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特征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1) 概念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反映。对代表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定义是否清楚、明确,就真实地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要问货币是什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讫今为止,理论家们对货币概念的定义。 有的说货币是在支付商品和劳务时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有的说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在我国,普遍以马克思对货币分析的结论,认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等等。这些都被称着是货币概念的定义,但究竟哪一个定义准确地描述了货币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之能与其它任何事物相区别,表明某物之所以是货币或其它物品不是货币的真实原因,哪一个定义才是唯一正确的那一个呢? 现实中对货币这一客观事物的统计结果作出了回答: 不同的国家对货币数量的统计采用不同的统计标准,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统计货币的口径也不同;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时期根据不同的某种现实或研究的需要,又采用不同的标准统计出了都称着为“货币供给总量”的不同的货币量数据——似乎货币这个概念有着几个完全不同的内涵,因此分别对应着完全不同的外延,才有了这此完全不同的货币供给总量数据。在经济学之外,好像还没有这样的事例。货币数量统计标准的混乱,说明现有的货币概念的几种定义都不是真实的定义,它们都没能作为统计货币这一客观事物的标准和依据——这又是判断一个定义是否是真实定义,唯一正确的定义的标准,这些针对货币概念的说明性的文字,只是一般的解释性定义,要真正认清货币这个事物,上述努力还远远不够。 在没有完全彻底地了解货币事物的基础上,理论家们展开的研究:相同的研究内容,结论不同,但却能够“相安无事”地同处在理 论体系之中,也因为没有正确的货币数量统计实证资料,谁也无法证明谁是错误,甚至在完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也只有在完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得出的不同结论,才能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连理论前提一致性的基本原则也不复存在了。又在如此理论的指引下,面对经济不合意的变动,都认为依靠一些传统的货币性经济政策(如货币的供给量、利率政策)就能解决经济现实的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这些想法大都是一厢情愿,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用货币政策不当就能解释吗?美国目前正面对着的经济衰退的阴影,单靠美联储不断降低的利息率就能驱散吗?长达一年或更长的18个月的所谓“滞后效应”,更是自欺欺人的粉饰。事实上,我们对货币的认识还很浅陋,而且,要结束货币学理论认识的混乱,还必须从对货币事物的再认识开始。(2) 货币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商品交换的需要是货币存在的前提。货币这个客观事物的形成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进行的。 人们进行商品交换是因为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可比性,但为创造这些不同的使用价值而耗费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相同的。“一切劳动,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1 不同的商品能够实现交换就是以不同的商品耗费的人类的抽象劳动为基础。不同商品形成时耗费的人类抽象劳动量的多少,或称不同商品包含的人类抽象劳动量的多少,也就成了不同商品交换时确定交换数量比例的依据。这样的比例就是以某一抽象劳动量为标准交换单位,衡量出的商品的价值量,即交换价值。 这个被选定作为标准交换单位的某一定量的抽象劳动量,起初都是以一定量某类商品包含的抽象劳动量为标准,这一定量的某类商品就是马克思论述的等价形式。 “两个不同种的商品A和B,如我们例子○2中的麻布和上衣,在这里显然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上衣则成为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3 随着人类商品交换从简单、偶然的交换初始期,进入逐渐频繁地从事商品交换的发展期,到普遍地、更加频繁地进行商品交换的发达期,直至现在更深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频繁地进行商品交换的高度发达期,价值形式也经历了几个发展的阶段。 “A,简单、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4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5 “C,一般价值形式”○6 “D,货币的形式”○7 在商品交换的初始时期,人们只是个别地偶然地进行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的交换,比如20码麻布交换一件上衣,此时,一件上衣只是偶然地作为20码麻布的等价形式,20码麻布也只是偶然地处在了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这个商品交换的时期就对应着“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在此价值形式阶段作为等价值形式的诸如上衣等物品也是偶然的等价物。 