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风雷:引巨头进来,领国企出去



  本刊记者/山水青

  时运偏爱色彩丰富的人,经常将其置于醒目的位置,让他怀揣着巨大的秘密,最终成就了那些历史上的惊人之举。从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工商东亚、高盛高华,直到如今的厚朴投资,方风雷所经历的每个载体都有着或显赫或神秘的背景,或复杂或棘手的难题,而他所做的每件大事又都充满了想象力,对方的评价自然不会是一个声音。

  在方风雷的履历里,中银国际和工商东亚形同驿站。其在中银国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一个过于依赖国有商业银行的证券公司转型为一家接近国际标准的市场化机构;其在工商东亚的过渡期内虽无上乘佳作,但依然努力推进本土券商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亦为再战江湖韬光养晦。

  真正让方风雷位列史册的是中金公司和高盛高华。但历史也有顽皮的时候,方风雷在这两家倾注了自己全部心智的公司却得到了同一个结果--离开。离开中金多少出于无奈,而以非执行董事长身份离开高盛高华,则是主动选择另辟疆场。

  纵观其在中国这段转型历史时期中的作为,方风雷以实干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他善于把握市场机会甚至是创造市场机会,适时地切入中国市场,以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相对合理、适用的方式取得关键人物的信任,并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利益。有资深投资人士评论称,其方式既不落后,亦不过分超前,带给中国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启了新的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队伍。

  熟悉方风雷的资深投资银行人士认为,方风雷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将中国本土的证券公司带到欧美标准,并提升到国际水平;帮助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上市,增长见识。

  

  为中金的独立而战

  1990年代初,在国企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大背景下,已经看到中国是"下一件大事"的摩根士丹利原亚洲区负责人华沃兹(JackWadsworth)首先找到了时任建行行长周道炯,提出建立合资投资银行的意愿。但那时候没有产生具体的构想,因为国内还没有人清楚什么叫"投资银行"。

  在成立合资投行的过程中,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是个重要人物。

  1992年冬天,方风雷在特拉华州参加弟弟的婚礼时,见到刘国光,向他提起建立合资投行的想法。刘国光认为,这个想法非常好。之后,刘国光安排方风雷与时任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重庚(EdwinLim)见面。第一次会面在林重庚位于华盛顿的家里。方风雷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两个人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踩着白雪吱吱作响,倾谈如何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投行为国企改制服务。他们最后商定,方风雷在国内奔走,林重庚在国外牵线。

  1993年初,刘国光给江泽民主席、朱基总理写信,建议成立合资投行,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当年6月,林重庚回北京开会,在刘国光的安排下,见到江泽民和朱基,并向朱基递交了一份建立合资投行的报告。是年底,方风雷参与筹备合资投行。

  1994年春节前,最后确定由建行来做合资投行,"因为建行能够理解这个事",此时,王岐山已回到建行就任行长。

  1994年2月,朱基批示了林重庚的报告。一干人等从基础教育着手,首先把《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中关于投资银行的一章翻译过来分发学习。此时,筹备小组正式成立,直接向王岐山汇报。王岐山提出三点要求:第一,为中国的金融改革、资本市场建设和投资银行的建立,建行要做个实验;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是为经济改革服务;第三,提升建行的无形资产和培养人才。

  筹备小组采取了"先出办法,再搞机构"的方式。所谓先出办法,就是出台了《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类机构管理办法》,这个办法正式实施后,批准的第一个公司就是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最初起名叫"中国国际投资银行",因为听上去容易与银行混淆,后来改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成立之初,中金公司有5家股东。除了建银投资拥有42.5%的股份,摩根士丹利持有35%的股份外,中国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名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持有少量股份。中投保是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所属机构。成立合资投行,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的意见非常重要。时任国家经贸委常务副主任杨昌基与王岐山共同商议了合资投行的几大原则--世界一流的,为经济改革服务的,推动国企重组的大型投行。

  1994年4月,在新加坡圣陶沙度假宾馆召开了第一次预备董事会,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接见了出席会议的成员。李光耀非常重视中国建立合资投行的举动,他认为,这是中国推进改革非常重要的信号。

