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冷眼看“山寨”之一(文娱领域的“山寨”)
2008年,“山寨”在神州大地迅速崛起、独领风骚。这个曾经略带“匪气”的名词,如今被套上了各种光环,在各种媒体的轮番推动下,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象征。当一个概念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说明它已经拥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
如果真的是“存在既是合理”,那么一切质疑都是多余,生活将会很简单。人不丑,不想多做怪,不是特立独行,想要拨乱反正,只是“山寨”的兴起太过突然,那么的不自然。媒体的推波助澜,让现代意义的“山寨”成了全民意识的“唐僧肉”,被传说中的长生不老所引诱,谁都想要吃上一口。
生或死,是莎翁笔下的经典;吃还是不吃,是“山寨”抛给世人的一个难题。如同“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很多种解释一样,突兀的山寨,一年发力,万人敬仰,我冷眼观之,姑且说之。一家之言。
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关于“山寨”的条目浩如烟海,各种“山寨”的衍生物大行其道。追溯“山寨”这个概念性名词的起源,其“发明人”已经不得而知,网络上关于“山寨”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比较认同“深圳机”的广东话发音——“山寨机”。曾经的“黑手机”代名词的“深圳机”,经过偶然的个体智慧的提炼,最终演化成为全民意识的典范,如今“山寨机”乃至“山寨”概念的大旗迎风飘扬。
占山为王,独树一帜,成就帝王霸业,原本大多是史家传说。不曾想,“山寨”一出,谁与争锋,顺风而呼,应者如云。这“风”是舆论之风。
“黑手机”、“山寨机”有其自有的生存土壤,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味追求“全民娱乐”风潮的媒体舆论的鼓吹下,“山寨”的种子,悄然随风而起,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从“黑手机”到“山寨娱乐版”再扩展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山寨”如同细菌的裂变一样,进行着爆炸式的传播。
诚然,细菌不都是病毒,“山寨”概念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以个性化为导向,以“草根文化”诉求为主打,确有过人之处。上升到消费者行为学层面,“山寨”概念通过绝大多数团体和个人的无心之举,在21世纪初期,就把握住了综合消费者导向这一颇为复杂的课题。
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在国内兴起的“草根文化”,宣扬的是平民阶层那种如同“小草”一般顽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压得弯,但是压不垮,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媒体从关怀“草根”的生活状态出发,到宣传“草根”的精神,最终完成“草根文化”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履行了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呼吁个体生命力的展现,以及平民意识的定位和提高。说白了,就是确立“个性、自我、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对社会进步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娱乐化的“山寨”,是“草根精神”的体现。“草根”有着庞大的群体,又是孤立、弱小的存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草根”的个体展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舞台。原本孤立、弱小的很难引人关注的“草根”逐渐形成合力,“山寨娱乐”如火如荼。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互联网经历了这三个技术飞跃,“山寨娱乐”也从最初的论坛、网络文学发展到个人视频的制作和发布。以“自娱自乐”为初衷进行展示自我的努力,通过互联网这个强大的交流互动平台,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一夜成名”的神话。“山寨娱乐”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开始体现。
如果“山寨娱乐”始终停留在自娱自乐的萌芽阶段,那么除了伦理道德方面,就没什么必要作太多的质疑。当事物出现商业价值,其各种权利的归属问题,就开始增加并且不容回避。
如今网络文学形式一片大好,网络时代促成了多少写手、作家的成名。不要把写手和作家进行“山寨”概念的名词区别,只是去看看正规文学网站和盗版文学网站之间的关系,正规文学网站培育的市场,被那些“山寨”文学网站群起瓜分,它们确实履行了“打破垄断”的承诺,网络文学不必花钱,当网络写手的耕耘付出得不到实质性回报,生计出现问题,收入难以为继,还拿什么谈创作,最悲观的结果——文学出现“贫瘠”。
“羊毛出在羊身上”。被“山寨”文学网站伤害最大的还是那些顽强奋斗的“草根”阶层的创作者们。
就目前国内现状来说,视频制作还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网民自发制作的视频还处于比较粗糙的阶段,但是其新颖独特的创意,却深受大众喜爱,并由于互联网传播的便捷,以及自我价值展现的欲望,越来越多的“非专业”的自制视频开始涌现,制作水平逐渐提高。
网民自发创作的视频节目,大多体现了个体智慧的闪光,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名誉权的侵犯。曾经轰动一时的因为一段视频闹得沸沸扬扬的纠纷,是弱势对强势的戏谑,最终的和解不是强势的妥协,更多的应是善意的包容。
