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特别是科学的精神及实践,在中国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今天我们纪念土山湾,一定不能忘记它在形而上层面的贡献。
BY洛河阳
最近在上海徐汇艺术馆看了一个画展,题为“记忆土山湾”,70多幅作品再现100多年来的土山湾,上海开埠之初徐家汇一带的情状让人看了伤感不已。更让人伤感的是,这个“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人淡忘了。 土山湾位于现徐家汇地区。徐家汇因明礼部尚书徐光启家族聚居于此而得名。徐为教徒,其家人族人亦多入教。由此,明末清初,徐家汇地区便成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重要基地,为西方文化输入的第一窗口。稍后,清道光年间,徐家汇南面的肇嘉浜沿岸一带,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积在湾处,故得名“土山湾”。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江南教区择地徐家汇建造耶稣会会院。此后,一批以文传道的耶稣会会士相率入境,在此建孤儿院,并陆续办起学校、印刷所、木工部、图书馆、绘画所、照相馆、藏书楼、圣母院、博物院、天文台等场所,招收华童、孤儿学习西方绘画、音乐以及印刷等先进技术,形成了以土山湾为中心,方圆十几里的天主教社区,成为当时中西文化结合最具规模与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地之一。其中土山湾绘画所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西洋美术传教机构,以宗教画闻名并流传全国。此外,土山湾彩色石印机也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土山湾工艺所制作的彩色玻璃艺术品享誉海内外。 土山湾画馆还对外招收绘画学员,著名的月份牌画家徐咏青、杭稚英等都曾在此学习,雕塑家张充仁也在此学成后赴比利时留学。此外,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等,亦曾间接受教于画馆。徐悲鸿说:“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徐家汇)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土山湾成为近代上海拉丁文化的发源地,是徐汇区乃至上海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前几年,徐汇区政府在政协委员有关提案的推动下,由文化局开展了新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土山湾文化课题研究正式纳入人们的视野,“土山湾文化”这个概念和文化价值被有关方面重视。现在,土山湾画馆也经修复,对外开放,“土山湾孤儿院旧址”也在董恒甫职业技术学校里确定,此次画展也是整个抢救性活动的一部分吧。 此次作品中,有命题作文的意思,土山湾的外部特征被表现得比较完整,比如徐光启的形象、唱诗班里的学童、工艺院里的工作情景、土山湾周边的风光等。但我以为,这一切都是表象,大多数作品都不能深刻地体现土山湾文化的根本特质。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内在的发展逻辑,加上外部条件的酝酿,产生了对社会的广泛影响,随后对后人有启发意义。土山湾的文化,在物质层面完成了这个过程,那么它的核心精神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对外来文化的虚心接纳。当然,这里有上海开埠后,对西方文明被动的一面,但上海的艺术家与市民的智慧就在于:依托深厚绵长的中华文化,在商业运作中消解和吸收了这种拉丁文化,很快演进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都做到了应付自如。这一点,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全球化的进取中,也许是最应该表现的吧。 今天,徐家汇已经成为上海的副商业中心,商厦林立,人流涌动,被业内称之为上海的“新宿”、“尖沙咀”,但同时也应看到,“现代化”的诉求在这里常常荒腔走板。比如有一大型商厦,开张后生意并不理想,老板就请来风水先生。“大师”掐指一算,说这里曾经是育婴堂的墓地,在此盖楼犯了大忌,随后再如此这般交待一下。此后,商厦里反复不停地播放“宝贝,对不起”的歌曲,以此来抚慰野坟孤魂。生意从此如何?这里恐怕没有直接关系吧。 所以,现代化——特别是科学的精神及实践,在中国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今天我们纪念土山湾,一定不能忘记它在形而上层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