  1994年10月22日,在钓鱼台召开成立筹备会,朱基第一次接见了筹备成员。

  1995年8月10日,所有工作正式完成,中金公司诞生,中、外股份各占50%,摩根士丹利管理3年。林重庚则就任第一任CEO,方风雷任职副总裁。

  筹备之初,中方希望中金公司是一家独立的机构,而不是摩根士丹利的影子公司。

  方风雷做到了。尽管挂着副总裁的头衔,方风雷却是中金事实上的"老板"。前《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麦健陆(JamesMcGregor)在其著述《同床异梦》中这样描述:"中金的建行员工都对方风雷十分敬畏,所有人都听从他的话,他则事无巨细一手掌控"。

  在中金公司做了一些无足挂齿的小业务后,方风雷操刀了第一个大业务-中国电信(香港)上市,这个令中金一战成名的经典案例,方风雷选择了与高盛合作完成。关于中国电信的上市,当时争论了很长时间,摩根士丹利方面提出

  做广东电信的发债。他们认为,那才是实在的生意,中国电信不可能上市。方风雷花了7个小时和摩根士丹利方面的人员会谈,又跑去伦敦、纽约,和摩根士丹利全球电讯的负责人见面。对方说:"方先生,我很欣赏你,但我们不可能提供服务。"方风雷说":我也很高兴,后会有期。"中金成立后,中外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走国际化之路;不一致的是,路该如何走?在《同床异梦》中记录了一个著名的会谈。

 方风雷:引巨头进来,领国企出去
  1997年3月,建设银行的董事会会议室,王岐山与瓦斯渥特为谁该掌管成立已两年的中金而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争论。瓦斯渥特强调摩根士丹利有技术,懂业务。王岐山反击道,"你可以负责技术层面,在方向和战略层面,你得听我的。"当瓦斯渥特再次重申摩根士丹利是专家时,王岐山厉声说:"高盛也懂。而且,我拥有市场。"

  由于文化的差异,公司内部亲中亲外派之间的磨合异常艰难,始终充斥着不信任。2000年,方风雷离开中金。之后,摩根士丹利代表的办公室也空空荡荡了。

  对于方风雷在中金公司的这段历史,无法接近真相的舆论众说纷纭。亲历那段历史并接近方风雷的投行人士评价方在中金的作为时说:"成立合资投资银行,不但要学习它们的技术,同时,还要具有独立性。根据既往的经验和案例,合资公司做起来做大的不多,中金本身就要建立为有独立地位的投资银行,如果被外资把持,中金很可能做不起来。"

  最终,依靠垄断经营,中金公司取得了财务上的辉煌成绩。在为大型国企提供海外上市服务的历练过程里,中金公司也逐步成长为国内第一家可以与世界优秀投行同台唱戏的证券公司。

  

  为高盛进入中国引路

  在方风雷与摩根士丹利为中金公司的话语权明争暗斗时,错失头班车的高盛无论如何预见不到,日后他们就是鹬蚌之争中的那个渔翁。方风雷和高盛的渊源始于1997年,巨型项目中国电信的海外上市,方风雷选择高盛作为合作伙伴。6年之后,方风雷成为高盛曲线进入中国市场的前台先锋。

  1993年,林重庚的合资投行计划获得朱基总理的支持后,他曾经接触高盛。但高盛在香港的办事处害怕高盛与中国政府银行的合作。时至2003年,高盛再也不能徘徊在中国市场的边缘了,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呈现昏迷的征兆。如何才能既深入腹地又完全掌控一家投行呢?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方风雷和他的团队没有领过薪水,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只是埋头筹划着如何将这个巨头塞进中国市场。

  2004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已于8月1日批复同意组建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并原则同意设立后的高华证券与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一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2004年12月2日,高盛集团宣布,该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在中国组建投资银行合资公司。方风雷出任该公司董事长。

  北京高华证券公司由方风雷为首的投资者团体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为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10.72亿人民币,高华证券持有在中国境内经营全面证券业务的执照,可经营A股及A股可转换债券的经纪和交易服务以及其他经许可的业务。高华证券的参股方--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厚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高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德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均出资26800万元,各占25%的股份。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方风雷等6人,向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借用国际商业贷款97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4亿元),用于缴纳德尚、厚丰和高望3家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这是中国个人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首例。

