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虫病 虫病“北伐”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给原本生活在热带的昆虫带来了“北伐”的好机会。

    撰稿·黄祺(记者)

  4月7日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健康不受气候变化的危害”。如果这是一个目标和理想,那么,要实现这个理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随着气候变暖成为事实,中国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室研究得到结论:血吸虫病等媒传疾病有可能向北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现在要做的是,摸清危险地带,做好控制的准备。

  血吸虫病可能北进

  在周晓农的电脑上,显示着三张中国地图,血吸虫病防控人员看到这些图片恐怕要陷入深深的担忧之中,图片预告,到2030年和2050年,中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域有可能不断向北扩展,增加7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1%。

  在中国,血吸虫病可算是最受重视的传染病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消灭血吸虫病运动。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一篇报道宣告,我国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域之一的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看到这个消息,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

  血吸虫病得到控制,被视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标志性的功绩,但是,血吸虫病顽固的自身规律,却没有如人们乐观预期那样乖乖就范。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重燃。2003年SARS发生以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加强对血吸虫病的防控力度,疫情回升势头再次得到遏制。

  不过,血吸虫病容不得人们喘息,它的传染,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全球气温上升,又给血吸虫病的传播带来新的机会。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血吸虫病专家周晓农研究员,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气温与血吸虫病传播之间的关系,他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数年研究得到的最新结论,在今年2月号《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杂志上以《气候变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作为当期主题文章发表。

  周晓农是国内最早专注于研究气候与血吸虫病关系的专家。“血吸虫病的流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像温度、湿度、降雨量等等,但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们的这个研究,主要是考虑温度的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事实上,如果把中国温度分布的地理特征,和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地图摆在一起,会看到很多奇妙的联系。2000年以前,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为0°C的地区,北端是北纬33度15分,这个位置,正好是历史上血吸虫流行区的最北端。

  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钉螺,是中国流行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只要有钉螺的地方,就可以成为潜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但是,钉螺也有敌人,根据周晓农团队的实验,钉螺的越冬最低气温是5.87°C,低于这个温度,钉螺就停止发育和繁殖。而且,寄生在钉螺体内的血吸虫,也需要温暖的环境,如果低于15.35°C,它们也很难在钉螺体内发育和繁殖。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已是各国专家的共识,很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范围内将来气温也会加速上升。根据之前对钉螺和血吸虫生物规律的了解,与基础地图、气象数据结合,电脑就能计算出随着气温升高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变化。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只要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停止,那么,血吸虫病传播的范围很有可能向本来不够温暖的中国中部扩展。

  是时候做好准备了

  这篇关于中国血吸虫病范围预告的论文,受到了《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的重视,杂志编辑在针对这篇论文的专题评论中说:“这篇扎实的分析论文,为血吸虫病将来的监测和控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

  周晓农告诉记者,实验室研究得到的结论,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为现实中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服务。对于原本不是血吸虫病流行区,但有潜在风险的地方,疾病预防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人员的频繁流动,给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上海市在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但是,从理论上讲,只要有人员从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来到上海,都有可能带来血吸虫病的传染源,感染血吸虫病病人的粪便中,很可能携带血吸虫虫卵。曾经有一个针对上海市的调查,2004年,从血吸虫病流行省未控制地区进入上海的外来人员中,大约65%来自安徽和江西两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大约有2500名曾感染过血吸虫病的人员进入上海市。针对这样的情况,城市血吸虫病的监测工作不能停止。

  在血吸虫病北进的风险下,已有的流行地区,更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2003年以后,中国疾控系统对血吸虫病监测的重视和投入大大增加,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偏远省份,从事血防工作的人员和资源仍较紧张。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现有的灭螺药物,对水生动物有很大的损伤,在依靠水产业的地方,农民们要面对灭螺还是死鱼的艰难选择。

  气候变暖,无疑正在给原本就容易反复的血吸虫病控制雪上加霜。雪上加霜的不仅是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广州管圆线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虫媒疾病,都将因为气候变暖,而给中国的疾病预防带来更多的麻烦。

  刚刚过去的寒冬,是中国多年不遇的极端天气,这样的严寒不仅会带来交通的停滞,也会让很多疾病的媒介——昆虫,命丧严冬,从这样的角度看,冬季的低温,是件好事,它会让虫媒疾病大大减少。但是,在气象学家的眼里,这个严冬并不能推翻气候正在变暖的规律,相反,这些异常现象,都是气候变化惹的祸。

