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周颖
三鹿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三鹿之死”折射出中国乳业的尴尬境地和问题所在。 四年一个轮回,只不过这仍是噩梦般的轮回。 2004年,因安徽阜阳假奶粉而导致婴幼儿食用后出现“大头娃娃”现象的家长们,刚刚渐次平息对假奶粉的恐惧之后,未料想,河北省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生产的三鹿婴儿配方奶粉中,由于添加了本来是用于生产合成木地板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而导致六千孩子成为肾结石患者。 9月中旬,三鹿事件进一步升温,演变成对全国奶制品、乳制品的一场大检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2家乳品企业的产品检出三聚氰胺。 “有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一条是死路,一条是活路”,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大品牌要负大责任,“为了承担责任,我们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显然牛根生已经认识到了这场危机的来势汹汹,他表示,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自己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 从2004年安徽出现的“大头娃娃”到2008年出现的“肾结石患者”,四年的时间,中国奶业的监管缺失制约了中国乳业的发展,也给了洋品牌长驱直入的机会。 高价饲养、低价售奶 三聚氰胺搅局背后 “奶粉中出现三聚氰胺,此事的发生不是偶然,是中国乳业近几年来长期恶性竞争,无序发展的必然结果,迟早都会暴露出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此乳品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折射了政府相关部门在奶源管理上的缺失,由此造成了奶源质量监管的空白,一味指责企业是不公平的。” 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副秘书长王伟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王伟民表示,除了监管缺位以外,行业混乱是一个很大的诱因,同行业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乳品市场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一些乳品企业开始跨区域扩张,原本平静的奶源市场开始出现奶源抢夺大战,有些企业靠抬高奶价抢食奶源。由于奶源紧缺,催生了一批奶贩子,这些奶贩子游离于法律监管以外,不进行工商登记,不办理税务登记。由此产生的“奶霸”为非作歹,对乳品企业是掺杂使假,欺行霸市,对奶农是压级压价,克扣斤两,牟取暴利。 在乳制品业浸淫十年之久的一位不愿具名专家称,即使三鹿今天没有出现问题,也可能其它企业会发生事故,这个行业的规则并不完善。知名企业都出现问题或者存在隐患,更何况其它小企业呢。奶农与生产企业之间一直存在着利益矛盾,因为在奶源收购价格方面压得比较低,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抱怨养殖奶牛根本不赚钱,越来越没有积极性,很多奶农在向企业出售奶源时,都存在不同程度掺假,包括生产企业都如此。 三鹿只是一个引子,它让消费者看到了行业中存在的更大的问题。三鹿事件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无序、庞杂的产业链环节,还有人为因素、政绩因素都把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推向了“虚高”的位置。 记者采访中获悉,河北某地在四年前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大力倡导当地农民养殖奶牛,并带领农民去参观、学习、购买种牛、贷款等,但由于市场的变化、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养殖奶牛并没有为农民带来收益时,没有人再为农民负责。继续维持的农民,也只能面临高价饲养、低价售奶的尴尬局面。 这种矛盾由来已久,只是始终没有相关部门和企业厘清这一问题。2004年在石家庄、乐清等地出现了大量倾倒牛奶的现象,价低难卖现象,严重打击了养殖者的积极性;2005年,倒奶杀牛事件再次发生,而企业间的竞争导致终端零售价格越来越低,实际的情况是养殖成本越来越高,这一矛盾在长期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当矛盾聚集在一起,无法继续掩盖时,将有一天会爆发,而三鹿只不过是导火索,将包裹着很多矛盾的外壳引燃了。 梳理三鹿事件并不难。为什么会添加三聚氰胺?原因是原料奶不合格。根据国家规定,如生产灭菌奶用的鲜奶,其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最低标准分别不能低于3.2和2.8。在这个规定未出台之前,过去的奶农多以掺水为主,随着检测越来越严格,为了增加蛋白质含量,转而寻求其它替代品。 三聚氰胺本是一种工业用品,但因为三聚氰胺和蛋白质都是含氮的物质,这样做应该是为了使鲜奶被检测时看起来蛋白质含量很高,从而达到能被顺利收购的目的。矛盾在这里就产生了。如果生产企业严格把关,不允许奶农掺任何物质,收购价格提高,奶农或许不会做这种事情。然而生产企业的终端产品面临内外资品牌的残酷竞争,如果生产成本上升而零售价格不变,企业的利润就会降低,抬高零售价格就会失去市场。奶农面临的是饲养成本上升,出售价格不变或压低,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选择添加化工用品,其背后最根本的就是利益主导。 更需要监管部门反思的是,当一桩桩案件连续不断发生时,为何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游戏规则和监管机制?专家称,三鹿事件的责任不在三鹿,而在中国的监管部门。三鹿之死是整个行业的悲哀,探讨三鹿是怎么死掉的、如何死掉的已无意义,关键在于,三鹿之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什么。如果三鹿之后我们的监管部门还不知道该做什么,中国乳业不知道怎么做,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中国乳业集体失语 洋奶粉乘机抢市场 一直关注中国乳业营销的上海铭泰铭观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劳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鹿事件对中国乳业的影响远远超过当年安徽阜阳事件,对行业的影响应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元气。这时最需要正确的引导,因为并不是中国所有的乳制品企业都不合格,中国乳业需要恢复信心。 三鹿后遗症开始明显加剧,消费者对所有国产品牌都打了问号。“中国乳业今后要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奶业市场进行彻底整顿,根除过去不规范的行为,消除无序竞争,奶源收购要实行按区域划分,各乳品企业负责各自奶源基地的建设和投资管理,不采取提高奶价的手段抢奶。”王伟民说。 毫无疑问,这一事件对中国乳业是重创,而“洋奶粉”捡了大便宜,为赢得中国内地消费者找准了好时机。早在今年4月份,惠氏、美赞臣等部分“洋奶粉”纷纷上调零售价格,如果没有三鹿事件的发生,或许国产奶粉可与“洋奶粉”抗衡,而这样一来,国产奶粉即使调低价格,目前也难以根除消费者的疑虑,“洋奶粉”趁虚而入,以提价应对。 从倒奶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到杀牛倒奶、三鹿事件,中国乳业需要集体反思的是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做出自己的品牌。虽然历经几十年时间,中国乳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每隔三四年,中国乳业市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要么是生产企业,要么是奶农,两者之间似乎总不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平衡发展,这种奇怪的现象制约了中国乳业的发展,更制约了中国乳业成为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