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和发展A股市场,政府需要控制发行总量,调整上市公司结构,让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新兴企业优先上市,限制证券公司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上市。
作者:朱武祥
今年以来,受始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减速等多重影响,A股市场持续低迷。为稳定市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提高发行门槛、控制发行节奏等一系列做法,来减少股票供应。 统计显示,9月16日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就没让公司“上会”,前9个月,沪深两市有77只新股发行。其中前6个月月均约10只,7、8、9三月为9只、5只、4只,依次递减。目前已“过会”待机发行的公司有30家,这包括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中国建筑等大盘股。多家公司推迟,甚至撤销首发上市。与此同时,证监会提高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条件,例如,要求分配一定比例的现金红利。 的确,中国股市目前还属于新兴市场,对股票发行规模还比较敏感。股票发行规模与股票市场承受能力的阶段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在股市低迷之时,监管机构提高发行“门槛”,控制发行节奏,限制发行规模来稳定市场信心,确有必要。不过,对企业上市也有必要区别对待,在控制发行总量,稳定市场的同时,需要调整上市公司结构,有保有压。 笔者认为,近年内,政府应该根据建设创新国家、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三大国家战略部署,优先安排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长空间大、成长价值高的新兴企业上市。这些新兴企业上市发行规模小,对其他企业降低成本和实现国家战略作用重大,社会效益高。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限制股票发行规模比较大的证券公司以及地区性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就像当年限制房地产公司上市一样,并不是达到上市财务门槛就给予上市。我们以前曾经让近百家缺乏成长能力的传统业态百货大楼上市,现在它们1/3被买壳,1/3多元化投资陷入困境,都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上市资源。 之所以说证券公司缺乏上市的必要性,在于证券公司本身的商业模式是金融服务代理机构,包括融资、兼并收购顾问和证券交易经纪,盈利来源于高质量的金融解决方案设计和金融代理服务,并不是依靠资本规模取胜。 事实证明,国内投行业务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中金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而宏源证券上市多年,发展状况和实力却不及一些非上市投行。近期上市的太平洋证券、国金证券等投行,除自身可以流通外,看不出对国家创新战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有什么价值。证券公司即使需要增加资本,通过私募筹集即可。美国著名投行大多实行合伙制近百年,只是最近30年才上市的。 同样,地区性商业银行也缺乏上市的必要性。实际上,它们的发展模式和战略不应该是异地开设网点,与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网点数量,追求存款规模和业务完备,而应该在自身熟悉的区域内形成优势,同时与大银行在业务方面结成战略联盟,为区域内的中小客户提供专业化、结构化的金融服务。 实际上,一些未上市或者意识到自己不能上市的地区性城市商业银行,反而励精图治,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利用自身在区域的优势,成为大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竞相争取的合作伙伴。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