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率风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管制利率:即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主要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具有相对固定性,其调整多半是作为国家调整我国经济状况的杠杆,而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价格策略。这样,银行利率就存在着利率体系标准单一的弊端,给国有银行的经营过程,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市场的效率差别较大。而固定利率体系对所有存贷款以及金融企业均执行统一的利率,必然使利率的作用受到限制。一方面,限制了银行利润的获得:另一方面银行不能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实行价格差异,弱化了银行对贷款的控制权。其二:在管制利率条件下,利率调整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极易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如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银行实际存贷款利率为负。例如:1994年为 –9.46%,1995年为 –1.3% 。(米仕金《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一方面,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大量亏损:另一方面,导致负债业务的大量萎缩,出现“脱媒”现象,严重威胁着银行的稳健经营。
文章作者认为利率管制给银行带了风险,该观点值得商榷。基于我有限的银行知识,我认为利率管制降低了风险。
在管制利率下,银行不能针对客户的信用(或者风险)定价。银行这么做也许降低了银行的收益。说也许,是因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不见得银行会把资金的利率定的比管制的利率高,竞争增加了价格战的可能性。这个从联通、移动、电信、网通的价格战中就可以略见一斑。管制利率没有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相反,降低了风险。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存贷的利息差由政府设定,所以,是一种旱涝保收的生意。如果银行不能定价,那么银行能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尽可能好地选择客户,以降低风险。例如,我有2000元钱需要贷出去,有2个客户,在一个管制利率的环境下,那么我会选择好的一个客户,因为我不能和我的客户讨价还价,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但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情况不是这样,第一个人告诉我,“你借我2000元,我一年后还你2200元,我用我的房子做抵押”;第二个人告诉我,“你借我2000元,我一年后还你2500,但是我用我的电脑做抵押”。我仔细地研究了第二个人的电脑,决定借给第二个人,我决心承担这个风险,去争取额外的300元。可是我沮丧地发现,第二个人已经接受了另外一个银行的贷款,该银行只需要这个人一年后还2300元,该银行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去争取额外的100元。
作者认为,在管制的利率下,利率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会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贷款利率为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该例子正好证明了,贷款收益会更确实。
首先,在客户看来,他从银行贷款,利率10%,可是通货膨胀率是15%,实际上什么也不做,就有了5%的收益,那么他为什么不还银行的钱呢?他随便买点什么东西,就有15%的收益。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从银行贷款买了房子,银行利率是5%,通货膨胀率是10%,我不着急提前还贷款,但是我会每个月按时还,为什么不呢?我其他的钱可以用于投资,一定比10%好。
其次,在一个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原来的抵押品涨价,如果银行客户不还贷款,银行把抵押品拍卖,能卖个好价钱,银行的风险降低了。银行的客户因为抵押品涨价了,所以不会不还钱,因为抵押的东西变现后他会损失。
在一个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有一点非常明确,所有的金融资产都在缩水。如果银行的大部分资产都是金融资产,那么该银行资产一定在缩水,虽然在资产负债表上,去年的资产是1000元,今年的资产是1100元,帐面上是增加了10%,可是物价已经上涨了15%,不能买同样的东西了。这种缩水,不是银行资产业务的亏损,因为事实上,银行在资产业务上赚钱,而且可能比原来赚得多,只是,赚的钱因为通货膨胀,看起来不那么值钱了。真正的风险是,正如作者所言,如果通货膨胀,老百姓不愿意把钱存银行了-提出来买东西了,银行会出现支付危机。但是,这不是利率管制的造成的,支付危机的出现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因为恐慌,丧失了对某种货币的信心。如果出现支付危机和恐慌,恐怕管制利率即使比通货膨胀高很多,也无济于事。
广义地讲,在任何一个行业,管制降低了风险。例如,自来水、航空、电力、铁路、邮政快递等,这些行业都是国家定价,他们的经营者享受者管制带来的高利润和低风险。但是这种高利润和低风险是以剥夺老百姓的利益为基础的,每个人都在为其买单。那些极力主张管制的人士,嚷嚷者国有资产流失等屁话,实际是在为自己谋利益。这还不算,那些为拿到执照而产生的权利寻租和腐败。有的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管制是万恶之源,真的是挺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