由网民自制视频联系到现在所谓的“山寨视频”,一个问题需要思考。文化艺术领域的各种创作都是个体展示的结果,个人努力寻求成功是一个“品牌”塑造的过程,其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得到社会的肯定。现在“山寨”概念被社会的吹捧程度并不意味着是对个体的肯定,而这些个体智慧的精彩被笼统地冠以“山寨”这个不伦不类的概念名词,所有个体的努力创作都在为“山寨”添砖加瓦,而“山寨”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这些个体的光芒,“草根创作者”们破茧而出的过程开始变得更加困难。
平心而论,“山寨娱乐”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生活,它是生活的“调味剂”,甚至成为部分群体的“嗜好品”,从这一点上来看,“山寨娱乐”的价值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山寨明星”来源于电视节目追求互动性的改革。为了迎合电视观众对“明星”的崇拜心理,一系列的造星运动——“明星模仿秀”节目开始出现,其所秉承的“平民互动娱乐”宗旨,本身没有任何不妥之处。直到最近一些媒体开始大肆宣传 “山寨明星代言人”,使得“全民娱乐”的本质开始发生变化。
回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企业请现在所谓的“山寨明星”作代言人,拍摄电视广告蒙骗消费者,最终伤及企业自身。以演艺形式出现的“山寨明星”,即便是商业性质的演出,也是个人才艺和形象的展示,属于娱乐的范畴,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一旦进入大众媒体,造成个体形象归属混淆的结果,那么“山寨明星”将和“二类广告”中由群众演员扮演的“山寨专家”没有任何区别,都具有强烈的欺骗性。
用“山寨”概念所标榜的“打破垄断实现低利润”宗旨,做一个很不恰当的假设,也许“山寨明星”的涌现会让广告主兴奋不已,即被大批“山寨明星”扰乱了代言市场,正牌明星的身价受到冲击,被迫“降价让利”,广告主可以节省下大笔的广告预算。然而明星的身价是品牌力的体现,当明星不再值钱,“山寨”还能干什么?一群长相像似的普通人,“异父异母”的“N胞胎”,除了让人震惊造物的伟大,也许还可以成为新的演艺组合。
“山寨明星”的出现势必会对正牌明星产生影响,在较小程度上的出现,代表的是“喜爱”,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将带来伤害,这与商业领域的品牌和假货的关系相似。
究竟是让“山寨明星”成为光的反射体,还是热的摄取物,这关系着价值的损耗原则,是商演和广告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
“山寨”只是一个名词,单纯意义的名词本无好坏之分,但是这个名词被人为的复杂化之后,一切就都不再单纯了。
纵观国内互联网开始发展的这十来年,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网络流行语出现,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词汇能比“山寨”表现的更有生命力,更有吞噬力。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词汇,在不同情境下,都有不同的涵义,人们基于认知上的共识以及约定俗成,很容易对这些涵义区分定义。然而“山寨”在被无限复杂化之后,如今这个概念已经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任何人都很难对“山寨”的褒贬善恶,轻易做出区分定义。
一味的吹捧标榜,最终会导致盲目自大。个人的盲目自大尤为可恨,何况群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错不在“山寨”,错在媒体良莠不分,在一味强调“新、奇(怪)、特(殊)”的媒体导向下,把“山寨”推进民众视野,在其形成一股势力之后,又顺势而为随波逐流,不断的扩充“山寨”的涵盖范围,为寻找到新的“山寨”现象兴奋不已。看看互联网上各种“山寨”产物,这已经变成怪兽一般的洪流,很难估算它终究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
“山寨”概念通过“山寨娱乐”形成浪潮,最终涌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在娱乐领域的有着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负面影响更多的还停留在认识层面,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现如今“山寨”在经济领域的肆虐横行,其破坏作用令人担忧。
“水至清则无鱼”。生活充满是非矛盾。原本稍许平静的一潭湖水,在不断的搅动下,湖底泥砂四起,湖水浑浊不堪,长此以往,这潭湖水只能成为“泥鳅”的天堂。
现如今,在“山寨”的感召下,国内经济领域正在上演着“泥鳅跃龙门”的闹剧,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生“泥鳅吃鱼”的传说。
后记:
媒体不是垃圾站,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山寨”名词的出现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不断扩大的含义,不加限制的标榜,其负面效果开始扩大,而很多媒体还在乐此不疲的推波助澜。而今,“山寨”的负面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原本想要宣扬的“个性、自由、乐观”的那一点点善意。
当我们的创造力更多的被用来创造新的名字,并用这新的名字不断地进行着歧义的理解,我们就可以为更多的错误,编造美丽的谎言,但结果还是自己承担。
我原本只想简单评说“山寨娱乐”现象,把重点放在“山寨”概念的火爆,会对国内经济领域产生出消极影响的担忧,但是多年媒体记者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媒体还有较高的情感期望,对真正推动“山寨”概念兴起的“始作俑者”——媒体舆论,在这一段时间的作为颇有微词,除了少数媒体在2008年底发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大多数媒体还在继续着纵容的态度,所以我在写作过程中将文章拆分成两个部分,将在第二部分重点评论“山寨”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写作过程中我想到了王朔先生当年文字的火爆程度,平淡的生活需要激情,“雅痞”文化对民众的杀伤力何其巨大。如果“流氓”的洒脱让人向往,“流氓”的行径也能顺理成章的得到追捧吗?
