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慧
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的1/4,亚洲的1/3,海水淡化的需求很大。海水淡化会是一个很好的新型产业,但在全球刚刚起步。目前,中国已建成的装置容量非常小 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早在四百多年前,英国王室就曾悬赏征求经济合算的海水淡化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在已开发的20多种淡化技术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都达到了工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并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反渗透法诞生于1953年,最大的优点是节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淡水,能源消耗仅为蒸馏法的1/40。因此,1974年以来,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海水淡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反渗透法。蒸馏法目前在中东各国应用较多,欧美各国则多采用反渗透法。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淡水资源消耗大国,海水淡化在中国有着怎样的市场前景?带着这一话题,《新财经》记者采访了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威方。 海水淡化项目在中国已进入产业应用 《新财经》:据说GE要在中国建设一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这个项目的选址会在哪个地区?为什么要放在那里? 周威方:GE公司与国家发改委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双方都希望GE能有机会在中国建设一个大型的海水淡化项目。具体的选址会由发改委推荐,项目会选择在水资源紧缺、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新财经》:这个项目会在渤海湾落地吗?如果是,那里的海水已经被污染,怎样才能保证取水安全? 周威方:有可能是渤海湾。因为渤海湾地区淡水资源紧缺,这里也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热点。渤海湾的特点是海床浅、含沙量大、污染严重、港口作业繁忙。我们通过采取以下三个措施,就能解决你刚才提到的问题。第一,选择水质较好的地段(如与排污口有一定的距离)与其他项目结合建立海水预沉池,降低海水的含沙量。第二,凭借GE水处理集团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制订稳健可靠的预处理方案,包括使用GE专有配方的水处理药剂的澄清池和GE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超滤膜系统。(注:一般海水淡化的预处理无须超滤,超滤是解决水质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已在华能浙江玉环电厂得到利用)。第三, 借鉴GE在其他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中的经验。我们在其他国家的项目中,已经遇到并成功解决了含沙量大和港口作业等问题。 《新财经》:这个项目建成后,生产出来的淡水主要供应哪类企业? 周威方:主要是工业类企业,包括石化厂、化工厂和电厂等,这些企业都是用水大户。 《新财经》:淡化后的海水,每吨价格会是多少?与目前的自来水相比,价差高不高?企业是否能接受? 周威方:在渤海湾地区进行海水淡化,由于以上原因,预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对水价是压力。我们希望通过资源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降低成本,争取做到接近于当地的工业用水价格,为用户所接受。 《新财经》:我想了解一下,目前中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大概是多少?企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占比各是多少? 周威方:根据《中国海水淡化发展2007年度报告,》中国目前已建海水淡化装置(工程)52套(个),淡化水总制水能力每日21万立方米;现役运行的装置占总装置数的60%左右,总制水量每日11万~13万立方米。从使用情况来看,大头还是工业用水。 海水淡化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新财经》:上次采访,您给我讲过一个新加坡“直接饮用处理后的污水”技术。这类技术为何难以普及?是成本原因,还是人的心理承受问题? 周威方:主要是人们的心理承受问题。 随着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希望大家更多关注他正在使用的水的质量,而不是这些水的历史和来源。 《新财经》:据我了解,GE在海水淡化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化学制剂,这些化学制剂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周威方:GE所选用的化学药剂是环境友好型的, 可生物降解,不会造成新的污染。 《新财经》:上次采访,您提到过一个“浓缩废水”概念,这部分废水最终将如何处理? 周威方:在工艺设计上,是先经过反渗透浓缩,大部分污水以蒸馏方式回用。剩下的少部分,会通过固体的方式处理。 《新财经》:固体废物通过什么方式处理?是填埋还是焚烧? 周威方: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可以经过蒸发结晶技术(称之为零液体排放)处理。填埋或是焚烧,取决于固体的热值,一般以填埋为主。 《新财经》:淡化海水后产生的浓盐水和废水问题怎么解决? 周威方:我们对浓盐水应该有个客观的认识。浓盐水在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从污染源(重金属和生物污染等)来看,比原海水要干净很多,是符合中国排放标准的。尽管如此,我们会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在经济性可行的前提下,对浓盐水进行再处理,从中提取高纯盐和钾、溴等可用化学品。 期待相关政策给予更大扶持 《新财经》:目前,中国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对海水淡化项目给予扶持? 周威方:国家对海水淡化、特别是对浓海水综合利用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出台。我们认为从税收、能源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调动企业投资海水淡化和对浓海水综合处理的积极性,以海水这一新水源,解决目前中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需求紧张的状况。 《新财经》: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设备和技术供应商,GE在中国的此类项目预计投资额是多少? 周威方:GE希望通过第一个示范项目的实践,再进一步制订长远的发展计划。《新财经》:GE在选择相关的合作伙伴时,会有哪些条件和要求? 周威方:GE对合作方并没有硬性要求,不同种类和背景的企业都可能与GE公司形成强强互补。比如,国内大型的工程公司,可以与GE一起配套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当地的供水企业,可以与GE一起拓宽发展渠道;主要工业用户,可以与GE进行项目的联合建设以保证稳定的水源。 《新财经》: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海水淡化市场?目前尚存在哪些问题? 周威方:我们希望针对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政府鼓励政策能尽快出台。海水淡化是全球增加淡水资源的一项比较快的措施,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的1/4,亚洲的1/3,海水淡化的需求将很大。海水淡化会是一个很好的新型产业,但在全球刚刚起步。目前,中国已建成的装置容量非常小。按照中国的规划,到2010年海水淡化要达到100万吨/天,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中国市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推动GE海水淡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增加淡水量。 李东军:看好,但不下注 国内海水淡化市场引起了跨国公司的高度关注,国内企业又怎么看?记者采访了天津滨海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军。他从海水淡化投资价值角度分析了其发展前景,并对投资风险、资源、发展及相关政策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对海水淡化的市场前景,他非常看好:“这个市场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企业都掌握了蒸馏法和反渗透法两大技术,已经具备产业化发展基本条件。目前,浙江、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较快,海水淡化市场需求旺盛。” 拥有多年投资经验的李东军非常清楚,一个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不能单纯看它是否有成长价值和增值空间,同时还要看它的风险指数。这就是所谓的“专业投资人总是会先看风险,非专业投资人总是先看利润,甚至忘掉了风险的存在。” 在李东军看来,海水淡化项目运行的高成本,依然是进入这个领域的制约瓶颈:“这个领域的成本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成本。比如GE所涉及的项目,他们将淡化后的海水提供给电厂、化工等企业,但在淡化处理过程中,需要耗费电等大量能源,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势必会影响这部分成本。二是海水淡化后处理污物产生的成本。也以GE为例,对污水的处理,GE选用的是化学药剂,但只要是化学药剂,原本就是一个污染源,而这部分药剂的价格也不菲。他们对固体的处理方式是填埋,这也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很有可能会造成新的污染。”谈到海水淡化的成本控制,李东军的看法与GE相似,希望政府能通过对能源价格的调控给予支持。 李东军对GE的海水淡化项目表示肯定:“他们拥有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比很多企业更有竞争优势。”话虽如此,李东军依然明确表示,出于项目成本和相关政策的考虑,他近期并未有进入海水淡化领域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