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特别指出的是:一个国家在真正融入WTO后,它的财政货币扩张的作用与效果会减弱,而有效供给的作用会增强。因为,如果这个国家商品的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的优势不如进口商品,那么它的政府所实施的财政货币扩张,只会有拉动外来的进口商品的需求的作用,而不能带动国内商品的需求。对于这一点,政府决策者应该有充分的远见。对于今天的中国,它的产品在成本价格上有优势而品种品质上无优势,因此财政货币扩张能够在一个方面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产生拉动作用;如果中国产品失去这种成本价格上的优势,但又没有及时提升其品种品质的水平,那么,中国政府的财政货币扩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将丧失。 这种情况显而易见,但容易被政府与社会所忽视。当政府在为了扩大内需而大举项目投资时,有可能发现,本国商品并未因此而得到相应的需求扩大,却看到进口商品的需求随着政府的这种扩张政策而迅速持续的扩大。原因很简单,加入WTO后,原先品种品质优良但价格昂贵的进口商品,价格必然下降。这样,如果国内商品没有在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优势上加倍努力,项目投资者们在选购投资商品时,必定更倾向于国外进口商品。在人们的生活消费品上情况也是如此,人们会更倾向于选购消费进口商品而对国产商品不屑一顾。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相对于这些商品来说)就等于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再加上政府“扩大内需”政策使人们收入增加(比如涨工资就是“扩大内需”最简单的手段),使人们获得了“双重收入”。这样,人们就更有条件、更有可能,倾向于购买更好的进口商品。在进口商品价格有所下降但仍比国产商品高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已经发生了,不必等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到与国产商品持平时才会发生。我们知道,每当一个人钱多,消费能力强时,他在消费上就必然更倾向于选择品种品质更好但价格较贵的商品。比如当人们手中钱多时,他们会考虑购买进口轿车,相反,当人们手中钱少时,他们反而会考虑购买国产轿车。这种供求现象与经济学历史上著名的“嘉芬反论”具有相同的原理,即:当人们手中购买力提高后,人们消费的档次会提高,那些低档次的商品随着人们购买力的提高反而变得滞销了。 因此,财政货币扩张,使人们购买力增强的结果,有可能不仅不会使国产商品更加旺销,反而会使这些商品变得滞销,如果这些商品在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上没有进一步的优势的话。所以,一个国家在真正融入WTO后,它的财政货币扩张的作用与效果会减弱,而有效供给的作用会增强。这应该是WTO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之一,是必须受到决策当局高度重视的。政策的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提高产品的有效供给,如何使产品的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更具优势,而不过分依赖于财政货币扩张政策,否则,政策的效果最终只会为别人“作嫁衣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财政货币扩张政策在加入WTO后的不同效果](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325879827875.jpeg)
过分依赖于财政货币扩张政策会使整体经济产生一种依赖性,即各个经济实体总是依赖于政府为它们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才能生存下去,它们自己则被动地等待着市场外部来适应自己的现状。这与有效供给所要求的每个经济实体主动适应外部市场,努力向市场提供品种品质与成本价格更有优势的产品,是背道而驰的。反过来,如果每个经济实体在市场上无所作为,则政府以财政货币手段担当“扩大内需”的责任就越重。比如说,本来市场景气程度为5时,各个经济实体就已经可以在市场中自由生存了,但由于这些经济实体缺乏自生能力,因此必须将市场景气程度提升到8,才能使它们生存下来。这样,为了将市场景气程度提升,政府就艰难地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使政府财政赤字累累,筋疲力尽。可见,如果各个经济实体能够在更宽广的市场条件下获得自我生存的能力,能够具有向市场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那么这将大大减小政府的负担,社会经济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上层建筑,就会运行得更加健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