|!---page split---|
冷眼看“山寨”之二(经济领域的“山寨”)
2008年,改革开放30年。当年,小平同志打开 “窗口”看世界,确立了市场经济理念,中国经济由此腾飞,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山寨”概念深入人心,“巧取豪夺”成为时尚,市场经济理念受到冲击,这多少让人感到费解和无奈。
纵观“山寨”概念的发展历史,应该是以二十世纪末,国内家用电脑的普及为开端,基于当时各大厂商非常落后的售后服务、国人相对淡漠的品牌意识以及高昂的价格等因素,个人“攒机”即“DIY”兼容机理念开始盛行,有一定计算机维护基础的消费者,为了追求心中相对合理的性价比,宁愿承担购买后出现的质量风险。
个人“攒机”理念的盛行,直接促成了计算机散件(兼容机)市场的火爆,对品牌家用电脑(台式机)市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以至于在随后的几年,品牌台式机市场怨声载道,甚至出现“卖台电脑不如卖部手机挣钱”的呼声。
相对台式电脑利润的日薄西山,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直到近一两年才将销售重心真正下放到普通消费者市场,开始出现众多的低价位、高性价比的选择机会。然而这更多是由于品牌间竞争而主动选择的产品结构多元化的策略。
当然笔记本电脑市场也并非没有受到“攒机”理念的冲击。2002年,市场上出现了“笔记本DIY”的声音,由于在技术层面的限制,当时的“DIY”只能在内存条等少数外围组件上进行增减,一些个性化要求在价格上与同档位品牌产品毫无优势,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时机不成熟”。而后一些品牌推出的俗称“便携式台式机”的笔记本电脑,由于其配置低端化,在性能上对消费者毫无说服力,最终“昙花一现”。
笔记本电脑没能走上兼容机(DIY)的道路,取决于它的技术层面,以及相对台式电脑而言,还具备较强的品牌基础。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开始出现 “山寨”化的迹象。
台式电脑兼容机市场(DIY)的兴起和发展,是“山寨”概念的雏形阶段。“山寨”所标榜的个性化、实用性以及所谓的“打破垄断”实现低利润,在台式电脑兼容机市场都可以看到。但是台式电脑兼容机市场和现在所谓的“山寨”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冲击了品牌电脑的市场份额,由于个人DIY与品牌之间的区别泾渭分明,并没有对品牌理念产生实质性的破坏作用,并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电脑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虽然“山寨经济”在一方面如同电脑兼容机市场一样,对正规企业(品牌)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当“山寨经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纷涌出现的“山寨”工厂对市场化进程起到的负面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山寨”概念在经济领域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它对品牌理念的破坏作用。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山寨”概念一个共识就是——用“非正规”打破暴利,其所谓的平衡产业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是舆论对“山寨经济”极端片面的美化。
如今所谓的“山寨”的工厂,直接针对就是那些准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准入门槛低意味着企业间的激烈竞争,真正意义的“暴利”并不存在,企业之间比拼的是品牌力的高低,而由此产生的品牌溢价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利润率的实现。本文不去讨论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是多么的艰辛,单看“山寨经济”对品牌理念的影响,武断地说,这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否定。
“山寨经济”的仿冒伪造在今天之所以深入人心,其产品方面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努力,是正规品牌需要正视和学习的。
两三年前,我在朋友的手机店中深刻领略了“山寨机”的威力。当时市面上开始出现微缩版的“大哥大”手机,那种手机除了外形稍显复古之外,所有品牌手机所具有的功能它都一应俱全,最离谱的是打开它的音乐播放功能,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在几十平米的店中肆虐,让我疑惑是否还能称它为“手机”。
毋庸置疑,这种外观个性、价格低廉、功能齐全甚至拥有突出特点的产品,完全可以迎合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虽然当时这种产品还存在“非品牌”和做工不够精细的缺陷。
现在,“山寨机”乃至“山寨制造”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在“山寨制造”的主要营销途径——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山寨”大军显示出惊人的爆发力。除去少部分明显具有个性化特殊设计的产品不说,那些大部分仿造的冒牌货,开始光明正大的冠以“高仿”字样,一个个“山寨”产品的主页,在光彩夺目的“山寨”大旗下,不遗余力的进行着网络营销。