当商品交换的活动日渐频繁了起来,比如发生了用20码麻布与一件上衣交换,另有20码麻布与10磅茶叶交换,再有20码麻布与40磅咖啡交换等等。此时,执行着等价形式的就分别有上衣、茶叶、咖啡等等,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则是不同批次的20码麻布,如: 第一批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二批 20码麻布=10磅茶叶 第三批 20码麻布=40磅咖啡 只要麻布生产者以自己的产品与更多的其它商品交换,以满足生活或生产的需要,就会有更多的等价形式物品,此时的商品交换时期对应着“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作为等价形式的物品也是总和的、扩大了的等价物群体。 一俟商品交换进入发达时期,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选用某种商品作为所有商品交换的中介,这个被选定作为中介的商品就成了所有商品的等价形式,它既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又添加了等价物的身份。1件上衣与20码麻布交换,10磅茶叶与20码麻布交换,40磅咖啡与20码麻布交换,等等。 1件上衣 = 10磅咖啡 = 40磅咖啡 = 1夸特小麦 = 20码麻布 2盎斯金 = 1/2吨铁 = ×量商品A = 其他商品 = 所有的商品都固定地首先与20码麻布交换,把20码麻布作为普遍的等价形式,即一般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各类商品,都通过20码麻布这样的一般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来完成相互间的交换。这即是“C,一般价值形式阶段。” 各类商品都与麻布交换时,麻布作为一般等价形式,作为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各类商品彼此交换的中介,首先要完成的步骤是对这些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进行价值的衡量,即一般等价形式的物品(一般等价物)与这些商品首先进行分别交换。 以社会上生产20码麻布平均耗费的劳动量(即社会劳动量)为标准单位,去与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比较,这样对比出来的比例量,就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商品的价值,因为是以一定量的一般等价物商品所包含的某量的劳动量为标准,去对比、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是以人类抽象劳动的本质单位,比如劳动时间单位或其他计量抽象劳动的单位为标准去衡量商品的劳动数量,所以这样衡量、对比或称计量出的数量,实质上是相对价值量,即交换价值量。它们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包含的人类抽象劳动量——绝对价值量,相对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定量某商品包含的某量劳动量——绝对价值量为标准,对比体现出的相对数量关系,这样的数量——一定量的绝对价值量(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包含的劳动量),与另一个作为标准交换单位的某量绝对价值量(一般等价物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就是相对价值,或称交换价值,在经济学范畴内,又简称价值。 当这个被当作为标准衡量单位,标准交换单位的一定量的绝对价值量(劳动量)是某类商品的某量物品数量时,比如麻布的20码,金的一两。以它们衡量出的其他商品的价值(即相对价值)才就表现为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与一般等价物商品的物理数量的比例关系。如上面的例子中,1件上衣的绝对价值量是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一倍,它的相对价值就是1×20码麻布,即是20码麻布;10磅茶叶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抽象劳动量)是以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为标准交换,衡量单位的一倍,它的相对价值也是1×20码麻布,即20码麻布。现在,如果仍以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为标准的交换、衡量单位,来衡量5磅茶叶的价值,由于5磅茶叶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是10磅茶叶的绝对价值量的1/2,也即是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的1/2,因此,5磅茶叶的相对价值(即价值)是0.5×20码麻布。 接着我们可以再假设,如果把以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为标准衡量的单位,换成以1码麻布所包含的绝对值量为标准衡量的单位,则5磅茶叶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是1磅茶叶包含的绝对值量的10倍(1/2×20),它的相对价值就是10×1码麻布。这个结果虽然与上面以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为标准衡量单位的结果非常相似(即0.5×20码麻布),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例的对比揭示了同一商品价格变化的秘密,即随着当作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变化,亦即衡量价值尺度的变动,商品的相对价值(即价值、价格)也就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一般等价物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减少时,即作为标准衡量单位的绝对价值量减少时,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就会增加。