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载改革开放,让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词汇:中国速度。这个词最早用来形容中国社会面貌改变的惊人速度,而当不幸降临到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头上时,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另类速度再次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从发布灾情信息,到启动应急预案,再到温家宝总理启程赶赴灾区,全方位的抗震救灾措施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这,就是中国速度!
作者:姚延敏 苑航 李颖 陈丹青
汶川现场实录 第一时间:上演拯救生命行动 美国《时代周刊》不久前的一篇题为《政府反应赢得赞誉》的文章这样写道:“尽管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向以关注民生著称,但是这次他对于地震灾难的反应速度还是让人们始料未及。四川大地震后不到90分钟的时间,他就已经赶往机场。论坛和博客中,政府应对灾难的及时反应赢得了一致赞誉。有网友说:‘当看到温总理同样奋战在最前线时,几乎要感动得哭出来了。’”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半小时,胡锦涛主席发出指示,要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刚刚从河南考察农业和粮食储备情况抵京的温家宝总理,在赶往中南海的途中,得知四川强震的消息,即刻折返机场奔赴灾区。5月12日晚7点钟,温总理到达成都,当晚11点40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分析当前抗震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 “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你们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你们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下去”、“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这不仅是温总理对孤儿、对受灾民众的承诺,也是对全国人民和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从中央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到中央20余部门紧急预案的启动,各方面救援工作紧张而有秩序地展开。我国从上到下反应迅速,紧紧抓住了抗震抢险救灾的第一时间,上演了一场和死神赛跑的拯救生命行动。 在抗震救灾的前4天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公安部长孟建柱、教育部长周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和多位部长先后赶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几乎是把大半个国务院搬到了四川。在地震救灾过程中,时间是取得主动、赢得先机的前提条件。 在此同时,我们最可爱的人在最快时间做出反应,全国各地的救灾队伍迅速赶往灾区,灾难无情人有情,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和平时代的人民军队,在人民最需要时候的反应速度让世界震惊。 几乎与汶川地震发生同步,总参谋部应急预案就已启动,成都军区派出人员前往震中了解情况。从专业角度讲,此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灾害发生后实施大跨度机动部署,迅速投入10多万兵力,不亚于进行一场中等规模的地区性战争。但灾难救援要比战争更紧急,提前一分一秒就意味着一朵生命之花能够重新绽放。 据统计,仅5月13日一天,总参谋部组织出动22架军用运输机,调用民用客机12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不间断飞行79架次,成功将1.1万多名官兵输送到成都附近的4个机场。那一天,是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日。 中国空降兵在救援过程中更是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新的纪录。5月14日,15名空军空降兵勇士坦然书写遗书之后,在十分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从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其危险性显而易见。总后勤部在这一天组织10支医疗队和防疫队也采取空中输送方式,紧急投送灾区。 与军队采取相应措施几乎同步,国家减灾委于地震发生后当日22时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中国地震局派出第一批33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与183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计216人,于当天奔赴灾区实施现场应急和紧急救援。 由卫生部派出的10余支卫生应急队伍也于地震发生当天,启程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于当日从成都备灾救灾中心迅速调拨了557顶单帐篷、2500床棉被等价值78万余元的救灾物资,同时公布救灾专用账号和热线,接受社会救灾善款。交通运输部也要求迅速抢修毁损公路,确保物资畅通。 同一时刻,国家电网公司各级负责人赶赴各级调度指挥中心,了解电网受灾情况,指挥应对灾情工作。 中国气象局则实行了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做好监测预报及服务工作。中央气象台当天增加一次灾区天气会商,及时提供最新灾区天气预报。 广大国内民众及海外华人华侨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捐钱捐物,让灾区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 在百年不遇的特大灾难面前,我国政府迅速动员了庞大的国家力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什么是政府的责任意识,在全世界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消息占据着西方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我国政府快速、有效的救援行动,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来自路透社北京记者站的记者白宾说,中国政府的反应很快,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到救灾前线。灾区的救援工作组织得很好,在灾民安置点。他看到了众多志愿者,灾民也得到了很好的救治。 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等境外大型通讯社也都对此次地震及救灾情况进行了追踪报道,并对中国政府在救灾中的快速反应予以关注。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4日曾发表社论表示:“这是一种速度,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震发生到信息发布,到启动应急预案,抢险救灾,所有这些工作都在2小时以内启动。” 