  在长远的未来中,全球温度还在上升,这给原本生活在热带的昆虫带来了“北伐”的好机会,传播疟疾的蚊虫,就是“北伐”军团之一。中国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北纬45°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疟疾,也是一种受温度影响明显的传染病。云南的一位科研工作者,分析云南省40个乡1984到1993年的气象资料和疟疾发病资料后发现,当温度上升1℃时,疟疾传播季节可延长约1个月,当温度上升2℃时,传播季节可延长约2个月。

  还有国内专家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常见的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最低温度是14.5℃,而另一种恶性疟原虫为16℃。那些达不到外周期允许的最低温度的地带即为非疟区。一旦原先月平均温度低于16℃的无疟区,气温上升,那么就可能变成疟疾流行区。

 吸血虫病 虫病“北伐”
  关注未被重视的传染病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的杨坤博士,曾经系统地研究过气候变暖对中国几种虫媒疾病的影响,他告诉记者,在气候变化之前,一些热带地区流行的疾病在我国很少见,但随着气温上升,这些少见的疾病更让人担心。

  登革热是一种在热带地区流行的传染病,我国只有海南省、广东南部、云南南部等面积不大的区域处于热带,所以登革热一直属于少见疾病。但是,近年来,登革热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2007年夏天,广东省的登革热疫情曾经造成市民恐慌。

  气温是登革热流行的决定因素。有国内研究指出,如果以21℃作为适于登革热传播的最低温度,随着海南省冬季气温的上升,到2050年,海南省半数以上的地区将具备登革热终年流行的气温条件。杨坤告诉记者,没有疫苗,登革热的预防只能靠灭蚊、使用帐篷等等方法,只要温度合适,很容易死灰复燃,像这样难于控制的传染病,潜在的流行区需要提前学习应对的措施。

  事实上,很多虫媒疾病的向北扩散已经开始出现,而不仅仅存在于预测中。近年来,乙型脑炎就不断北移,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也开始发现少量病例。中国各省已经逐步实行乙型脑炎计划疫苗免疫,但在一些省份,乙脑的发病率在1990年代仍出现上升,杨坤认为,气候变暖对乙脑流行的影响不容忽视。

  气温上升,正在给虫媒疾病开辟新的天地,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物资的流通,也正在给这种危险火上浇油。2006年,北京的食客在食用福寿螺后,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而餐馆销售的福寿螺来自广西桂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张仪介绍说,他们的课题组正在研究气候变化与广州管圆线虫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的螺中间宿主潜在分布区域至少可达12个省,传播潜能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尽管对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实际分布范围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螺中间宿主的分布范围可能也将变化,这尚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看起来,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看得见的威胁,对气候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正在成为热门的学术领域。不过,杨坤介绍,国内外对气候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定量的分析研究刚起步不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7813.html

更多阅读

怎么样除螨虫 吸螨虫吸尘器

关于螨虫,我在此不再赘述相信大家也知道它是多么可怕难缠的家伙!螨虫喜湿怕光,它们主要滋生于地毯、软沙发、被褥、床垫和枕芯,其中,附于被褥、床垫和枕芯的螨虫对人体的伤害是最大的!并且螨虫的繁殖能力超强,尸体、碎片都是强烈的过敏源

(转帖 很多人的误区=血虫和红虫的区别 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是

以前一直用干饲料喂鱼,最近很想给它们换换口味。昨天星期日休息,我就到小河里去寻找所谓的红虫。在一个淤泥的污水里,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捞到了一些。等我用清水把它们弄干净,却感觉就不象我想要的东西。后来上网搜了很多地方,才得到最满意

“吸血毯”之谜 吸血毯

“吸血毯”之谜在西双版纳的一片密林深处,保留着一块广漠洪荒的处女地。在这块人烟罕至的土地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已经腐败的落叶。当地居民说,在密林纵深地带的河流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一种神秘莫测、奇形怪状的动物,人们描述起来

寻找前世之旅第三卷 吸血女伯爵 上 寻找前世之旅电视剧

第一章 吸血女伯爵司音对我私自召唤出了恶灵这件事很是生气,回来以后足足一个星期没有和我说一句话,而我对于他的不近人情也有几分不满。这就苦了飞鸟,只能两边说好话。直到第八天,司音才冷冷说了句:“小隐,你似乎不适合做这份工作。”我

声明:《吸血虫病 虫病“北伐”》为网友旧风年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