如上面列举的一种情况,当把衡量5磅茶叶价值的标准衡量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从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减少为1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时,衡量的标准变动,相对应的结果自然就会变动。同样是5磅茶叶,它的相对价值就随之从0.5个标准价值单位,变成了10个标准价值单位。不过很显然,前面(即0.5对应的)标准价值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是后一个(即与10对应的)标准价值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20倍。 相反,当标准价值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增加时,它所衡量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即价值、价格)就会减小。比如,当地衡量5磅茶叶的一般等价物由20码麻布换成40磅麻布,它的相对价值就会是0.25×40码麻布,标准价值单位从20码麻布增加到4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相对价值量就从0.5个标准价值单位减小到了0.25个标准价值单位,同理,前面(此处0.5对应的)标准价值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是后面(此处的0.25对应的)标准价值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0.5倍。 也就是说,随着作为标准价值单位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变动,它所衡量的商品的相对价值或价值就作相反的变动:标准价值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增加,它所衡量的商品的价值亦即价格就会减小(尽管此时的商品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劳动量从未变动),相反,标准价值单位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减少,它所衡量的商品的价值亦即价格就会增加。当标准价值单位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随着市场中某种力量,以人们直观地不易察觉的方式变动时,被之衡量的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亦即价值就会自动地作相反的变动。 又比如,在以黄金作为商品交换中介、衡量商品价值的时期,如果1盎斯的十足成色的黄金能够交换到1/2吨铁,即1/2吨铁的价值是1盎斯黄金(十足成色),由于市场中投机行为盛行,不足成色的黄金(劣币)逐渐取代了足成色的黄金(良币)成为了市场中商品交换的工具、中介(足成色的黄金被人们贮藏了起来),此时1/2吨铁就会是值1.1盎斯或1.2或1.3盎斯黄金或其它大于1盎斯的黄金(不足成色黄金)。很明显,同样是1/2吨铁,由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黄金成色减少的变化,它的价值量从1盎斯黄金(足色)变成了1.1、1.2、1.3盎斯或其他数量的以黄金为货币的价值量,但1/2吨铁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生产它们耗费的平均劳动量却不会变动。黄金成色减少的变化,即是不足成色黄金折合足色黄金数量的减少,亦即是单位不足成色的黄金包含的绝对价值——社会劳动量的减少。依据上面分析的结论,标准价值单位(这里是1盎斯黄金)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减少,它所衡量的商品的相对价值或价值、价格就会增加。我们列举的例子的结论是如此,19世纪的经济历史事实也能证明这个结论。 20码麻布之所以被用来与1件上衣,10磅茶叶等“商品交换,并被作为后者相互交换的中介。首先是要在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市场交换实践后,依据经验普遍认识到20码麻布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即生产20码麻布所耗费的社会劳动量,与生产1件上衣,10磅茶叶等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量是相等的。有了这样相等到的基础,才实现了交换,等价交换——相等绝对价值量的交换。由于麻布是人们生活中普遍需要的消费品,它因此能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当作了其他商品交换的中介。因为20码麻充当交换的中介,与其他商品交换时,是以自身包含的绝对价值与其他商品进行的等价交换,它因此是处于普遍的,一般等价形式地位的一般等价物。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这样的特征,担任过一般等价物职务的商品有牛、羊、咖啡豆、铜、银、金等。 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有经过了以一般等价物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一定量的劳动量为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衡量之后,即相对价值形式商品的生产者或拥有者以自己的商品交换到含有相等绝对价值量的一般等价物商品之后,他们才能够用这些被普遍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去交换或称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具有其他使用价值的商品,在进行再一次交换或购买之前,这些一般等价物就会被拥有者把持在手中,把它们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当作自己为生产与之交换的商品而耗费的,被社会承认了的劳动量——绝对价值量而贮藏着,以备下一次的交换或购买。