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彭剑锋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嘉 宾: 王理宗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秘书长 黄建平 唯美集团董事长 刘志雄 三诺数码集团董事长 楼百金 深圳金坚制衣董事长 董 李 深圳理士电池董事长 李 肃 和君创业集团董事长 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低成本加工贸易产业,在多重打击下,面对不同的现实处境,不同的路径方向,不同的前景判断,该作何抉择? 谁的危险,谁的机遇? 彭剑锋: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的经济衰退,珠三角的企业首先感受到了这种寒冷,因为很多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究竟企业应该如何认识这种挑战? 王理宗:我们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有6000多家会员企业,而且涉及面非常广。最近这段时间,我频繁和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以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家、政府在接触,我问他们:“你们怎么样?”他们说:“都在节衣缩食。” 美国是全世界的经济龙头,它出问题,中国经济一定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最近国内股票下降,房价在深圳、广东等很多地区下跌。再加上各种生产资料、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目前众多的企业利润锐减。投资的冲动相对缺乏了往年的激情。到底该积极乐观,还是更慎重,将是对我们明天会活着还是死去的一种选择。 黄建平:首先要汇报一下我们所处行业的天气预报,我们属于建材行业,也算传统制造业,目前感受到了非常浓的冬天气息。虽然停产的企业目前还不算多,但是减产的企业很多。整个市场大盘最起码萎缩了20%。首先因为房地产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客户,它们状况不好直接影响到我们。 当然就企业自身而言,我认为也是到了整个行业重新洗牌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畏惧“严冬”的到来,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希望这个“严冬”来得更猛烈一些!特别最近听说各地政府又在出台一些所谓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我们最怕想死的死不掉,想活的也活不好,干脆就让不该活的痛痛快快地死,让能够活的借这次机会长得更强更大! 刘志雄:“寒冬”对好的企业反而是一个机会。比如:我们三诺数码,去年在韩国上市,非常幸运地积累了资金,而且提早做了技术整合,现在我们在国外做ODM,在国内销售网点遍布全国。所以今年我们第三季度业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多! 实际上,现在消费市场出现问题,大客户也会有很大的压力,它会保留自己的渠道和品牌,而把中间环节大量压缩,包括制造外包。这时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企业,可能会获得更多外包单。另外,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一些台资企业,现在它们许多都面临转型和倒闭,腾出了很大的市场空间给我们。所以今年我们采取的策略就是适当扩充。 楼百金:我现在从平庸的企业家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我们服装企业名声最不好——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是血汗工厂,一直受种种非议。但如果制造业垮了,只救其他行业能行吗?我觉得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实际上,目前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更多来自政府在方方面面给我们的压力。作为制造行业不能说我们无路可走,只要努力去做,还是有很好的机会。比如:内部创新、扩展产业链、提升效率等。 董李:我们理士电池公司也属于制造业,生产机电类的产品,70%出口,30%内销。其实我们真正感觉到“寒冬”的到来,不是从年中,而是从上个月开始的。以前,我们接到订单,通常要三四个月才能够交货,因为排着队啊。但现在,时间大大缩短。 到目前为止我们最大的压力,来自政策,尤其是《劳动合同法》。我们很多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而《劳动合同法》的一些赔偿条款助长了部分工人的投机想法。这种冲击对企业文化是巨大的损伤。 李肃:我做了22年咨询,经历过三次非常大的经济波动:1990年左右中国第一次治理整顿,全面收缩经济,一大批国有企业也曾面临国际紧缩和国际市场突然从短缺转到过剩的问题。结果是,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广东、温州起来了,而上海的国有制造业差不多都烟消云散了。而在第二次大规模紧缩过程中,竞争性的国有企业都死完了,而各区域的民营经济企业发展起来了。 我们这次大规模的紧缩比前两次还要深刻,而且正好加上全球经济危机,把我们所有矛盾都暴露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制造了很多机会:第一,产业转移。因为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整个产业的转移一定是在中国本土内进行,而且会在这次紧缩过程中加速转移进程。 第二,升级战略。沿海地区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需求在大量上升。而一般性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又在适应中西部低档次的需求,这对中国企业都是巨大的机会。 第三,整合战略。浙江有12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总和占出口美国的90%以上,大家就凑在一起探讨如何整合,后来第一和第二整合起来,带动这个行业其他零部件跟着走。而那些不该活的企业怎么加速死亡,其实也是重要的问题。 第四,抄底战略,中国整个金融的信心跟着国际一起崩溃以后,股市里有大量机会。许多收购兼并反而能够做成。中国的金融政策如果能继续放开,全面倾斜中国企业杠杆收购,会有很大的抄底机会。 第五,就是国际化的机会。全球经济崩溃以后,实体经济中大量的机会都涌到中国来。通用汽车的市值最后降到25亿美元,都反映出这次巨大的机会应该捕捉住,应该在实体经济领域研究怎么利用国家的外汇去收购兼并,达到新的境界。 外迁内移,行得通吗? 彭剑锋:现在对经营好的企业来说是机会,但绝大多数“不那么好”的企业应该怎么办? 