经济领域的“山寨”,如今已经具有了广义意义的“品牌”概念。回想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在消费者层面,经历了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的相当困难的培育过程。从最初的品牌观念淡漠,到之后的假冒品牌泛滥,再到品牌级别与价格档次挂钩。可以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消费心理层面最大的成果,就是品牌观念的深入人心。在一定意义上讲,“山寨”制造是对品牌观念的颠覆,其对于经济进程不会是螺旋上升的演变,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意味着倒退。
一个品牌的成功来之不易,这意味着它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抛开前段时间出现的企业信用危机不谈)。“山寨”制造的低成本高回报以及低廉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是它逃避了正规企业所承担的产品研发、市场开发以及社会责任(税收等)的投入,而且由于“山寨”制造的边缘游走的特性,使得很难对它进行良好的监管。这种隐患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心是善,其产生的结果未必是善。媒体舆论在宣传“个性”时的短视,造成了公众意识的盲目效应。立场不同,看法就不同。是非观念在消费行为中并不实用,便宜实惠并且需要的商品就是消费者心中最好的。当舆论导向可能出现消极影响的时候,就应当作出“纠正”的努力。
引用一句成功的广告语——“谁的地盘谁做主”。如今“山寨”已经开始形成品牌特征,也许不就的将来,会出现两句流行语,“山寨制造”光明正大的呼喊——“我是山寨我怕谁”,以及消费者骄傲的宣称——“我用山寨我怕谁”。
当然会有人害怕。首当其冲应该恐惧的是国内二三线品牌(企业)。在外来资本冲击以及国内市场规则有待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二三线品牌的发展本来就相当困难,在“山寨制造”的围攻下,这些正处于品牌提升期的企业,无疑将面临灭顶之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山寨”成为时尚,“巧取豪夺”光明正大,这会产生怎么样“榜样效应”!甚至如有些专家所设想的——会出现“正规军”落草为寇,壮大“山寨”的可能。
2008年,我为国内某皮鞋企业做全国市场调研走访后发现,在市场层面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被造假者瓜分市场的问题,基于各种因素,企业打假难见成效。这种造假情况,大多停留在渠道中间环节的渗透,消费者并不知情,但是当“山寨”概念扩大后,造假者光明正大的出现在消费层面,其对消费心理的诱导和企业(品牌)的冲击可想而知。到时候不要说企业打假,而是“山寨”打企业。
“山寨制造”的消极影响不只是颠覆品牌理念,它的仿造伪造将会在更深层面导致创新乏力。生产制造行业的“拿来主义”,只会让创新一文不名,这根本不应该让“山寨”所宣扬的“打破垄断、打破暴利”的宗旨,变得那么冠冕堂皇,那么理直气壮。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虽然在汽车等行业的侵权官司屡屡见诸报端,服饰等行业向国外“学习”以及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已经成为行业“默契”,但是这份“默契”从来不会变的光明正大,因为我们可以“打打擦边球”,但是游戏的规则必须要遵守。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如同是在进行一场长跑比赛,我们起步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远远的跑在前面,我们除了奋勇直追以外,适当的取巧抄近路,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但是当已经开始具备竞争资格,进入观众视野,众目睽睽之下,再想“抄近路”,就要被“小聪明”毁了“大形象”。
知识产权是不同势力的经济体,抵御外力冲击最基本的武器。“山寨”概念对专利意识的漠视,将不仅仅是破坏游戏规则,更是主动放下武器的倾向。
“山寨娱乐”是人民的娱乐,其是非曲直,更多的停留在道德观念层面上。“山寨”的经济现象却不是那么简单,需要严肃面对。
“山寨”概念的复杂化,使得想要说明和解决“山寨”问题的变得非常困难。看待“山寨”问题,应该像对待“随地吐痰”之类看似很小却有着长远影响的事情一样,用儒家的教育观点来说——如果人人都那样做,产生的结果是不好的,我就不能这么做。(当然释家的大智慧会说:这是不可能的。)
如同要杜绝国民“随地吐痰”的习惯不是一两句话的教育就能成功的,其取决于污染治理到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卫生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包括城市化进程、垃圾桶的覆盖程度以及监管力度等诸多要素产生合力的结果,“山寨”问题同样如此。
后记:
我不是正统文化的卫道士,对“山寨”的质疑,完全不意味着对“草根文化”否定。我在2002年从《都市画报》接触到“草根精神”,吸引并引发思考。记得那段时间,因为“草根”还引发了《菜根谭》受到热捧。
原本带有自励情节的“草根”,演变到今天的“山寨”,其娱乐方面的自娱自乐值得赞扬,却在经济领域充满了“匪气”,甚至过之。
当然,“山寨”概念的迅速崛起,也为现代企业在营销理念上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