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红周刊特约 贺宛男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海外投资巨亏炸弹接二连三地引爆,香港和内地股市被震得心惊肉跳。先是中国平安,其投资富通的238.74亿元目前市值不足10亿元,缩水接近100%!继而又冒出个中信泰富,这家一向稳健的香港蓝筹公司,因两位财务高管“越权”购买澳元衍生品亏损157亿元;还有同样持有大量澳元、上市不满一年的央企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前者已造成汇兑损失19.39亿元,后者损失3.2亿元。还有深南电对赌石油期货被证监会下令中止,以及江铜分离债因传闻期货亏损而大跌…… 后面还会有谁?据报道里昂证券已列出27家上市公司黑名单,包括湖南有色、中国平安、上海实业等中资企业均榜上有名。 自去年秋季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们一直被告知,中国金融开放的步子迈得很谨慎,对外投资不多,因此“直接损失有限”,从上述几起已经曝光的案例来看似乎并非如此。为什么要么不出事要出就出大事?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不容忽视。 首先,频繁发股,坏就坏在钱太多。“两铁”一再辩称,它们没有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没有动用过杠杆手段,既然如此为什么损失巨大?原来,中国铁建“有外汇存款折合人民币188.87亿元”,中国中铁“H股募集资金除已使用9.07亿元外,其余额折合人民币172.38亿元全部存放在中银香港募集资金专户上”。既然发股票是为了存银行,而且连存银行都会亏掉20个亿,还发什么股!相信随便哪一个傻瓜存银行也不会亏那么多。同样,中国平安在二级市场耗资240亿元买进富通集团后,还准备拿出200多亿投资富通资产管理公司50%股权,两项合计近500亿元(后一项中止),也是因为既发H股、又发A股,钱来得太多太容易了。 第二,金融机构海外投资权限过大。如上述,平安投资富通合计近500亿元,相当于其净资产的一半,可动用股东一半权益,却根本未经过股东会审议。原来,公司去年12月得到保监会批复,同意按照《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运用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合计不超过总资产的15%,投资香港股市和重大股权项目。中国平安2007年末总资产为6510亿元,按15%计算其投资海外最高可达977亿元,接近同期净资产1072亿――这就是平安投资富通500亿元的“尚方宝剑”。众所周知,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通常很高,保监会的《暂行办法》以总资产的一定百分比,而不是以净资产为基数,就把风险给放大了,如果中国平安“用足政策”,将近千亿资产全部投资海外,在这场金融海啸中说不定也要面临破产的厄运。 第三,隐瞒信息不披露,监管部门为何不闻不问?根据交易所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总额占净资产10%以上,且绝对额超过1000万元,应在投资前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若证券投资占净资产5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0万元,应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而平安投资富通早已超过净资产的10%,事先却并未见有董事会决议,只在事后尽一下告知义务。又如“两铁”,汇兑损失都是截止9月30日的数据,可是如果没有中信泰富事件,至今投资人还蒙在鼓里。香港证管部门之所以要介入中信泰富一案,主要问题就出在信息披露上,内地证监部门对此为何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