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开始,计算机教育就一直是普及教育的重要项目。“威盛中国芯成长数字营”的推广,无疑拉近了城市与乡村间电脑教学的距离。
撰稿·王悦阳(记者)
汽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绕过崎岖的道路,终于停在了一个名叫“接龙”的县城里。此地相距重庆市中心约有200多公里,虽然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却不折不扣的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作为县城远近唯一的一所初、高中一体的学校,接龙中学虽然谈不上“豪华”,却十分整齐。据校方介绍,这所已有52年历史的学校能有今天的规模,是在合并了许多小规模中学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从12岁到18岁,县里所有的孩子都会在这里接受国家规定的学业,从语文、数学、英语到美术、体育、手工劳动……完全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最难得的是,在这座交通不便、信息交流迟缓的县城内,接龙中学居然还拥有一个设备先进、管理良好的电脑房!这座电脑房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威盛中国芯成长数字营”。所有在校就读的孩子,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加这座神奇的“数字营”。 “说实话,电脑技术对我们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也是近两年才刚刚接触,并学会运用的,更别说山区里的孩子了。”作为接龙中学的校长,蒋成平先生面对记者,毫无矫情,一番大实话开门见山,“不可讳言,乡村的孩子们相比较城市的孩子,在计算机的运用上,落后了整整十年。”他并没有回避这一现状,并且积极地想办法,希望能够缩短城市与乡村同龄人之间的差距。通过盛威中国芯作为“数字营”建设所捐赠的电脑,目前,这所学校已较为理想地解决了“硬件问题”。 然而,仅有作为“捐助”的电脑是毫无意义的。若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与帮助,这些机器就完全有可能成为“素质教育”的装饰品,甚至成为无人问津的“废铜烂铁”。针对这一问题,盛威中国芯通过中国志愿者协会,在全中国十个贫困县的“数字营”内都安排了一名作为“志愿者”的专业电脑指导教师,系统地为乡村的孩子们教授必要的电脑知识。 在接龙中学执教的“志愿者”,是一位名叫杨娟的年轻女孩。瘦弱的她每周要为全校32个班级上整整32节电脑课,此外,还有每周二、三、四作为课外活动的3小时“电脑兴趣小组”。“我来这里已经快半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完全不敢接触电脑,还很担心自己会弄坏它。但自从开展了数字营的活动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孩子去用一用电脑,并按照他们各自的想法做一些有趣的操作。”杨娟洋溢着纯朴的笑脸,露出了满足的表情。在初来乍到的短短2个月时间内,她就教会了学生们上网浏览、搜索资料的技能,半年不到,WORD文档和PPT制作也都成了学生们的“一技之长”。 贫困山区的孩子虽然没有很多机会走出县城,到更广阔的世界闯荡,却可以在网络的游走间,满足着自己的求知欲,扩大着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他们还学会了运用计算机作为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工具。在课余时间,男生们常常会通过网络下载NBA篮球赛的实况视频,也喜欢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提高篮球水平的小技巧。他们还因此组建了自己的球队,并且创立blog,希望借此能得到更多正规训练的机会……孩子们在实践中渐渐明白,利用电脑、利用网络,或许将成为改变自己,改变家乡的重要途径……在“数字营”的世界里,山区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有着良好的心态与旖旎的憧憬,山区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或许,每周1节课的接触时间并不能改变孩子们的现状,但,电脑毕竟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从此,他们便拥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梦想,也拥有了更为美好的希望。 除重庆巴南分站外,威盛中国芯还在江西广昌、陕西石泉、河北杨家桥、黑龙江青冈、山西兴县、吉林长春、新疆伊犁、青海海晏、湖北恩施等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分站,为了普及、为了帮助孩子们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而不断努力着…… 为了将“研究、探索、创新、广泛参与”这一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普及教育的精神和宗旨,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传播到广大青少年儿童当中,让每个孩子从人生的开端即享受到先进而持续性的计算机教育,从而根本上提高青少年儿童素质,威盛中国芯在全国15个地区分别设立“威盛中国芯成长数字营”,其中10个数字营是专门为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儿童普及计算机教育所设立,除赠送电脑外,还将通过招募志愿者的形式为数字营的孩子进行培训。这15个数字营将作为计算机教育的一片种田,让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儿童在计算机知识的天地中孕育发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