  12月2日获准成立的合资证券公司,是高盛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组成,高盛将拥有合资公司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67%的股份。合资证券公司将命名为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后,高盛高华可以承销本地上市的A股项目、人民币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也可提供国内金融顾问及其他服务。通过这一实体,高盛可以为中国国内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银行服务。

  时任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毕明建评论称,这个模式独一无二。

  2005年3月,《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高盛高华的出世过程,称方风雷为"高盛的造雨人"。

  高盛高华的砰然落地在气势上打破了中金独霸中国高端市场的局面。但其随后的表现异常低调,成立近4年来,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力有限。

  4年来,笼罩在高盛高华头顶的谜团始终吸引着外界好奇的目光。

  例如,高盛为什么选择向海南证券捐款?

  据知情人士介绍,第一,国务院曾针对解决有问题券商的办法专门发文,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重组,其中包括珠海证券、云南证券和海南证券;第二,当时汇金公司尚未成立,政府无法接手问题机构;第三,海南发展银行出事后,海南政府欠债100多亿,已无担保能力。此时,高盛愿意拿出5亿人民币捐给海南省政府,这就是舆论所称的"买门票"。

  至于高盛向个人借款,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当时,发改委有改革外债管理体制的设想,采取登记、批准的方式,国家不赔偿不担保,积极发展个人外债。方风雷等6人首先进行了立项,然后由北京市发改委将立项上报给国家发改委,最后由国家发改委审批获得该项贷款的资格。

  高盛高华的成立经过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等众多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

  知情人士认为,引进高盛不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思考,而是大的战略意图。中国的开放有一个蓝图和路径,何时引进哪个机构,怎么引进,都有战略考虑,有一个主线。他说:"中国政府在利用外资上有一个战略考虑,高瞻远瞩,绝非为一时一事的利益而为。如果仅从保护民族证券业的角度看高盛高华,轻了点儿。"

  到目前为止,中金、中银、长江和百富勤、湘财和里昂、高盛高华、北京证券和瑞银等,这些合资公司款款不同,体现了审慎的原则,但又不乏战略考虑的安排。

  高盛进入中国一年半以后,保尔森就职美国财政部长,而其上任之时,正是中美经济关系处于冰点之刻--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夭折。此时,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提出了建立中美战略对话平台,中国需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布什启用保尔森,没有仅仅把他当做财长使用,保尔森同时是负责对华事务的总统特使,这是国与国之间大的战略。

  

  助推中国移动开创国企上市先河

  1995年,方风雷前往欧美考察。在英国,他了解到英国电信和大东电报局要合并,后者持有香港电信约70%的股权。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临近,解决香港电话系统依然控制在英国公司手中的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

  回到北京后,方风雷提议收购香港电讯。

  到目前为止,中金、中银、长江和百富勤、湘财和里昂、高盛高华、北京证券和瑞银等,这些合资公司款款不同,体现了审慎的原则,但又不乏战略考虑的安排中金的第一个项目是光大集团收购香港电讯股权。这次收购揭开了重组电信业的序幕。第二个项目是中国电信直接收购香港电讯。1997年春天,中国电信斥资几十亿收购外国公司在香港电讯的13%股份。当时由鲁平(后由廖晖接替)、吴基传、王岐山组成领导小组。

  从1990年到1995年,政府在网络建设中投入了约300亿美元,大部分资金来自外国厂家和各自的政府,但这种做法本身难以为继。当时中国正经历着全世界最大、最快的电信基础建设过程。吴基传需要新的资金来源。

  1997年1月,在海南三亚的一家度假酒店中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方风雷、高盛亚洲主席桑顿(JohnThornton)以及一批高盛银行家和邮电部官员一起制订了创立中国电信(香港)的计划。这家公司将持有中国国内最大的两家无线运营商--广东和浙江的资产,它拥有全国近30%的移动用户。

  1997年5月,在香港成立了中国电信香港公司(中国移动前身),吴基传亲自到港视察。1997年10月22日和23日,中国电信(香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融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从成立到上市,只用了5个月时间。

  中国电信(香港)上市当天,亚洲金融风暴降临,港股当天掉了1000多点。当时的香港"乌云怒号,倾盆大雨",而以董建华、曾荫权为首的港府官员倾巢出动,为中国电信捧场,香港十大财团也皆投资于中国电信。在香港君悦酒店,王岐山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说:"风暴袭来时,我们要增强信心,‘人不自信,谁人信之‘!"

