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Made in China的衬衫和皮鞋相比,这都是中国文化,但都不过是煮成面条一样的中国文化。
BY黎予
《功夫熊猫》是第一部中国内地票房过亿的好莱坞动画片,放映空前成功,有些观众反复多次进场观看,让我想到二十多年前《末代皇帝》热映的场面。《末代皇帝》当年获得了奥斯卡九个奖项,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部电影非常西化,洋腔洋调,从演员的发音到台词的语法,到戏中人的精神面貌,都很不中国。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全球化”为何,也没有指望老美能多深入地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只不过清宫戏和好莱坞电影都还很少,任何一样,都足以风靡一时了。 然而如今,我从外地出差回上海,好几个朋友特别起劲地催我去看《功夫熊猫》,理由是“特中国,特有意思”。他们还从街头DVD的拥趸变成了真正的影迷,一定要我到电影院里去看。和《末代皇帝》完全不同,没有人认为关于阿波的励志的笑料是洋腔洋调。甚至有人开始讨伐中国电影了:为什么老外可以把中国本土题材拍得如此精准而好看,你们却不能? 《卧虎藏龙》里仅剩的那一点隔阂——西方观众喜欢那些在竹子上飞来飞去的情节,为国内的功夫片爱好者所不齿——也消失了。《功夫熊猫》在美国上市一周,票房也达到了创纪录的6000万美元。没有人因为乌龟大师不叫MasterTurtle,而是MasterWugui而感到不适应。从汤圆到包子到面条,很显然,中华美食对西方消费者来说已经与我们对汉堡一样熟悉了。 从洋腔洋调的《末代皇帝》,到中西还有些夹生的《卧虎藏龙》,到现在这部让观众们大喜过望的《功夫熊猫》,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中西真是合璧了吗? 但我看到的熊猫阿波是个动画版的马丁·劳伦斯。《绝地战警》中那个屁股肥胖、表情滑稽的黑人喜剧明星。 他的眼睛让我想起马丁·劳伦斯标志性的黑眼圈。阿波高兴时扭动肥臀的摇摆舞姿态,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对来自师父和师兄们的羞辱打击,表现出彻底的厚脸皮,以此来保护受到伤害的自尊心——这些都是好莱坞黑人喜剧片最常见不过的情节。 不只是麦当劳和面条已经全球化了,好莱坞喜剧的桥段也全球化了。我们认同电影里的每一个笑料,也认同小人物成为救世主的好莱坞精神,把它们毫无隔阂地消化在笑声之中。《功夫熊猫》中被我们消费的中国特色,到底是些什么呢?美食、功夫、高深莫测的大师……是,和MadeinChina的衬衫和皮鞋相比,这都是中国文化,但都不过是煮成面条一样的中国文化,入口容易,好消化,如同美国人津津乐道的李小龙。 然而,文化中涉及人心灵的部分,仍然是那么难于沟通。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刘烨主演的《暗物质》,改编自1991年万圣节发生在衣阿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枪击案。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刘星去美国大学寻找科学家的梦想,最后却在杀死导师和同学之后自戕。也许是群死群伤的校园枪击案这些年见得太多了,也许这毕竟是17年前的往事,也许心里多少在暗暗抵制一些什么,在美国留学的朋友从来没有人和我提到过这部电影。 相比起来,吃食最易理解,所以最容易全球化。日本的寿司、印度的咖喱、美国的麦当劳、中国的面条,很少有人再会把去吃这些东西当作感受异国文化。我们看到的文化的沟通,很大程度上属于此类。 当我们把沟通的目标推向纵深的时候,就会发现沟通并不像分享美食那样轻易。都说笑话是最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最难以被别的地方的人们所理解。也对,也不对。有一些笑话也全球化了,《功夫熊猫》就是一例。但真正的笑话和真正的悲剧一样,常常是难以分享的。十多年后,我们仍然无法窥见卢刚大开杀戒的动机,也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