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相关部门迅速应对,至今未发生因地震产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但防范次生灾害任重道远
作者:本刊记者 郭楠/文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害发生后,环境保护部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了核与辐射安全应急预案,派出专家组赶赴地震灾区进行应急救援,同时,对四川、宁夏、甘肃、西藏等地区都进行严控,监控包括核设施的环境状况、化工厂、危险化学品、污水处理场等环境敏感设施和区域的相关情况,防控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 地震不仅本身会引起各种灾害,还将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指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等。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还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暴发。在有些地震中,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其中地震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是次生灾害中可能造成后果最严重的一种,将对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致命威胁,对抗震救灾的整体行动造成巨大影响。 北京市地震局某负责人表示,此次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但其他一些典型的地震次生环境灾害也已经发生。5月12日下午,位于四川省什邡市的蓥峰实业有限公司和宏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因地震造成生产装置破坏严重,有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还有硫酸和液氨泄漏现象。此外,位于德阳市的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由于地震引发氨泄漏。同时,陕西华澳矿业有限公司煎茶岭金矿黄家沟尾矿也因地震发生溃坝事故。好在目前污染事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在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后环境监测表明,灾区未发现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地震发生后,在四川境内运行中的核设施均安全停堆,相关安全物项和构筑物没有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受灾地区目前水质变化不大,空气质量无显著变化。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表示,“饮用水安全问题,是环境安全的核心问题。”地震带来的水环境安全隐患体现在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危险化学品等污染源可能对饮用水造成污染。据环保部对绵阳、德阳等11个地区的31个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以上地区监测的各项指标均达标,符合饮用要求。 针对如何对本次地震灾害后可能引发的环境灾害有效预防的问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凯军表示,地震发生后灾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而停止运行,长时间停止运行会造成污水处理设施管道和设备的损坏。现在应尽快检查污水处理厂内所有设备及构筑物,确保无损伤、运行无障碍,否则应及时更换同型号设备。全厂管道设备检修完毕后,污水处理厂方可重新启动。 目前,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组已经实施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确保及时收集汇总震区环境信息,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