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低成本竞争,使利润正在减少。几年前,谁相信华为将成为全球主要电信设备商的竞争对手?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IT时代周刊》记者/朱 姝(发自深圳)
再寒冷的冬天也挡不住“头狼”海外扩张的步伐。 华为近日宣布,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共同授予华为UMTS/HSPA网络合同。这是华为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根据合同,Telus和Bell将采用华为第四代基站建设面向HSPA+、LTE演进的下一代无线接入网,为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移动宽带服务。整网预期在2010年完成交付。 2007年,华为销售的4000万台终端之中,70%是销往海外,销售收入高达127亿元人民币。 此次华为夺得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的合同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华为取得的合同约为数千万美元,这应是华为在加拿大市场上取得的最大一单,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入北美主流运营商市场。 国际化一直是华为的目标。目前华为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业务开展得很好,还杀入了欧洲市场。不过,在北美市场,以往表现不尽如人意。因此,此次北美市场取得突破意义重大。然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突破北美 华为作为通信领域“走出去”的领军企业,以第三世界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为突破口,再向欧美国家扩张,在海外市场已颇有建树。 从1998年拓展海外市场以来,华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成几何数增长。1999年,华为的海外业务收入不到其总营业额的4%;2007年,华为海外销售额占总额的72%,销售范围突破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并成功跻身全球前五大通信设备企业。 但相比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和正在大规模介入的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对华为的贡献几乎为零。 华为一直想要在北美市场有所突破。据了解,华为不仅在美国设立了研究所和分公司,还每年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各种通信展,一系列动作最终让华为打通了通向北美运营商的道路。 2004年底,华为与CDMA运营商NTCH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华为CDMA2000产品首次在美国获得商用。随后华为终端产品也成为MetroPCS、Alltel等美国CDMA运营商的定制产品,首次实现北美市场规模销售。 但真正的大突破还是在Leap公司。成立于1998年的Leap,是美国CDMA运营商的中坚力量。2003年,Leap选择华为产品开始进行严格的网络测试。2007年7月,华为正式对外宣布,获得Leap的CDMA2000网络合同。 当然,华为的北美之行走得并不顺畅。2006年2月,华为与北电高调建立合资公司,业界曾经预言华为的北美市场攻势即将展开,但是稍后的6月,北电即宣布停止合作,华为北美作战计划意外搁浅。2007年,华为与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贝恩资本联手收购美国3Com,但这项交易未能通过美国政府对外资投资敏感行业的审查程序。 皇天不负苦心人,此番华为终于在北美取得了一席之地。但“头狼”并未就此止步。 2008年5月,华为计划出售其终端部门部分股权,目标锁定美国战略投资者和私募基金。业界普遍认为,华为此举旨在通过结盟关系帮助其加强同美国服务提供商的联系,借机打开美国市场。但是事与愿违,起源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扫荡全球,华为不得不宣布,“暂缓”出售终端业务的部分股权。 虽然屡屡受挫,发力北美市场仍是华为的目标。上月初,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就表示,华为正准备应对美国市场。 “华尔街金融风暴给了华为一个最佳的市场机会。”华为研发部门的一位原中层人士表示,虽然摩托罗拉等国际电信巨头在美国电信设备市场上根深蒂固,但金融危机会让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场和销售策略变得保守,而华为灵活的价格和市场策略将发挥出巨大能量。 11月4日消息称,华为赢得TelefónicaO2捷克分公司3G网络扩容招标。据了解,该公司是捷克最大的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据外电最新报道,华为计划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在瑞典设立一家研发机构,并计划招聘30名研发人员。 到目前为止,华为在海外扩张的道路上健步如飞。 扩张隐忧 此战告捷,但华为进军北美市场的障碍并没有消除,首先要应对NEBS、CDG2、UL、CSA等多个认证门槛和北美地区较为严重的贸易保护情绪以及政治因素。 易观国际分析师邓中元认为,鉴于通信设备对国家经济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华为直接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较小,美国运营商很难大批量购买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华为在销售额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其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逐年下降,而资产负债率却在逐年上升;一旦金融领域的影响蔓延到实体经济,消费者消费能力下跌会直接导致欧美运营商缩减开支,最后必然影响到华为的销售业绩。 爱立信总裁思文凯近日公开批评华为的增长方式,认为华为利用所有资源实现的增长,在金融危机中可能会受到惩罚。 而且,“华为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应该还是处于亏损状况。”华为研发部门某原中层人士指出,华为在海外真正赚钱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拿下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有两个好处: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运营商一般也来自发达国家,华为可借此熟悉市场;二是对发展中国家运营商有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如华为能在美国市场胜出将直接影响其在拉丁美洲市场的发展。 艰难的海外扩张也让华为付出了代价。根据华为的年报数据,其2005至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从58%、65.9%升至69.4%,2007年公司负债同比增长47.4%;在华为2007年取得收入增长40%的同时,现金流占收入比下降12.9%;其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增速更快,应收账款上升到公司总资产的50%以上;而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则不断下降。 但其竞争对手中兴通讯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净利润。中兴通讯近日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收入105.98亿元,实现净利润2.58亿元。 另外,业界近期有传闻称,华为准备启动备用方案,向员工内部融资。但据本刊记者了解,有些员工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华为一向引以为傲的现金流是否出现了问题,业内的猜测至今都未停止。 华为之危 因为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华为的业绩没有明确数据佐证,但业界普遍认为此举暗示华为目前正面临资金压力。 华为官方预计,其终端业务未来3年可以保持年均40%的业绩增长率。不过,华为的乐观态度不能掩饰业内人士的忧心,毕竟华为多年来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贷款:国开行的100亿美元融资额度即将到期;此外,目前全球信贷紧缩,且国开行正向商业银行转变,日后贷款也非易事。 曾有华为高管说:“华为明天就死,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搭建华为的上亿块积木中,或许连任正非也无法识别哪一块是被抽出并摧毁华为大厦的。”庞大的组织机构和漫长的市场战线,正使华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外电信业的电信调整正在挤压华为自认为具有优势的北非和南美市场,因为华为在澳洲、东南亚和北美市场,都是靠低价战略或贴钱战略完成的,这加重了华为的资金负担。 易观国际的邓中元分析,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市场的运营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为此,海外运营商会更多地考虑压缩成本。而且在网络设备提供和运营方案的解决上,跨国公司正在采取更实用和低价的战略,这无疑给了华为最致命的一击。 对于华为来讲,2006-2008年的利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压缩费用完成的,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几乎可以认为华为再无多少可压缩的费用能够用于换取利润了,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中,华为已显体力不支。在资本链上,华为资金紧张的情况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转变,尽管有国家支持,但国开行所设定的贷款使用条件过于苛刻,使华为基本放弃了对它的使用,而忍痛寻求新的资本渠道。 尽管如此,曾成功度过几次行业寒冬的华为对未来仍信心十足,预计2008年全球合同销售额将达23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44%。市场研究公司EJLWireless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移动基站合同数总计为67个,其中华为获得了43%的合同,位居第一。爱立信等跨国巨头正持续受到华为的冲击,如果能较好地解决资本链问题,华为扩张的步伐仍可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