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了工资过低的危害。他们着眼点大致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底层劳动者的悲惨状况给予人文关怀;二是认为工资过低,会降低劳动者的素质,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两种观点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仅仅认识到这两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没有把低工资的危害彻底搞清楚。一、低工资导致财政策和货币政策低效率乃至失灵,给货币政策带来巨大压力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老百姓实际感受到的实惠却并不多。为什么呢?就在于工资太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计算出,工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78年的约35%下降到了2001年的约19%,如果考虑那些资本密集度很高的项目,工资的比重会下降到10%的水平。 现在,我们假设动用1000亿来刺激经济。在10%的工资水平下,第一次劳动者只能拿到100亿的工资,他们拿到这些工资后进行消费,如果还是10%的工资率,那么100亿的消费只能给别人带来第二次10亿的工资。10亿的工资又可带来第三次1亿的工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劳动者只能得到约111.11亿的工资收入。我们把投资引起的工资收入按顺序写到下面: 100,10,1,0.1,0.01,…合计约111.11亿元。 现在我们假设,把工资收入提高到占国民收入的40%,会是什么情况呢?同样1000亿的投资,在第一次就会产生400亿的工资收入,第二次会产生160亿的工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合计会产生约666.66亿的工资收入。我们把投资引起的工资收入按顺序写到下面: 400,160,64,25.6,10.24,…合计约666.66亿元。 现在比较以上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用两个比喻来说明。这好像玩打水漂,不会玩的,石头到了水里,漂不了几下就沉下去了,会玩的,石头会漂很久而不沉。也像小孩玩的玻璃珠,如果落到松软的地毯上,根本就弹不起来,而如果落到坚硬的大理石上,可以弹跳很久。 低工资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像不会玩的人打水漂,就像把玻璃珠扔到松软的地毯上,玩不了几下就销声匿迹了。 在货币政策低效率的情况下,如果要实现某个宏观目标,就必须动用大量的货币。而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带来金融风险。于是,货币政策处于两难的局面。 现在很多人拿边际消费倾向来说事,这是错误的。凯恩斯在《通向繁荣的道路》一文中,是用两步法计算乘数的:首先计算一笔支出有多少转化为居民收入。如上面所说,我国目前大约就是20%,而在美国的高工资制度下可以达到至少70%。第二步再看这些收入会有多少用于消费,也就是在第二步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的问题。对于底层老百姓而言,他们入不敷出,几乎是100%的消费倾向,收入稍高一些的人,也是把大部分收入花费掉,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为90%。这样,用两步法计算出来的乘数就是: 乘数=1/(1-20%*90%)≈1.22 如果用一步法,也就是仅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将达到10。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由此看来,决定乘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支出转化为工资收入的比例,也就是分配,而不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能够使工资提高,则乘数会迅速增大,宏观经济政策效率会迅速改善。关于乘数理论,我在《过剩经济学》里有更加详细的论述。 低工资导致乘数变小,使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率降低乃至失灵。因此,低工资种祸根。二、低工资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工资过低,导致广大劳动群众没有消费能力,同时大量投资又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消费与生产严重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出现了经济建设的低效率,为生产而生产。 事实上,为生产而生产的局面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因为,人类的生产,归根到底是生产消费品。如果没有对应的消费市场,首先是消费品生产停顿,然后必然会导致生产资料生产停顿。“铁本”的叫停,就是需求不足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的典型案例。 总之,低工资是个大祸根,是金融危机的祸根,是社会动荡的祸根,是贫穷的祸根,是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是繁荣之路的障碍。增加工资收入,可以立即解决目前存在的大多数问题。如果增加工资有困难。可以搞按人头发钱。按人法钱比现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率至少高出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