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特约作者 柳钧腾
限售股减持的“猛虎”效应曾被低估 自2007年10月起开始的这波调整,大大出乎几乎所有人的意料。当市场处于不断下跌的过程中时,人们寻找各种原因来解释这种剧烈的下跌。笔者注意到,在2007年11月“大小非”问题还不曾进入市场的视野时,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发表了题为《A股长期估值顶部可能已经形成》的文章,其中提道:“流通量的增加决定价格水平下降的因素不可逆转。按照股改的协议,流通速度大量增加在2007年10月,突发性的增长在2008年,全面性的增长在2009年……所以,按照股改协议里流通速度的推断,高估值最有利的时机出现在2007年10月而不是往后。如果再考虑全流通发行的股票到期的股票数量问题就更大,现阶段是全流通体制下的大股票只发行2%到3%来掩盖了大股票的本质,从理论上大股票98%也是和2%拥有同样的权利,下阶段解禁的非流通股和全流通发行的未流通股的流通速度的加快,这个进程不可逆转,会有效地促使估值的下降,使高估值回归到合理水平也就不可逆转。” 现在也许除了“有关部门”,几乎没有人会否认“大小非”减持在这轮下跌中所起到的巨大的助跌作用。笔者曾经统计,自2006年1月到2008年1月,当月限售股解禁市值连续3个月增加的情况发生过3次,分别是2006年2~5月,2007年3~5月,2007年8~10月。而上证指数连续3个月表现偏软的情况也发生过3次,分别为2006年6~8月,2007年5~7月,2007年11月~2008年1月。这三次最大的调整正是发生在3次限售股解禁市值连续增加的情况之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曾经被市场大大低估,就在今年2月时,市场上许多人还认为“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冲击会被“牛市下半场”轻而易举地消化,笔者曾在2008年2月撰文《限售股减持或引发市场重心下移》(参见第8期《红周刊》)。翻旧账是想说明:市场的情绪会极大影响对问题理解的客观性。 只要有充足的流动性 限售股就是“纸老虎” 正如在牛市的乐观情绪渲染下人们会过分低估“大小非”减持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在当前股灾过境的市场环境下,“大小非”被人人喊打可能也是人们高估未来“大小非”减持对市场影响的结果。 如上表所示,以2008年12月9日收盘价计算,从2008年12月31日起,包含所有限售股的不断解禁,假设市场重心维持不变,截至2009年12月31日,整个A股的流通市值为85997亿元。也就是说,若市场重心保持在目前的2000点左右不变,未来一年内“大小非”减持的最大压力也就是体现为A股流通市值从4.8万亿左右自然上升到8.6万亿左右这样一个过程。而8.6万亿流通市值其实并非A股所不能承受之重。我们看到,2007年10月17日市场达到本轮调整开始时6124.04点新高时,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为8.7万亿。也就是说,在市场信心充盈时,A股市场存量资金可以承受8.7万亿的市值压力。 2007年11月我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胀,对流动性采取严格的控制,银行收紧银根。而外围市场中美国次贷危机还未升级,联储在印制美元方面还有所顾忌,所以整个市场来说资金面其实是比较紧张的。而进入到2008年12月,国家的整个政策有了重大的调整,严格控制信贷的政策已经悄然转化为宽松积极的货币政策,而伴随着金融海啸,美欧各国却额外印刷了超过3万亿的美元注入世界金融市场。在目前次贷危机所造成的银行信贷危机中,货币的乘数效应处于低位,然而基础货币的注入已为下一轮的通胀埋下伏笔。在世界金融体系不发生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当经济形式开始好转时,各个经济体包括中国将面临更加泛滥的货币,届时,面对滚滚货币,A股市场不到1万亿美元的市值,考不考虑大小非减持的影响,也许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的市场,应该更多的从企业利润,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等基本的方面去解读,“大小非”减持这只曾经吃人的“猛虎”,在未来流动性泛滥的预期下,已逐步蜕变成吓唬人的“纸老虎”,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可怕,从近期东方雨虹、华鲁恒升、鲁北化工、法因数控等解禁股的走势中可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