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感觉到需要一种更易于携带,更方便于流通,能更好地贮藏价值,而且能够被人们更普遍地接受的商品,才能胜任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时,由于黄金的物质特性,恰好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因此它们就取代了牛、羊、咖啡豆、铜等等的地位,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把以金固定地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看作是货币发展的完成形态,因此把金固定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时期划分为“D,货币形式阶段”。虽然如牛、羊、咖啡豆等一样,都是具有一般价值形式的一般等价物,但因为金的物质特性,能更加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更好地贮藏价值,被更为广泛地接受,这些近乎完美的形式上的特征,也就代表着价值形式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 随着商品交换从简单,个别的或偶然的时期,过渡到商品交换的发展期,再进入到普遍地、频繁地从事商品交换的发达期,价值形式从“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发展到“C,一般价值形式阶段”。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物品,也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等价物,发展成总和的或扩大的等价物,再进一步完善为一般等价物,到以金固定地作为一般等价物时,货币的发展也就告了一个段落。(3) 以麻布、牛、羊、咖啡豆、金等商品作为一般等价形式,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是从这些作为一般等价形式的商品本身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与其他商品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按照相等的绝对价值量公平交换的原则(即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正是由于这些作为一般等价形式的商品本身包含有与之交换、被之衡量的商品相等的绝对价值量,因此它们才又是一般等价物。 但当银行券成为不可兑换的纸质货币形式时,以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实现等价交换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试试看,把中国人民银行制造发行的所有货币花费的劳动量,假设以制造时花费的劳动时间长度或支付给制造这些货币的劳动者的报酬量代表,除以经济体中的人民币总量,这样计算出的结果,即使保留小数点后面的5位数,也会被四舍五入为零。这就表示,每一单位的人民币平均所包含的劳动量——绝对价值量非常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现实的生活中,1元人民币能够交换到非常明确的哪怕是几分钟的社会劳动,或购买到几分钟的劳务,或用于支付一定劳动的报酬。这说明,人民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与其他商品交换,并不是以每单位人民币——生产每一张面值为1元的纸币耗费的劳动量——绝对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等价交换。 包括人民币、美元、法郎等等所有现代的不兑换的纸质或塑料等廉价币材货币,平均为制造这些种类的每一个单位货币所耗费掉的社会劳动量,无论以何种标准计量,其数值都微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或这样微小的绝对价值完全不能与其他商品包含的绝对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而且,这此微小的绝对价值量,远远超过了人们在经济现实中,仅凭感观估算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的可能范围之外。因此,以纸币及其他廉价币材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交换者不是也不可能以这些货币包括的绝对价值量去与其他商品进行等价的交换,不可能以这些货币包含的凭直观无法觉察到的绝对价值量——社会劳动量为标准,去衡量其他商品的相对价值量。 这些只包含微小到可以完全忽略的绝对价值量的货币,或者说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因为微小,在作为交换中介时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货币——人们并不以这些的微小的绝对价值量为交换的基础,也不以此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人们就以它们纯粹的,抽象的外在形式来担任商品交换的中介。因为不再是以作为货币的物本身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去衡量、去交换其他的商品,因此它们不再是一般等价物。 以纸币等现代货币为交换中介的交换仍然等价交换,但交换时的等价关系已不是现代货币物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制造货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和与之交换的商品包含的劳动量相等的关系,而是货币代表的经济体中的存量资产包含的绝对值量和与之交换的商品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相等的关系,即现代货币是以它们代表的绝对价值量与其他商品实现等价交换。 