  中国电信(香港)上市是香港回归后第一个大型上市项目。这个巨型项目,第一次给了外国投资人投资中国全国性行业的机会。这个案例创造了当时亚洲(不含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也开启了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大门。

  曾荫权在评价中国电信(香港)上市时说:"从第一天开始,它就与特区政府、人民、机构和投资者共度时艰。它不仅仅是中国国家品牌,也和香港一起走过了金融风暴,是香港品牌,是香港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电信(香港)上市拉开了中国企业进行行业战略重组,进入国际化市场的第一幕。

  中国企业赴港上市,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方向和结构。香港人过去认为,你内地是你内地,我是我,从未想过为中国企业服务,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里有50%是中国企业,这是"一国两制"的深刻体现。香港回归10周年时,曾荫权说":香港发展金融市场是第一位的,它首先要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此役之后,方风雷先后主导参与了电信与能源行业一系列公司的重组、上市--中国石油海外上市,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宝钢等大型国企的重组上市,以及中国海洋石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时上市及在海外的收购。

  

  做国际水准的PE

  现在的方风雷正掌舵境内外两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同时担任着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长之职。

  2006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修订草案)》。新法案主要增加了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合伙和法人合伙等内容。这些修订,对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行业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2007年9月,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首期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合伙制产业基金--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由苏州创业集团和方风雷共同筹备。

  2008年4月,25亿美元规模的厚朴投资也应运而出,其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引入新加坡淡马锡投资,其他投资者全部为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机构投资者,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厚朴投资的制度设计、后台管理、投资策略都是在淡马锡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知情人士说:"选择淡马锡在政治上有利,要从谁将来可以长期为友的角度考虑,淡马锡来自友好国家。一家基金的运作能否成功,投资策略和投资伙伴很重要。"

  厚朴投资的酝酿始于2003年,2007年水到渠成,"一般都是一年计划,两到三年实行,四年完成,我们要做国际水准的PE"。

  方风雷不是这个行业的后来者。1995年,中金公司就设立了直投部,方风雷是直投委员会主席。第一个项目是鹰牌陶瓷,接着又投了南孚电池。后来,为了符合监管要求,中金公司将直投部剥离出去,经过多年的打磨,它已经发展成国内一支重要的投资团队--鼎辉投资。近年来,国内大型购并案多为外资PE牵头,优秀的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前的融资几乎也由外资抢先,政府似乎已意识到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需要加快对内开放的步伐,以尽快培育本土投资力量。舆论更多的看法是,方风雷会继续秉承其一贯的创新思维,走出不同于前人的路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7234.html

更多阅读

转发,引自百度“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前言

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前言王小强1991年,邓英淘出版《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时代高潮,售价四元的小册子,精选翔实统计、资料,数学深入,寓言浅出,妙语连珠天大难题: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如日中天;大象肌肉锻炼

母其文反击方舟子:45万美元年薪不是吹的

南充海归反击方舟子:45万美元年薪不是吹的2011年02月20日08:37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苏定伟我要评论(74)相关报道:海归放弃45万美元年薪回南充 遭到网友质疑“不是年薪,是浓浓的亲情,是祖国的巨变吸引我回来”“不想陷于无聊的口舌之争

公方彬:《思想的原野》

来源:宣讲家 |作者:公方彬 | 上传时间:2013-01-15 16:37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我们敬仰思想公方彬:自序一《思想的原野》(上下册)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讲伟大,每个人都可以开列出许多。社会中有伟大,伟大的母爱、伟大的牺 牲……自然界也有伟

古今单验方选评140——鸡屎醴妙治臌胀即:腹水等症 ,效不可比

古今单验方选评140——鸡屎醴妙治臌胀(即:腹水等症),效不可比清代赵海仙所著的《寿石轩医案》“臌胀”后附:治臌胀方鸡屎白一升,用夏布口袋盛,入瓷瓶内,浸百花酒五升。瓶口用皮纸封固,隔水煮一炷香之久。每晚取出三两澄清,另用海南子六分,煨木

声明:《方风雷:引巨头进来,领国企出去》为网友别撩脸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