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中印教育比较》第一章节选



 入学率怪圈

  如果仅从小学入学率的数据就得出结论,认为印度的小学教育已经赶上了中国,这可能是一种误导。

  在快速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期,中国和印度在教育上都面临相似的环境和挑战。上世纪40年代,这两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教育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不过,由于政策、战略和历史背景不同,两国的教育也走过了不同的道路。

  从入学门槛和教育质量来看,中国在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些,而印度在高等教育上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印度在基础教育方面与中国的距离有所拉近,中国在大学入学率和入学人数上也在赶超印度。研究中印两国在教育方面获得的成功和面临的挑战对彼此都有好处,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基础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毛入学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由于适龄人群甚至大龄人群拥入小学,,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教育成功的喜悦。随着入学学生的年龄逐步恢复正常,小学毛入学率逐步回落到100%。

  1990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曾经达到120%,后来降低到100%。相反,印度在这一时期的毛入学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在过去的10年里,印度的小学教育和中国的差距有所减小,这是毛入学率递增效应的结果。

  数字显示,中印两国的成人文盲率差距不再扩大,停留在1985年的水平上。不过,中国仍在普通教育上具备优势。2001年,中国识字率为91%,而印度只有61%。除了识字率,学生学校教育的平均时间长短也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

  根据数据,截止到2000年,15岁以下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中国为6.35年,印度为5.06年。到2000年,中国超过15岁的人口中,18%没有继续接受教育,其总人口中,33.9%是小学文化程度,45.3%接受了中等教育,2.8%接受了高等教育。与中国相比,印度这一组数字分别为43.9%、28.2%、23.8%和4.1%。

  如果仅从小学入学率的数据就得出结论,认为印度的小学教育已经赶上了中国,这可能是一种误导。教育系统如果出现长期滞后,修补它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很明显,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有助于中印两国对外继续保持开放的姿态,使之能够吸引大量外国制造企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计算,1999年,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雇佣率为47%,印度为32%。印度6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中国这一数字为47%。

  高等教育

  印度有重视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自1947年独立以来,该国综合大学数量增加了16倍,学院增加了20倍。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印度的高等教育机构数目平均每年增加13%,但在上世纪80年代,增加比例降到4.5%。现在,印度拥有320所综合院校,15000所学院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总人数超过940万。

  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等机构建议印度将发展高等教育优先于初级和中级教育。

  由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拥有优先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英语作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印度在过去20年里的计算机产业的繁荣中,通信行业和人力成本得以降低,尝到了该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甜头。

  中国也并非在高等教育上一无是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印度。不过,日本和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和85%,相对来说,中印两国还差得很远。2000年,印度超过15岁的人口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为4.1%,中国只有2.8%。

  中印两国教育的不同表现决定了这两个国家将面临不同的挑战。随着教育成本的提升,中国的大学生入学时不得不忍受学费增加的问题。在印度,由于长期忽视初等、中等教育造成了高等教育的特别发展,大学学费问题并不显得突出。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印度来说,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反过来削弱自己在高等教育上的优势也是不明智和不切实际的。对印度教育系统的批评越来越表现出循环的特点,批评的声音集于大学水平劳动力的教育质量。

  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菲利普8226;G8226;阿特巴赫对印度高等教育的批评尤其尖刻:“印度高等教育近年表现出系统性亏损的特征。它既没有产生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培养出训练有素的学者、科学家和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者,培养的只是平庸之才。”

  中印两国的初中级教育毛入学率都达到或超过了100%,并继续稳定增长,他们仍需要在高等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

  中印两国的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科技,2002年,中国有21.9万将来可以成为工程师的工科学生毕业(比美国同期多6万人),占毕业生总量的39%。如果将自然科学包括在内(中国授予理学学士),毕业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超过60%。

  在大学教育具备特殊优势的情况下,2002年到2003年,印度入学登记的工程和科学技术学生为36万人,占总入学人数的30%。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对印度构成了严峻挑战。1995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授予的工程与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增加了140%,绝对数从518增加到1247,超过了印度在1997年的水平,其中,计算机专业及其院校增长最为迅速。不过,也有学者警告,与实践经验相比,中国的学生英语不过硬,理论知识欠缺,毕业后能适应高端技术工作要求的学生不超过10%。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熟练技术劳动力需求增长,两国对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关注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现在还不清楚,高等教育是否还有其他的特殊领域需要发展。比如,为了适应技术外包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话,如果发展趋势出现逆转该怎么办。因为一旦情况发生变化,这些国家由于过多的人口涉及到信息技术,一时无法寻找其他相关技术替代。

  将来,是否高等教育需要关注其他目标,或者私人机构在介入劳动力市场上是否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为满足劳动力需求,大学应该成为获取出口收益的重要领地,当它们发现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吸收人才过于昂贵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从其他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吸收人才。尽管拥有类似发达国家那样的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院校只有8000名外国留学生。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则拥有110844名外国留学生。

  为了在国际教育领域扩大影响,中印两国采取的发展步骤让人很感兴趣,他们都在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为了多招收海外留学生,中国正将自己的大学建成世界最好的学校,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推动亚洲智慧——中印教育比较

  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经济大国,也同样面临着高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然而,两国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截然不同:中国寻求建立世界水平的教育机构而印度则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印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和各自所面临的挑战,然后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中印两国都有着悠久的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却也同样都在近代抛弃了传统式教育转向效仿西方;高等教育入学数量大,但相对两国庞大的人口而言普及率仍然很低;大学缺乏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教授与高级管理人才;教育形式死板,普遍缺乏创新;国家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私人办学兴起,但其教育质量堪忧。中国自实行“985工程”和“211工程”以来,少数大学在国际上脱颖而出,但还是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学术上的抄袭现象、教职任命和学生入学的“走后门”现象,学术自由欠缺等等。教育体制底层更是问题成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中印教育比较》第一章节选
  印度由英国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庞大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印度有着极少数的优秀大学但这些学校资金不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过多,因此每所学校都很难在资金上形成规模。英语教学和学术自由气氛是印度的优势,但普遍认为印度高等教育处于危机之中,亟待改革。相比较之下,作者认为,中国在集中资源办世界顶级大学和高等教育普及率上略胜一筹。两国要维持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都要潜心修炼“教育”这一关才行。

  (来源: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6667.html

更多阅读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 罡赏析提要: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

《中天悬剑》 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 中天悬剑

《中天悬剑》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我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中天悬剑》,觉得十分过瘾,曾经有两天竟然熬夜到次日临晨近四时。主人公“肖弋”的原型是王劲哉将军!历史上的王劲哉将军可是一位旷世豪杰,他竟敢自称为中国当时的“半个”领袖。

陈与义《寻诗两绝句》试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 梅花绝句 赏析

陈与义《寻诗两绝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乔木峥嵘明月中

《中天悬剑》主人公“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 中天悬剑下载

《中天悬剑》主人公“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历史上的王劲哉将军可是一位旷世豪杰,他竟敢自称为中国当时的“半个”领袖。说实在的,他是中国近代史里最富传奇色彩、最有个性、最奇特的军人,比如他是七岁能杀狼的少年英雄,屡立战功的西北

声明:《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中印教育比较》第一章节选》为网友共你挽手这地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