纸币等现代货币只是发行它们时的各类保证资产(发行准备资产,如黄金);及它们对应的经济体中的其他各类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各类库存商品、半成品等等包含有人类劳动的实物资产存量,所包含的尚未被消费掉的绝对价值量——劳动量的代表。某一经济体中的货币存量(货币供给总量)就代表着该经济体中各类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即制造、生产形成这些资产时耗费的人类抽象劳动总量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并以每单位货币平均代表的绝对价值与其他商品实现等价的交换,以单位货币代表的绝对价值量为标准价值单位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在这样的交换、衡量过程中,货币是与商品交换的相等绝对价值的形式,为实现等价交换的一般等价形式,而非我们现在定义的一般等价物。 正是因为现代货币物本身不含有绝对价值量,(微小的绝对价值量在交换和价值衡量过程中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在讨论中可完全忽略掉。)所以它们就不可能有价值量——相对价值。现代货币的发行机构发行了多少面值的货币,他们就承担着多少价值量的负债,而在金等一般等价物货币时期却不存在这种情况,就是上述缘故。 现代货币发行机构发行了多少货币,即提供了多么被用于交换的价值量,他们就承担着多少的负债量,而这些负债量,也总是对应着负债方的某项资产,有的是直接地对应着实物资产,如货币发行机构持有的黄金准备,及他们的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有的是对应着某项债权资产,如以信货的方式发行货币对应的负债就对应着债务资产(即货币发行机构拥有借款者的债权)。但货币发行机构的债权资产,总会间接对应着某一债务人的某项实物资产,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库存商品等等。总之,现代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应着实物资产,这些实物资产包含的价值就是货币代表的价值量的保证。所谓不兑换的纸币,实质上是以整个经济体的资产存量为兑换的对象,只是大都间接地,且隐蔽着,不像以金为兑换对象的可兑换货币那么直观。 现代货币代表的价值量(货币的面值总额),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应着经济体中的实物资产的价值,是以这些实物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保证的;那么,它们同样直接或间接地对应着这些实物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且以这些绝对价值量为保证。即它们代表着经济体中的实物资产的价值,绝对价值,是这些实物资产进行等价交换的一般等价形式。 某一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的面值总额),与该经济体中所有非债权资产量,即非债权资产的价值量相对应,是所有实物资产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劳动量的代表。一种货币的购买力就是由它们所代表的实物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人类抽象的劳动量的多少最终地决定。现代货币作为经济体中实物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形式,并以每单位货币平均代表的绝对价值量为标准价值衡量单位,去与其他商品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劳动量对比、交换,两者对比的比例或交换的数量关系,就以货币物的数量——货币面值量表现出来(货币的面值量与该货币的基本单位面值的货币物的数量相等),这个数量就是被衡量、交换的商品的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经济范畴内简称价值。商品的绝对价值量——劳动量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相对价值、价值,亦即商品的价格。 现代货币只是实物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的形式,如果在经济体中的实物资产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数量,即增加绝对价值的形式的数量;或绝对价值量增长的幅度小于它们的形式量增长的幅度,即小于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就将导致经济体中的每单位货币平均代表的绝对价值量减小,也就减小了经济体的标准价值衡量单位。依据在前面的例子中,对标准价值衡量单位从20码麻布变换成1码麻布时,5磅茶叶价值量变化的分析结论及推论: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减小,即每基本单位价值衡量工具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减小,在商品的绝对价值量不变的前提下,其相对价值量反而会扩大。此外,绝对价值形式量超过绝对价值本身的增加,也就会增加或扩大商品的相对价值。 虽然5磅茶叶以20码麻布为标准衡量的价值量0.5×20码麻布,与以1码麻布为标准衡量的价值量10×1麻布,从数学的角度考察,完全是一样的。但这是因为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变化,能够直观地,且是以作为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物的数量的变化反映出来,当现代货币作为绝对价值的形式时,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变化(即一单位标准价值对应的绝对价值量的变化),不会由作为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物的数量的变化反映出来,不同的标准价值衡量单位都是一个相同的形式——一个现代货币的基本面值单位货币,就比如1元人民币既代表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又可代有1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如以1元人民币所代表的这两种不同的绝对价值量,作为标准价值衡量单位去分别衡量5磅茶叶的价值,就会是0.5元人民币及10元人民币这样完全不同的结果。 