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正在降临的危机与金融风暴史:大崩溃》
这个时候,要想留住资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利率:如果把钱放在欧洲的年利息能够高于美国,那么显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放弃到美国投资。但提高利率的一个很大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将抑制经济增长――人们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而减少投资。欧洲经济显然无法承受提高利率带来的后果。 最好的办法是任由欧洲各国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贬值,提高欧洲煤炭、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初期的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同时出现,当时担任分管经济工作副总理的朱镕基紧急将人民币贬值40%,从而使中国继续享受了十多年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的黄金岁月。 但是,在1926年欧洲各国面临这样的抉择的时候,政治上的考虑压倒了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因为在一战以后,英、法、德都欠了美国一大笔债务,这笔债务必须以美元的形式偿还。如果英镑、法郎、德国马克对美元贬值的话,就会增加政府偿还债务的困难。 有趣的是,英国人在这方面似乎不长记性,66年后又在同样的难题面前犯了同样的错误,并因此惨遭美国人“金融大鳄”索罗斯洗劫,这个事件的详细经过我们将在后面谈到。 在欧洲各国犹豫不定的时候,邱吉尔先生放了最后一把火,危急的情况迫使各国联合起来向美国施压。既然他们自己不能提高利率来阻止资金外流,那么就应该让美国人降低利率来让更多的资金留在欧洲。在他们看来,美国人就是一个战争暴发户――事实确实如此,已经捡够了便宜,是时候让他吐出点好处来维护欧洲的稳定了。
![第23节:第三章:空头不死,涨势不止:燃烧的1929(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311353270843.jpeg)
美国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了,但它在国际政治上的力量还不像今天这样令人望而生畏。1927年春天,英格兰银行行长、德意志银行行长和法兰西银行副行长一起来到美国,力劝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推行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被迫就范,把再贴现率从4%降低到了3.5%。 同时,政府大量回购各种政府债券,那些持有债券的银行和个人因此获得了大量的现金。这种行为跟降低再贴现率的目的是一样的:让社会上的钱多起来,这样借钱就变得容易,贷款利率也会随之下降。总之,这是一种变相的降低利率的措施。 就这样,在1927年美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智倾向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作为货币管理机构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非但没有通过收缩银根、控制货币供应来给股市降温,反而进一步放松银根,给金融系统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新增的资金迅速流入股市,推动股价上涨。伦敦经济学院的莱昂纳尔·罗宾斯教授看到了危险,在一次著名的讲话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