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京力/文
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上,基金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增持保险公司的股票,而保险公司也悄然增仓该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发生在华安基金公司与中国平安之间的相互增持是巧合吗? 10月底,中国平安公布了三季报,在平安的前十大证券投资组合中,在开放式基金中业绩并不突出的华安旗下股票型基金——华安宏利成为其重仓基金,平安一共持有6.21亿份,期末账面值达到11.48亿元。 今年以来,尤其是第二、第三季度,其它基金相继减仓平安,而华安旗下的两只基金却选择了逆势增仓处于亏损状态的平安。 中国平安今年6月30日收盘价为49.26元,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33.27元,下跌了32%。11月12日,平安收盘价为25.54元。华安系这笔不明智的投资是否还有其他考量? 业绩不突出仍受青睐 不知不觉间,华安宏利成为平安持有的最大仓位的A股股票型基金。 三季报显示,在平安持有的6.21亿份华安宏利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为4.01亿份,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为2.2亿份,合计价值达到了11.48亿元。这使它超过了平安上半年所重仓的上投阿尔法基金,三季报显示,平安一共持有该基金3.08亿份,期末账面价值共计11.4亿元。 上投阿尔法也是平安一直看好的基金,自今年一季度就一直在平安的前十大仓位之中,仓位维持在3亿份左右。但华安宏利能从众多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中接到平安抛来的“绣球”,的确让人感到唐突。华安基金网站显示,华安宏利“重点关注同期增长率不低于GDP增长的行业、较大市值的行业、市值低估的行业、具有持续分红能力的行业,适度配置或调节经济周期敏感性资产的比例”。这只基金由尚志勇和汪光成担任基金经理,后者在今年一季度才上任,此前在华安基金担任研究员。 在晨星中国的评级中,被冠以四星的华安宏利,在这一轮大跌中表现并不出众。根据晨星中国11月7日的数据,华安宏利在所有213只开放式基金中排名位居59位,今年以来的净值跌幅达到54.26%。 由于平安的证券投资组合只公布前十位,在这之前从报表信息无法断定平安是否持有华安宏利,但有关信息显示,平安是在第三季度大举买入华安宏利或者有大幅加仓动作。 从平安一季报来看,投资金额最低的第十名为13亿元,按照当时的基金净值,6.2亿份华安宏利账面价值为16亿元,肯定进入前十位。 在第二季度,平安所持有的证券投资组合第十名为兴业银行,期末账面价值达到了14.1亿元,但到了第三季度末,华安宏利进入平安投资组合的第七位。 旗下基金逆势力挺平安 而另一边厢,华安基金旗下的其他基金对平安股票的兴趣,也在二、三季度变得炙热起来,并大举买入。 这与其他基金正好相反。 早在年初,在平安推出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之后,众多重仓其股票的基金相继选择了用脚投票。比如大成和诺安基金,不仅在平安关于再融资的股东大会上投了反对票,并在随后的二、三季度也纷纷减仓平安股票。 到今年三季度末,大成系基金持有平安的股票已经由年初的5000多万股减少到3000万上方;而年初持有接近3000万的诺安基金已经不在平安两万股以上的基金名单中(诺安基金是另一保险巨头中国人寿的最大流通股的机构持有者)。 根据三季报数据,在平安持有两万股以上的基金股东中,华安系旗下共有4只基金进入名单,其中,华安策略成长持有700万股、华安创新持有633万股、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持有466万股,上证180ETF基金持有120万股,华安系旗下基金一共持有1920万股平安股票,以11月12日收盘价计,市值约4.9亿元。 除了上证180ETF和华安A股属于指数基金必须有一定的配置比例之外,华安策略成长和华安创新基金分别属于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属于主动配置型基金。 有意思的是,两只基金重仓平安股票也出现在二、三季度。华安策略成长在一季度末前十大股票中,平安并不在列;但在二季度末,平安却以943万股跃居为仓位第一的股票;尽管在第三季度有所减仓,但依然持有700万股。 而华安创新策略转变更快。在二季度,平安的股票尚没有进入其仓位的前二十位,但是在三季度大举增仓,以633万股上升为第四位。 是巧合还是潜规则? 粗略估算,华安系持有的平安股票成本可能在50元左右。那么,华安为何要在高位接盘平安呢? “绝对是巧合。”华安基金首席投资官王国卫称,“做决策的是基金经理,现在看来是判断失误了。” 但这一解释并不充分。对于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在市场低迷之时,面对巨大的中小散户赎回压力,手握巨额资金的保险机构自然是它们争取的对象。“保险公司和基金互有需求,不排除会结成利益联盟。”新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一名资深人士说,“基金获得了资金,保险公司借助基金稳定了股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平安再融资的投票过程中,基金看保险公司脸色行事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今年1月20日平安公布再融资方案之后,市场一片质疑声,不少机构也声称要抵制这一方案,但最终屈服。在3月5日股东大会上,包含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多数投了同意票,内资股的表决以92%的赞同票通过。 类似的事件在2004年宝钢股份增发时也出现过。众基金经理私下表示要投反对票,但最终投票时却纷纷倒戈。当时就有媒体质疑宝钢可能用承诺购买基金产品的方式换取后者投同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