德曼德的理论,既然货币存量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那么货币对经济作用过程的传导是直接的,但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弗里德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财富调整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1963年,美国另外两位货币学派代表布鲁纳和梅泽尔发表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金融媒介的作用》一文,提出了财富调整理论。该理论视货币为一种资产,认为社会大众会根据各种资产包括货币的相对利率来调整他们的资产结构,已达到理想的资产结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对资产结构实物调整,会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

    财富调整理论是对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修补和完善,在解释长期货币需求时,梅泽尔认为财富效果和利率效果同样重要,财富和利率都是货币需求的决定要素,而且加入财富变量使货币需求非常稳定,这就为稳定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在财富调整理论中,用财富代替收入作为货币持有是有限制的,这个现值就是财富的限制。梅泽尔认为,用收入作为货币持有的限制的变量,是基于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假定,交易量是收入于产出的代表,所以货币需求在逻辑上就是收入的函数。但是如果把货币当作财富诸种资产中的一种,以财富作为货币持有的限制量,则强调货币作为生产性资产的功能,强调资产结构的平衡。货币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决定于相对利率,也就是要考虑持有货币的报酬率和持有货币损失利息的机会成本。即使相对利率不变,财富的绝对量改变,也会使货币需求增加。

    财富调整理论中货币是否具有生产性功能,有一个重要条件是货币转化为其他生产性资产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不低于预期回报率,则货币转化为生产性资本受阻。所以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促进货币向生产资本的转化,是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分别见凯恩斯 (高鸿业 译)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的169页、174页、174页、205页、205页、203页、207页   

参考书目

-------------------------------------------------------------------------------------------------

米什金 (美)       《货币金融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志伟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凯恩斯 (高鸿业 译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

孟殷波、李金声      《中国金融理论发展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511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宗教的至高神崇拜 古代埃及人的主神崇拜

我们已经知道,圣经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宗教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即:多神(偶像)崇拜宗教—至高神崇拜宗教—独一神崇拜宗教—三一神崇拜宗教。那么,中国古代宗教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呢?中国宗教学者认为,中国宗教

中国古代著名的108位美女 古代著名书法家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108位美女1.娥皇娥皇,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中的一个,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2.女英传说聪明美

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2010-11-14 19:26:26|分类: 【文化教育】 |字号订阅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中国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中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中国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汉

ST段与T波改变的判别及临床意义 t波高尖 st段抬高

一、ST段改变的判别及临床意义(一)ST段的测量方法1.概述:ST段系J点至T波起点间的平段。ST段代表心室除极后心室肌的缓慢复极时间,这时心室肌细胞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正负离子的跨细胞膜的移动处于平衡状态,使跨膜电位变化甚微,因而呈等

视频: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龙脉传奇

1.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2播放2.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3播放3.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4播放4.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05播放5.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

声明:《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为网友青果学院是圣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