超过绝对价值量增加的绝对价值形式量——现代货币量的增加,导致的标准价值衡量单位的减小,从而引起的商品价值量的增加、扩大现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4) 现代货币只是以其代表的经济体中实物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去与其他商品等价地交换,而不是以作为货币的那种物品,如纸张所包含的绝对价值去与其他商品等价地交换(前面已经分析过,现代货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这与以20码麻布、牛、羊、金等商品为交换的中介,是以自身包含的绝对价值为等价交换基础的情形,有许多不同。 20码麻布、牛、羊、金等是以自己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去实现等价交换、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因此它们都是一般价值形式下的一般等价形式的一般等价物。也因此,充当交换中的麻布的真实长度(如是否是足够长的20码)、牛、羊的重量或年龄、金的纯度(成色)等这些直接决定它们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物的特征的变化,直接影响它们作为交换中介、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效果。而纸币等现代货币则不一样。纸质等的好坏,轻重、大小,甚至一定程度的残缺、磨损等等,都丝毫不影响它们作为交换中介、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功能。因为所有上述因素的变化,都不会改变它们代表的经济体中实物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也就不会改变它们实现等价交换的基础,不会改变它们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尺度标准。 纸币等现代货币作为一般价值形式,已经抽象掉了等价物的特征,它们只是等价交换时绝对价值量的代表、的形式——一般等价形式。现代货币担任商品交换的中介、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的物的形式,和与商品交换、衡量商品价值的绝对价值形体的分离,是货币从一般价值形式下的一般等价形式的一般等价物,向一般价值形式下的一般等价形式阶段的发展。是适应着商品交换从发达期跨入商品化程度更高的高度发达期的一次革新。 商品交换从简单、偶然的或个别的交换时期,逐步发展到频繁、普遍地进行交换的发达期,推动着衡量商品价值、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工具,从简单、偶然的等价形式,等价物,发展、完善成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的一般等价形式的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的发展,推动着衡量商品价值、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工具的变革;反过来,更为便捷、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工具的使用又促进商品交换更快地发展。 但当作为商品交换工具的商品货币因其自身数量、质量(如金的数量及成色)等物的特征的原因,对不断扩大、更加发达的商品交换形成某种程度的制约时,这样的货币就会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就是抽象掉了那些制约因素的新货币。这就有了不受物的数量、质量等特征限制,只代表着绝对价值进行等价交换、衡量商品价值的虚拟价值物——纸币等现代货币的诞生。 经济体中有多少商品需要通过中介物进行交换,有多少商品的价值需要衡量,人们就能够拿出多少数量的交换媒介、价值衡量的工具——纸币等现代货币。因此商品交换的范围、规模都不断扩大,商品程度不断提高的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换时期,才不会出现类似于金作货币时受到的货币量不足等的制约。又因为纸币等现代货币只是代表一定量的绝对价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以作为货币的物,如纸张等所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去作为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标准。因此,直接决定现代货币的物所包含绝对价值量的诸多物的特征的变化,如纸张大小,纸质的好坏、纸币一定程度的磨损,残缺等的变化都丝毫不影响现代货币作为商品交换中介、衡量商品价值的效果,也就不会再现金等商品充当货币时期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缺少货币流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的局面。纸币等现代货币弥补了金、银等商品货币面对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换时暴露出来的诸多缺陷,成为了新的商品交换中介、新的价值衡量的工具。 纸币等现代货币的出现,使得有关货币与财富的讨论更加复杂了起来。 作为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其物的形体上承载有等量的劳动者的劳动,即包含有等量的绝对价值,实现了交换,也就具有了相对价值或价值,同时必然地拥有劳动者的劳动带来的等价物的物的本质特征具有的使用价值。