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捐赠,无限的善业 本刊欣喜迎来了胡润慈善榜5周年生日。据榜单显示,入选的100位企业家捐赠总额比去年增加了25%左右。随着企业家财富的累积,慈善已然成为企业家财富的重要分配方式之一。 于政府而言,这是对应由政府承担的福利事业最大的帮助,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最为有效的慈善机制,如何去营造具有高信誉度的社会慈善环境,则属当务之急。于企业家而言,在拥有越来越强大慈善能量的当下,应该如何选择慈善方式?如何寻求慈善机构的帮助?如何选择慈善捐赠方向?如何让捐款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如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生命?如何让人间善念得到最为广泛地传扬?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比“创富”更加考验企业家生命智能和心性,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家的财富品质。因为毕竟,慈善是永远无法穷尽的事业,拥有比任何产业都更为广泛的“市场”和“人群”。本期尝试从多重视角来关注这些问题,或许能令读者阁下获得所需要的答案和启示。 让慈善更有力量
![上海势善实业有限公司 有限的捐赠,无限的善业](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344196495038.jpeg)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除了慈善企业家的报道之外,还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再次深入企业是否应该将社会责任纳入战略这一话题。在功利和非功利之辨中,两种观点经常保持鲜明对立状态。其实无论如何选择,首先企业应该承担自己发展的使命;其次只要“发心”向善,结果也利于大众福旨,无论选择哪种,似乎都应以宽容之心对其报之以掌声吧? 其实无论是企业家慈善还是企业社会责任,本源均来自“善念”,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本身就有深厚的传统。儒家讲的“不忍之心”,即不忍心看到别人受到无缘无故的伤害而助人,虽然别人与“我”无缘无故,但别人的苦痛也会感染到自己,正如佛家所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可谓是一脉相承。 如今随着慈善家的渐渐崛起,加上媒体对慈善的高度关注,使慈善似乎成为了一种新潮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出现群体性的见死不救,冷漠旁观,甚至救人者反遭被诬告的场景,令人深感善念力量的微弱。陈光标对此就曾留下过深刻印象,他曾经在众人围观之下,撬开被撞车辆的车门,救出两个血流满面的人,医院说晚一步人就死了。这类事件最终影响了他的慈善行为。虽然大手笔回馈社会,但他如今坚信“传播慈善观念”更为重要,只有唤起更多人的善念才能有更大力量。于是他多年的“悄悄行善”之举发生了180度转变,变成高调的“阳光慈善”践行者。 另外,慈善并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怀,当善念在人内心里培养出更大的使命感,反过来又会使人将善念推及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在对陈光标和戴志康专访中,他们不约而同都触及到当下最为紧迫的问题,即人应该如何面对人与自然世界的矛盾,如何身体力行去践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慈善”。戴志康认为,一个企业如果生产的产品对人类对自然有害,那么无论它做得再大,再“守法经营”,捐钱再多,也谈不上慈善。那么我们认为,当善念在更多人心中累积,当更多人更深入地理解“善念”的意义,那么慈善或许才会更有力量。 绝非少数人的游戏 由于杂志本身的内容定位,使我们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企业家和企业,同时也深入报道了一些慈善企业家代表,希望对更多的企业家有所启迪、借鉴和适度指引。但是在倡导“达则兼济天下”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慈善绝非少数富人的游戏”,也不是“别人的游戏”,乃是每一个国民每天都能践行的理念。我们更加渴望唤起的是全体国民的慈悲心。人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美国富豪如何慷慨,但是殊不知,美国70%的社会捐款来自成千上万普通公众的小额捐款。而香港老百姓的乐善好施也令世人所称道。 正如学者唐钧在《慈善事业之社会观察》一文中所说,“就慈善的本质而言,一个小学生捐出自己省下的早餐钱和一位企业家捐出成百上千万的巨款,意义是一样的,差别仅仅在于个人能力不同而已。” 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布朗先生独自驾车返家的途中车子抛锚,一个驾车经过的年轻人帮其解决了问题,为表示感激布朗拿出一笔钱,不料年青人微笑着拒绝说:“若你真想报答我,就请答应我一个要求,希望今后当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你都能够尽你所能去帮助他,若他也想报答,请你把我现在告诉你的话一样告诉他,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可见,一个小小的善行也能传播很大的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