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呈现了一个超越时空的紫禁城,也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提供了新思路。
本刊记者 刘琦琳
可以把太和殿拿起来旋转,可以感受几百年前的皇宫内院生活,可以领略文物典籍的历史知识,IBM和故宫博物院联手呈现了一个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 提到虚拟世界,很多人会想到“第二人生”的场景。与“第二人生”游戏性质的社区相比,虚拟紫禁城有很多不同。 首先,这是一个近乎完整的紫禁城。虚拟紫禁城包括46个高精度的完全建模的古代建筑,20个高精的大型文物。负责此项目的负责人在谈及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时说,“为了再现故宫原貌,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先期勘察阶段非常仔细,如果有哪块砖石在现实中是破损的,在我们虚拟的紫禁城里也是破损的”。 在现实中,游客游览故宫往往只有时间感受建筑物的雄伟神秘,相关历史文物、文化典籍的解释则稀释在匆匆的行程中。虚拟紫禁城在这方面对现实世界做了弥补。在这个“紫禁城”里,游客可以欣赏中国古代书画、陶瓷等数以万计的文物珍藏:在游览过程中,可以点击相关景点、物品,与之相关的资料就可以呈现出来。IBM基于游戏引擎公司GarageGames的Torque引擎,将SOA运用到引擎改良上。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特征,比如像可以引导的游客线路,大规模的同时在线的用户数等,来完成一个虚拟环境的构造。与“第二人生”类似,虚拟紫禁城平台上游客可以相互交流,当以公子、公主、太监、格格等不同身份登录到这个系统中时,游客可以看到其他进去的用户。 Web 2.0 身影 与我们熟知的博客、社区等Web2.0形式不同,近年来,IBM逐渐将Web2.0触角伸向企业应用的核心领域,而虚拟紫禁城项目的阶段成果又表示,IBM将web2.0在文化教育领域逐渐拓展。 IBM的新策略正是将风靡普通消费领域的Web 2.0的社交服务带入企业、文化教育等重头领域。这些Web 2.0功能包括:社区、线上书签、电子档案和博客等,而这些功能在虚拟紫禁城等数字文化遗产中都有不同体现。 文化遗产的第二生命 “什么是文化?” John Tolva,这个具有信息设计与技术、英国文学两种硕士学位的IBM文化战略和文化项目高级项目经理问道。在他看来,文物或者文化遗产本身当然是文化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当时人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生,更是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虚拟紫禁城所体现的一个主旨:四个仿真的宫廷生活场景,充斥整个虚拟世界的文化遗产知识。 十多年来,IBM创建了一系列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梵蒂冈图书馆”、“圣母怜子像”、“冬宫”、“永恒的埃及”和“美国非洲裔历史与文化国家博物馆”等。在IBM看来,虚拟紫禁城并不是单纯的“第二人生”的故宫版本,作为对中国最大的标志性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的虚拟化更具有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涵义。虚拟世界的交互性使历史知识可以更简便的传递,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而这种做法对于我国驳杂、分散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