楼百金:产业转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做不到。对制造行业来说,土地、劳动力是集中要素,还有产业链条、物流、人才、经营环境等等,不是专家想像得那么简单。 董李:我虽然同意危机就是机遇,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条条框框是固化的。所以也呼吁一下,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好的环境。不重视制造业有益于政府、有益于人民吗?国家应该给我们制造业以荣誉和荣耀。 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因,加强自己的竞争力尤为重要。如何加强?有三个体会:第一老板要立刻回归到自己的企业。现在很多老板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把自己的企业丢弃了,要立刻回归,去补充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凝聚力和鼓舞员工奋发向上。因为企业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老板的文化。 第二是加强成本竞争力。其实我们中国人以前勤俭,但现在,尤其是企业家正在抛弃这种优良传统,反而是国外的勤俭意识越来越强。上周我参观了深圳的韩国三星公司,他们已经把走廊灯的亮度改为只要人走路不摔倒就可以了。他们的成本比其他同行业大概低6%。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 第三,在我们大量代工时,国外品牌正逐步渗透。要想创新品牌确实很难,要打长期战,刻意把自己的品牌做进去。今年下半年,我们公司唯独两个市场没有萎缩,一个是国内市场,推的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是美国市场,也是推销自己的品牌。 刘志雄:其实政府现在很鼓励企业去上市,但实际真正能够上市的企业又有多少呢?我觉得应该对那些本身就已经有国际能力的企业提供更多并购的资源。现在境外有的企业真是便宜得不敢相信,是非常好的并购机会。 关于产业转移,我认为从大趋势来讲是不可逆转的。一个地方人去多了,供应链就会形成。产业转移是一个机遇。 这个寒冬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即使衣服还没准备好,也要自己激发能量,去运动、锻炼,这样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政府应该给那些没有防寒工具的企业提供帮助。 王理宗:中国经济其实是在三个大环境下得以发展的: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应用信息经济、人口红利以及贸易的全球化。但是今天,这些要素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企业遇到的问题是不是进行产业转移就能够解决?转过去以后发展得好不好?现在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太乐观。首先是因为环境,就是各个地区的文化环境、价值环境不同。比如:广东人比较爱做“小事”,而北方人爱做“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文化的区别使简单的加工经济要在北方开花结果很难。 目前中国的企业要生存下去,可能要有几点:第一,不能盲目开拓新市场,国外市场有非常多的贸易陷阱,金融危机造成信用缺失,更使我们要面临很多信用的陷阱。第二,对简单的加工业不能进行投资。如果你这个产品不赚钱立刻斩断,要从追求市场占有率向追求利润转变,否则难以活下去。第三,保命的钱一定要留下,打死也不能投资。 自主,还是联合? 彭剑锋:中国制造业走中小企业联合品牌之路,在现阶段是否可行? 董李:我觉得不可行。无论是在美国和中国,我的一个感觉是,每个人目前都有自己的算盘,在眼下为难的关头,特别容易内燃起火。所以“过冬”的时候,最好个人寻求自保。 李肃:我认为是可能的。中国制造业总体来讲没有走品牌之路,但是让一大堆小企业自己走自己的品牌之路更难。中国企业在寒冬期该退出的退出,不该退出也可以探讨联合之路,最后把自己的管理权卖出去,为企业取得更好运作的可能。收购兼并是一个大机会,就在于收购兼并有松散的,有半兼并的,在这个过程中国企业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探索。 刘志雄:在这种环境下这应该是一条道路。现在很多企业设立互助金,找到链条的力量。至于联合做品牌,早期做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但我觉得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应该贸然做。要研究企业自己的核心价值链条在哪里,然后专注于寻找差异化的战略,针对特殊目标客户群和特殊的技术,做你最擅长的链条。在不擅长的方面寻求分工和合作,在这个时间点可能比做品牌更有效果。 王理宗:有一个方法比较可行。就是在一个产业当中,选出一家或两家大型上市公司,让它用股权、股票去收购二三十个相关产业的上下游的企业。被收购的企业把原来的生产要素全部交给它,只管过年分钱。并不是每个人都合适做企业,所有人都追求百年企业是资源的配置错误。要确定好自己适合做什么。一定要合适的环境、合适的人,去做一个合适的事情。 彭剑锋:最后请每位嘉宾用一到两句话,就中国企业如何“过冬”,送给我们企业家。 黄建平:中国企业现在遭受磨难是难免的,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所以我有三个建议:一是从失望当中寻找希望,第二从挫折当中培养坚强,第三是从痛苦当中寻求快乐。 刘志雄:寒冬已经来临,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重新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危险就是机遇,可能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楼百金:立足于本企业,立足于现有的行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度过这个寒冬。 董李:一要有非常强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强一些,真正发生危机的机会就会小一些;第二,要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有一个标志,就是不要太依赖于行业整合,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严冬之后,再整合,再合并。 李肃:我第一句话送给企业家:做企业家确实需要天分,应该在“严冬”之时判断清楚自己是不是有这种天分。第二句话送给政府:政府应该把自己的国策重新调到在寒冬期间重振民族企业的聚焦点上:财政全面倾斜中西部制造业的转移;信贷应该把外汇储备投给民营企业,帮助最有潜力的企业向全球化运作;金融应该全面倾斜需要升级的重要产业,而且刺激股市。 (本文根据第17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论坛现场录音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