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伴侣、亲人,到朋友、同事,再到你打过交道的泛泛之交,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认识500个人。
我们既需要工作中的搭档和朋友,也要有工作以外的朋友。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没有关系网,确实寸步难行。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这些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你最大的财富。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学做“蜘蛛人”。有更多的职场人士,将建立人际关系网视为职业生涯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甚至认为“编织网络就是在编织自己的未来”。 但是,在这个虚拟情感和友情越来越泛滥的时代,“圈友”就是朋友吗? (晓庄)“圈子”是个放大镜
这是一个无缝沟通的时代,除了朋友这个称呼外,还有“圈友”。 向林现在越来越忙了。其实从三年前,他被提升为集团的产品运营总监后,生活就慢慢开始了变化。他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员工,过渡到了一个有越来越多社会活动的小人物。这种渐变让他自己都始料不及,甚至他感觉这个世界都被放大了。 第一次出去参加社会活动,是应一个客户的邀请参加他们公司的年度庆典。在这个庆典上,向林不仅结识了几位同行,还和几个相关产业人士碰了面,并且见到了自己的几位职业偶像。 而后不久,一个在庆典会上结识的同行打电话给他,请他参加一个俱乐部,参加者都是职业经理人。活动内容是探讨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场中的困惑之类的,大家互相汲取和交流经验。 意外收获 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聚会后,向林发觉,许多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这些人际圈中,圈子套圈子,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好几个圈子。比如,经理人俱乐部、IT圈,乃至车友俱乐部和极限俱乐部。这些圈子中的人各有分别又相互交叉,基本以小有功名的人士居多,但身份却五花八门,囊括了HR、营销主管、技术人士等等。 在这些“圈友”中,有几位和向林比较谈得来,将来可以发展为更亲密的朋友。当然,对向林来说,大部分“圈友”都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认识人和熟人的程度。 但这丝毫没有减少向林参与其中的热情,因为他发现这些圈子已经给他带来了不期而至的惊喜,他没想到通过圈子,竟然做成了“生意”。 在一次经理人的聚会上,几个朋友聊起了最近都在忙什么,向林发现有一个叫陆涛的人,原来是自己公司很看重的潜在客户。于是他有意地和陆涛多在一起聊天,彼此交换了手机号。并在几次见面后顺理成章地聊到了双方业务的事情,似乎在不经意间,向林说了句“我们的产品应该就很适合你们,哪天我去公司拜访你。”若干天后,向林和自己技术部的负责人一起找到了陆涛。果然,经过几次沟通和谈判,生意就这么达成了。 半年后,陆涛不仅成为自己公司的客户,还有可能合作一个新项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意外的惊喜着实让向林兴奋了好一阵子。 圈子的魔力 向林感慨,圈子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他有一位好朋友,由于还是单身,“圈友”就张罗着给他找女朋友。结果,这位朋友还真在圈子中找到了终生伴侣。 在看似简单的圈子中,还有一些身份奇特的人——猎头。他们通过融入圈子获取资源——人。向林就被猎头盯上过几次,问了几个“圈友”他们也都或多或少被猎头公司觊觎过。当然,圈子中的人也往往乐于和他们共处一圈中,甚至有人特意将自己包装成“可爱猎物”,希望在闲庭信步间就登上一条大船。向林的一位圈友——陈瀚洋,就是因为在圈中聚会,被猎头公司看中,并成功将他运作到一家跨国公司任管理层。 总之,圈子就像一个催化剂,能很自然地、“顺理成章”地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圈子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好处的同时,也放大了人际交往的弊处。 向林在圈中也有看不顺眼的人和事。起初向林还与之格格不入,然而,久而久之就视而不见了。“没有人会因为你而改变,你也没有必要喜欢身边的每一个人,但你要有能与他们相处的能力。对于这些人和事,你要学会‘打太极’。”这是向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