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战略突围:公司战争》
曾是浙江安防行业龙头的南望集团是家小公司,年销售额5亿元。这家小公司是如何被内外种种因素推挤、逼迫,一步步滑向破产深渊的呢? 资金链断裂 2008年3月18日,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资产保全,查封南望集团的所有资产,并限定资金“只进不出”。 甚至对南望某些高管来说,这一消息来得都很突然,他们仅仅知道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却没想到“窟窿”如此之大。不久,南望集团各大股东接到召开紧急股东会的通知。他们得到的消息是,截至2008年2月底,南望集团及关联公司负债达14?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4?7亿元,公司担保债务及一般债权人债务3?3亿元,民间借贷利滚利已达6?5亿元,而企业现有账面净资产仅为5?4亿元。

紧急股东会议场面一度失控,很多股东直到此时才知道南望沾上了巨额高利贷。南望集团创始人、总裁张健说,“如果能从银行借到钱,我绝不会去借高利贷,我也想过宏观调控问题,但以为只会压商业地产,不会压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没想到这一轮调控会使这么多产业都受影响,银行说反正是指标没有了,管你什么产业,有资产也不贷给你,所以我只能把资产抵押给高利贷,用高利贷的钱保持流动性。” 银行也好,高利贷也好,都不过是引爆炸药包的那根火药线。 “其实浙江很多企业都跟南望差不多,包括一些名气不小的企业,他们经营情况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好。”南望一位债主说,“有的企业就是在卖概念。你(债权人)要高科技我给你高科技,你要民族品牌我给你民族品牌,你要国际化我给你国际化,你要火炬计划就有火炬计划。反正是你要什么我就有什么。而银行其实也并非不清楚真实情况,只是不管这么多,只要你的贷款能够按时还掉,它也就乐得装作不知道。” 张健就在繁荣的泡沫中重重呛了一口水。 经营不善 张健创业时,安防市场尚未启动。张健属于最早一批进入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由于竞争对手少,最初几年发展状态很好。 南望的业务模式是从安防工程切入,同时销售自己的安防产品。南望自己生产的快速球形摄像仪就用于自己承揽的工程中,所以从不担心产品卖不出去。最初,这种产品只能从日本进口,每个卖2?4万元。张健和他的团队将技术改进后,生产出了领先于全球的同类产品,价格却比日本货便宜一半。 张健将南望的主业定位于“图像信息处理”,涉足智能化、系统、软件、芯片等各个领域。他甚至还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笑数码相机”,它能辨识拍摄对象的表情。然而,由于研发战线拉得过长,投入产出比往往很难对称,“每项成果肯定首先考虑到产业化,只是实施起来就跟不上。”一位已离职的南望高管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