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场“蛇吞象”成长风暴
文 / 段先胜*
自从5月16日,GE证实可能出售家电业务后,海尔就与LG、三星、德国博世等竞争对手开始了暗中较力。 8月1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海尔将和黑石集团联手出资70亿美元参与竞购,寻到了国际资本强势PE做后盾。海尔能成为第二个联想,实现蛇吞象的美梦么? 低调之下的暗涌 5月16日GE为家用电器业务子公司开出高达50亿~80亿美元的价码后,海尔高管就表示极大兴趣。但GE的CEO伊梅尔特5月底表态优先考虑LG电子,海尔官方此后一直模糊回应。 海尔2005年收购美国美泰克,惠而浦半道杀出夺食,主要是之前收购意图和底价都被对手完全洞悉。这次海尔暗中保持积极主动,准备在对手纷纷亮出底牌后才参与竞购,伏笔有三。一是今年4月,海尔与GE签订合作协议,表示要进军高端洗衣机市场,除了技术合作之外,还会在人才培养、工厂质量控制等方面深度合作。二是5月21日任命明国珍出任青岛海尔副总经理,此前他一直负责海尔集团并购业务,预示着兼并收购方面可能有大动作。三是海尔金融部门聘请多名海内外专家对竞购事项进行评估。从6月与贝恩资本(收购美泰克时的伙伴)到目前与黑石的联手传闻,海尔逐步圈定资本伙伴。据了解,黑石集团正在起草投资计划,已就交易顾问及融资事宜与花旗集团等投行进行商谈。 收购风险的制衡 中国企业过去的收购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低估了管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如联手国开行这样的国资外力,可能会重蹈中海油和华为的覆辙。美泰克收购风波中业界也披露,华盛顿方面对于一个美国企业落入中国企业手中心有不满。所以表明收购市场行为的政治性并不强,才会让美国政府完全没有后顾之忧。GE要价高昂,单靠海尔自身承受能力又不切实际,结盟黑石这样既有殷实家底又有美国本土政府公关能力的国际大PE比较实际。但是,如果在交易中大部分资金都是大PE提供的,那么收购阵营谁主谁次也很难说。不过海尔并不用急于一步到位,先获得少数股权、再分步在PE直接的融资帮助下购入更多的股权直至最终完成对GE家电的全面收购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豪赌之后的挑战 面对拥有美国15%白电市场份额的GE,海尔以小博大,是兼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大事,虽然付出巨大努力胜算也不过50%,收购之后的挑战更为严峻。 海尔接手后的摊子的成败关键在于怎么在如此疲软的美国市场赚钱。这之间也有一点听天由命的感觉。如能赶上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是天助我也,否则靠海尔自身立即大幅度提升GE家电的运营水平还是难度巨大。 对比联想,当时欲收购IBM PC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太多,有足够时间进行科学的收购决策评估,更与产业的大环境有关。而海尔面临的竞争激烈得多,博世—西门子、韩国三星、LG电子等国际化运作经验和实力都不俗。柳传志说过,放手让杨元庆主导收购IBM,而从沃德到阿梅里奥,一半以上高管为外籍人士,宽松的国际化管理环境并非所有国有控股企业都可以办到。海尔能复制甚至超越联想的成功么?为勇气鼓掌的同时,也拭目以待。 *作者系美国伊利诺大学国际商务博士,上海智慕科技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