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财富就是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所有物质条件,及非物质的精神表现。即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具有使用价值的所有形式——有形的,无形的,如山川、河流、阳光、空气、动物、植物、历史、艺术品、音乐、知识、爱、正义、善良等等。 担任货币职务的商品,具有由商品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某些使用价值。这样的使用价值,无论是否能够准确衡量,都可以肯定会随着货币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地增加,即每增加一个单位货币商品的数量,就会增加由货币商品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可供人们消费的某些具体的使用价值量,所以,此时的货币本身就是人类拥有的财富,它们代表的财富的数量随同自身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同时,单纯地作为货币物,它可以交换到具有着不同使用价值的其它商品。因此,它们既是财富本身,又是财富的代表,即代表着可以交换到的其他商品不同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一般形式。 纸币将现代货币向人们提供了有利于商品交换的使用价值,它们因此是人类拥有的财富的一部分,但既然纸币等现代货币的使用价值是有利于商品交换的目的,那么,它们向人们提供的使用价值的量就要由需要进行衡量、进行交换的绝对价值量,商品的数量体现出来,而不是完全地由纸币等物本身的数量决定,只有随着要由货币衡量、为交换中介的绝对价值量、商品量增加的货币数量的增加,才会真实地增加货币这个物种具有的使用价值,即此时货币数量的增加,同时增加了人类的财富,但是,如果需要衡量、交换的绝对价值量,商品量并不增加,增加的货币就不会增加人类拥有的使用价值等,自然也不会增加人类拥有的财富量。 对于经济体中的自然人及企业而言,比货币所具有的衡量商品价值,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中资产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使用价值量,所代表的财富量。货币所代表的财富量的多少,才直接地决定着人们可消费、享用的使用价值量的多少,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能力。而这些数量的多少,与货币的数量同样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人们无需付出劳动就可消费、享受的阳光、星空、水源、大气等等是人类的财富,但显然与人们拥有的货币量的多少毫无瓜葛。经过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与人类的抽象劳动量成正比,即与绝对价值量成正比,经济体中的绝对价值量不增加,人类创造的使用价值就不会增加,人类的财富量也不会增加,代表这些绝对价值量,财富量的货币脱离它们的变动,不会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生产能力更大,总之,现代货币独自的变动,不会影响人们的真实财富量,只是财富形式的变动。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济体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时,人们拥有的众多货币,并没有使生活更美好、更富有的缘故——此时人们创造的使用价值或绝对价值量并没有随之增加,甚至有所减少,生活状况才会变得更糟。 认为“货币最重要”的人们,是否还是认为货币量就是财富的数量呢?(5) 每一单位的纸币只包含有微小到能够被忽略不计的绝对价值量,也就是说,为获得这样的价值衡量工具只需耗费非常小非常小的劳动。而用这样的价值衡量工具、商品交换中介,能交换到是其所含绝对价值量无数倍的商品,这就是货币伪造者甘愿冒着失去自由及生命的危险也要一显身手的原因。 那么,一张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佰元面值的纸币,与一张同样面额的伪币之间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呢? 由中国人民银行或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发行及制造的货币,从众多防伪技术的使用(可称之为货币的技术含量)纸张的质量,印刷技术等等,都是一般伪币——非货币所不能相比的,但这些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制品是货币,伪币之所以是非货币的真实原因吗?肯定不是。再先进的防伪技术,质量再好的纸张和高明的印刷技术,除了某一货币的专门制造厂能够掌握,其他国家的货币制造厂或私人机构也能做到,可以肯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如果只需单纯地满足制造人民币的各类技术要求,美国货币的制造商或其他的私人机构总能制造出来,但即使他们果真在未经中国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制造出了与人民币完全相同的纸制品,并发行给了某家美国的亏损公司作为“外汇投入”,以弥补亏损,想像得到,美国法院对这家弥补了亏损的公司的裁决中肯定包含有如下相似的内容:编造虚假会计资料,理由当然是,那些被当作外汇收入的与人民币完全相同的纸制品不是货币,是伪币,所以也不是外汇的收入。 但是,这些高级的纸制品和即使是一些低劣的纸制品(技术不过关的伪币),如果不是担心使用时被控违法而遭没收,它们同样能充当一般价值形式,代表经济体中的绝对价值,去衡量商品的价值,实现人们商品交换和价值贮藏的愿望,也即能够完成现代货币所能完成的全部任务,不过,这又怎样呢,即使让最公正的法官再判决一次,它们还是伪币,非货币中的一员。 尽管现代货币包含有许多技术和艺术的成份,也无法使它们恢复等价物的身份。把创造这些技术和艺术的劳动量平均地计入到每一单位的货币中,纸币等现代货币所包含的绝对价值仍是微不足道到能够忽略,纸张的技术,艺术等因素也都不是判定它们是否是货币的最终依据,众多的防伪标志,精致的印刷及优质纸张的选择等等都只是为了给伪币制造者设置各种技术的障碍,为人们识别真伪货币提供简单、且易于操作的条件。 