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法国《世界报》,日本《每日新闻》,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新西兰《新西兰先驱报》等多家外国报纸也对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救灾速度给予积极评价。与此同时,世界上众多关心中国的外国网民、海外华侨和留学生在我国网站留言,表达了对地震灾区受难者和家庭的关爱和祝福,赞扬中国政府反应迅速。 澳大利亚网友留言:“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令我印象深刻,非常鼓舞人心。我去过中国8次,在成都有很多好朋友,地震造成的破坏让我很悲伤,我真诚地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我在澳大利亚为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庭祈祷。”日前,中央财经大学公布了该校在汶川地震后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根据报告,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8.6%。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公布的“抗震救援大型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99.67%的人认为抗震救援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唐山历史档案 四处找震源:缺乏灾难应急措施 唐山大地震后第一个向中央报信的矿工李玉林和伤员们。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汶川地震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救灾速度,这不禁使人联想到32年前在华北平原唐山发生的那场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当时位于北京市三里河中国科学院院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震局所在的办公楼,和全北京所有的建筑物一样发生了猛烈摇晃。 国家地震局局长刘英勇被惊醒后,直奔办公室喊出的一句话是:“震中呢?震中在哪里?!”整个凌晨,国家地震局的各个角落都在回荡着这个声音。可是,强震发生整整1个小时后,国家地震局仍未找到震中。 “当时知道是地震了,但是不知道在哪里。有关部门派出车辆,从北京出发,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出城去找震源。最终唐山发生地震的确切消息还是由幸存者搭车到中南海向中央报告的。当时没有什么应急措施,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我们到现场时,只看到一片废墟,很惨烈,连东南西北都分不出来了。”这是参加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刘国兴向记者描述的场景。 钱钢在《唐山大地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7月28日凌晨4点10分左右,地震发生后不到30分钟,一辆红色救护车吼叫着从开滦唐山矿开出。车上有四个人:唐山矿前工会副主任李玉林;唐山矿武装部队干事曹国成;唐山矿矿山救护队司机崔志亮;唐山矿机电科绞车司机袁庆武。……救护车在距新华门十米的地方被一个警察拦住了。小崔刚刹住车,警卫战士就冲了出来。一个人光着上身,穿着裤衩跳下车去。警察问:“干什么的?’回答说:‘唐山来的,到国务院报警……’”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与1976年的唐山地震相比,救援能力更强、处理方式更透明、舆论更自由、救灾机制更有效,政府的快速反应令全世界为之一振。而共和国总理与灾民沟通的语言、慰问的姿态、鼓励的方式,自32年前至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这不禁使人审视历史,自周恩来以来,中国总理就被赋予了太多的不平凡。“周总理”三个字是一代人对周恩来永恒的纪念,也是对继任者的道德标尺。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登署名为周兆呈的文章说,“中国的总理难为”,“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网友评论:生死竞速黄金救援时间 国际救援经验表明,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最关键的“黄金救援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方各部门,从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官兵到公安干警,从专业救援队到普通志愿者,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为抢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每一个人都在“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与死神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政府立即开始了紧急大动员。面对紧急灾情,强有力的应急机制在各地、各部门高速运转,很快出现在灾区的人民子弟兵,给正在进行自救互救的灾区民众带来了巨大鼓励。在第一时间,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中央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派遣救援队伍、调拨救灾物资。 暴雨、落石、余震,都不能阻挡官兵们挺进震中汶川的决心。更多的人员、物资、装备、资金源源流向灾区。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的这场极速动员,为救援成千上万生命赢得了无比宝贵的时间…… 危情空前,道路阻隔,生命隔断!北川、茂县、汶川……在无情的阻隔中,成为牵动亿万人心的“生命孤城”。生命高于一切!打通道路阻隔的“生命线”、全力救援“孤城”生命,成为这场殊死赛跑的鲜明主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击一步一步推进!27个小时!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到13日17时,中国紧急调动奔赴灾区的兵力达到近5万人。 “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超乎我的想象。”在绵阳灾区采访的法国电视二台记者特里斯坦·勒布拉说。“在这里,我看到政府和民众团结在一起。” 优秀的中华民族向来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这让我们在很多灾难面前可以做到战无不胜。新华网5月12日14时4分29秒将地震消息发出,一小时内网民留言就达2000条之多,一位网民留言说:“政府办事效率越来越高了,应对灾难的手段越来越多了,态度越来越亲切了……”而更多的网民是在关心地震灾区人民的生活情况,一个署名“飞阁”的唐山网民说:“兄弟们,当年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才有了新唐山的崛起;今天有全国人民的支持,你们也一定可以战胜这场自然灾难。” 汶川不相信眼泪,让我们众志成城共同对应灾难。(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