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褒贬两个老头,还得把第三个老头拉出来,可见多数人对他们仍是仰视。
BY 夏佑至 最近有两部老人扎堆的新片上映。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在《合法杀人》中演一对警察拍档,斯皮尔伯格执导了《夺宝奇兵》第四部,主演还是哈里森·福特。 片子都很平淡,话题完全集中在老家伙们的年龄身上。007换人,印第安纳·琼斯要不要换人?开机前这个话题炒得比剧情要热。最后电影里调侃了一句,琼斯的儿子问他:你有没有八十岁? 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也有新闻。一年前弗朗西斯·科波拉接受《GQ》的采访时说,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现在有钱有势,对电影已经失去了热情。阿尔·帕西诺老是想演话剧,其实好莱坞挣的钱,他都掖在床垫底下呢。德尼罗是个势利眼,要保证角色轰动才肯演出。后来科波拉又在《时代》周刊上辟谣,说没说过这种话。 这谣辟得很仔细,科波拉把“谣言”重复了一遍,才说自己没说过。不是编辑恶搞的话,就很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了。 科波拉、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70年代拍《教父》的时候都很年轻,现在是恐龙化石般的人物了。人们谈到他们的名字,好像在谈论作古已久的古人。他们的电影是电影学院和文化研究课堂上的研究对象,早早建立起了不朽的名声,然而作者仍然健在,混在同一个圈子里,还在媒体上拌嘴,情景与博物馆里古代武士在午夜复活,嚷嚷着要决斗一样;活生生一出《博物馆之夜》,但效果不是惊悚,而是令人愕然,令人失笑。 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经典,对艺术家来说是奢侈的事。20世纪的画家里,只有毕加索看到了。许多画家埋没一生,在庸人眼里一文不值,受尽了屈辱,而身价飙升,被人供作大师,都是死后的事情了。凡·高就是这样。作家里,也许《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早早名列经典作家,但想想,同样获得过诺贝尔奖,海明威因为丧失了继续写作的信心,竟然开枪轰掉了自己半边脑袋,可见马老师的成功是特例——也许主要应归功于他的长寿。相比之下,导演和演员的成功就要容易得多。有人说莱昂纳多和凯特·温斯莱特出演的《泰坦尼克号》也算经典;同样的标准要是套用到文学界,我国的琼瑶女士就可以与托尔斯泰比肩——其实她应该超出托翁一点,因为琼瑶女士收获的眼泪更多。 尽管成名容易,但《教父》的演职员班子并不是浪得虚名。所谓的经典,意味着几十年后仍然不变质,不变味。赚大把眼泪并不容易,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更加困难得多。《教父》上映快40年了,仍然让人惊叹,符合经典的一切要件。但人是会变的。西谚说,老人容易变得狡猾和贪财。传说科波拉批评罗伯特·德尼罗变得势利,阿尔·帕西诺吝啬爱财;这无疑是说他们已经老了。 两名伟大的男演员参加同一部电影的演出,却没有一场对手戏,这是《教父》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直到1995年,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才在《盗火线》里演对手戏。电影长达3个小时,但他们到150分钟前后才第一次碰面,漫长的铺垫不仅不冗长,反而火花四射,精彩之极。倒是他们碰面之后的情节,拍得过于拖沓,显得疲软。我觉得这是导演弱势所致。有几个人能像科波拉那样平视他们呢? 这10年,德尼罗和帕西诺鲜有演出。对他们,人们寄望过高,不免觉得他们已经老糊涂了。但是为了褒贬两个老头,还得把第三个老头拉出来,可见多数人对他们仍是仰视。这样的老家伙的人生,有诗为证: 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
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 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 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 它唱着,“时间愚弄不了我, 我没有卖给青春,也不卖给老年 我只不过随时序换一换装, 参加这场化装舞会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