随着人类商品交换活动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的中介从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当货币蜕去了它最初的商品等价物身份,却也随着人类的进步,加上了为一些文明的烙印。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代表人类文明的法律成份。 既然没有了对作为货币的物品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要求,也无法完全以技术、艺术含量来确定货币的身份,更不用为了满足理论家们建立的理论需要(比如人们寻求的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否满足了某些特定的法律条件,是区别现代货币与非货币最根本的,也是最终的依据了。 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被他们的法律赋予了制造、发行本国或本地区货币权力的机构以外的任何机构,制造和发行类似于及相同于他们的货币的物品,都是非货币,制造这些类似于及相同于货币物品用于商品交换的活动就是违法行为。为维护经济运行的秩序和保护国家或地区公民的利益,这样的法律约定是非常必要的。 谁都知道只付出非常小的劳动量,以极小的绝对价值交换含有无数倍于它的商品的好处,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定,我想没有人愿意去从事辛苦劳累的商品生产了。 作为现代货币的纸制品等物品,只含有极其微小的绝对价值量,它们是以国家或地区主权为特征的一般价值形式的虚拟价值物品,因此,货币发行进行的交换、购买过程,也就是信用创造的过程——以没有或只有极小的绝对价值的物品交换到数倍于它的商品的绝对价值,这样的过程,如果不是诈骗,就必须是以信用为前提,因此,现代货币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发行信用货币时,即要承诺将以相等的绝对价值量兑付它们所代表的绝对价值量,就像可兑换货币时期,银行券的发行者承诺以黄金包含的绝对价值量兑付不含绝对价值的银行券一样,这个承诺者、兑付者就是纸币等现代货币代表的主权国家或地区政府,或受他们委托发行货币的机构。 伪币制造者盗取所伪造货币代表的主权国家、地区或受托发行货币的机构的信用,制造发行货币,肯定不会承诺兑付它们所代表的绝对价值,没有绝对价值保证的伪币进入流通领域,将使经济体中平均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绝对价值量降低,该种货币的购买力也即降低,引发通货膨胀,市场经济秩序也因此混乱,严重时就会导致经济的崩溃。 法律约定因此是以只含极小绝对价值量或称不含绝对价值量的纸张等物品作为价值衡量工具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商品货币时期,除了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选择,法律约定也是选择哪一种商品作为货币的主要方式。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是依据人们在商品交换中形成的习惯、或由法律规定,被普遍地接受作为一般价值形式,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注释;①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0,人民出版社,1975年。②此处例子是:“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③④⑤⑥⑦⑧分别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P66、P77、P80、P86、P80人民出版社,1975年
更多阅读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产生标志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货币的发展形态。运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
钱是什么——货币的定义与货币的本质·《资本论•第五卷》第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资本论 • 第五卷》第一部分(四十二)第三章:货币(1)钱是什么——货币的定义 与货币的本质是谁,制造了钞票,你在世上称霸道有人为你去卖命呀有人为你去坐牢··· ···面对,闪光的钞票,多少人儿去动脑有人为你愁眉苦脸有人
金钱本质的故事——钱是什么?货币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钱是什么?货币是什么?钱就是欠条。不管是黄金白银,还是纸钞,还是电子币,本质都是欠条。黄金白银、纸币、电子币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金本位货币”理论是错误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两家人,老美两口子和老华两口子,开始他们两家各干各的,自给自足
《货币的本质》说课稿 货币的本质是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XXX,来自政法学院11政本一班。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货币的本质》一、说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的设计理念是坚持
钓鱼岛最新消息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 欧债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
欧元诞生的过程,大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欧元仅仅是作为一种货币被统一了,而货币背后的主权信用并没有统一。要知道货币的本质就是国家信用,没有统一的国家信用,那么这个货币就是一种被割裂的货币,具有强大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