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在汶川空降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伞兵在离开机舱的一瞬间将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这是何等的勇气
作者:本刊记者 朱凯栋/文
中国解放军空降部队在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救灾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14日,15名空降兵首次在因地震与外界隔绝的阿坝地区茂县成功进行伞降。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和无气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空降为后期救灾部队大规模输送物资和人员创造了条件,也让外界终于能了解该地区的受灾情况。 为何不在一开始就采用“空降救灾”成为很多人议论的话题。实际上空降虽然是抢险救灾最快捷高效的方式,但它受到的自然条件限制也颇多。 空降兵部队在救援灾区第一线时最常见的方式是用直升机将空降部队运送到目的地进行“机降”,或用运输机将空降兵送到目的地上空后,空降兵通过降落伞进行“伞降”。空降行动首先依托于航空运输,大雨、大雪、大雾等不良气象条件是制约飞行的重要因素。在空降过程中,无论是运输机还是直升机,对天气条件都比较敏感,严冬、酷暑、暴雨、浓雾、风沙都可能使其行动受到影响而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国防大学军事专家李大光对记者介绍:号称“天下第一军”的美国82空降师在2005年新奥尔良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时,从整备出发到最后投入救灾共耗时80小时,而且当地处于平原地区,无论空降还是伞降都相对容易。 空军15军某部指挥员告诉记者:“通常意义上的伞降保持在800到1000米的高度,更高高度就需要诸如氧气面罩等辅助空降设备了,而这次为了抢时间进行救援,15名空降兵在5000米以上高度没有携带任何设备,在地面无任何引导情况下进行了空降,实属壮举。” 对于伞降而言,除了天气影响,由于运输机的速度快而高度大,大规模的空降部队落地后人员分布范围较大,重新集结需要花费时间。此外伞降行动也受到目的地地形因素的制约。 而此次空降的中心点的汶川县城处于杂谷脑河和岷江汇合处的东边大山脚下,沿河两岸均有大量民用建筑。该县四面环山,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多数山体坡度在50—65度之间,县城西边岷江对岸有的山体几乎就是悬崖!县城旁边的河谷里,几乎没有河滩可寻。而且,由于地形的限制,山区峡谷间的沟谷风也很大。按照通常的空降要求,在地形险恶的山区地带和风雨大作的恶劣气候条件下是不能进行大规模伞降的。 美82空降师的公开资料中显示,即使在晴天空降也经常发生骨折。落地前一两分钟,是伞兵选择落地点的最后控伞时间。即便是控伞平稳着地,也基本相当于从10米(三层楼的高度)跳下,冲击力极大。 “汶川紧急伞降可以说是世界伞兵史上降落海拔最高、时间准备最短,地面条件最恶劣的一次救灾伞降。”李大光说。 到这里,我们应该能感受到首批在汶川空降的伞兵在离开机舱的一瞬间将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除了一些运气极佳和控伞技术极好的士兵,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落地点几乎就是在站都难以站稳的山崖绝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