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规模最大的B2B公司,如何渗入金融产业链?
文 / 刘静
2008年初,几个以“alibank”为关键词的域名(alibank.com、alibank.cn、alibank.com.cn),转让价格突然间被迅速炒高。域名炒家田克山迅速上网查询,发现“alibank.net、alibank.org”刚刚被注册,并且显示注册者为阿里巴巴集团。而阿里巴巴(alibaba)、阿里妈妈(alimama)、阿里软件(alisoft)、支付宝(alipay)皆为其所有,他迅速预测阿里巴巴下一个战略是“阿里银行”。 在公众的心智中,阿里巴巴只有一个“标签”,就是B2B。但是,如果持续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阿里巴巴和“信用”、“贷款”、“结算与吸存”等金融概念的词语,联系越来越紧密了。阿里巴巴以B2B为基础,借助“诚信通”、“阿里贷款”、“网商融资平台”及“支付宝”等产品,已经逐渐切入到了金融产业链。 “诚信通”的动态信用评估系统 早期的阿里巴巴网站,只是一个给商家提供网上展示商品的平台,用户只要注册登录,即可免费获得展示产品的服务。但是,这当中的用户鱼龙混杂—甲方希望乙方先付款,而乙方又希望甲方先发货,在陌生的网络世界,谁能相信谁呢? 于是,阿里巴巴就推出了一种叫“诚信通”的服务,要求企业在交易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并且展示给买家。对于工商注册信息的认证,阿里巴巴邀请了知名认证公司—邓白氏和新华信,负责向中国工商管理系统征询,所有想成为诚信通会员的企业是否真实存在。 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进一步衍生出“诚信通指数”,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评估”。通过这套系统,阿里巴巴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年限、交易状况、商业纠纷、投诉状况等等,统统纳入到了“诚信通指数”统计系统。 截止2008年3月31日,阿里巴巴的注册会员已达2970万,其中付费的“诚信通会员”数目已经达到32.7万。阿里巴巴的信用数据库中,商户的信用记录最高者长达六年。同时随着网络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的可疑交易都能被扫描和识别,加上惩罚措施的跟进,目前的信用记录大多是可以信赖的。 信用数据库一般只有银行拥有,并有偿向外界提供查询服务。同时,银行信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人的信用状况,但并不能完全代替交易信用,一个商人完全可能对银行十分守信,但在交易中却失信。显然,阿里巴巴对交易信用的记录,更接近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 信用评估,属于典型的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央行一直在尝试建立一个“网上征信系统”,但是这项工作至今未有明显成效,阿里巴巴却以民间的方式,做得异常出色。 “阿里贷款”联合银行放贷的信贷中介角色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能挖掘出商业用途。阿里巴巴涵盖了30余万家企业的信用数据库,在银行眼里简直就成了无价之宝。银行登录这套信用评估系统,企业的商业信用状况一目了然。这给他们甄选贷款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且极大地降低了贷款风险。 马云成为各家银行拉拢的对象,以求获得优质贷款客户。从2007年5月起,阿里巴巴联合建行、工行,向会员用户推出了4种贷款产品(统称为“阿里贷款”)。会员可通过阿里巴巴向银行申请贷款,阿里巴巴在接到申请之后,连同企业的信用记录,一并递交给银行,由银行审核贷款与否。 截止2008年5月30日,阿里巴巴依托合作银行,共计向会员企业发放4.29亿元贷款,而且下一步计划将贷款范围从浙江省扩大到全国。 虽然这种服务是阿里巴巴免费向会员企业提供,但是这其中自动产生了一个“吸引机制”,不断吸引企业为了获得贷款而交费成为“诚信通会员”。另一方面,随着贷款基数的不断增加,阿里巴巴无疑更有了谈判筹码,未来向银行索要收益分成。 连接企业与VC的“网商融资平台” 2008年5月15日,阿里巴巴在“信贷中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正式推出协助企业与VC(风险投资)对接的“网商融资平台”。该融资平台与国内外400多家VC机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会员,可在线注册提交自己的融资项目,阿里巴巴将定期把会员提交的项目转递给400多家VC机构。 阿里巴巴拥有的近3000万注册会员,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其中不乏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这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天然的投资项目宝库。阿里巴巴此举,可以说是第一次把个体规模如此之小、而群体规模又如此之大的中小企业,呈现在了风险投资商的面前。无论当中是否有实质性的投资发生,对双方来说这都是难得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打开融资之门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对自身资源的重新认识与整合。 “支付宝”托收承付的信用担保作用 如果说“诚信通”的信用评估及其衍生出来的服务,还处在“金融中介”层次上的话,阿里巴巴的另一款产品“支付宝”,就具有较强的“准银行”色彩了。 “支付宝”相当于一个中间账户,买方将货款存入“支付宝”,卖方确认款项到了“支付宝”之后就发出货物,买方收到货物并确认无误之后,向“支付宝”发出指令,然后“支付宝”将款项转入卖方账户。 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起到的是与银行在国际贸易中一样的作用。“支付宝”成了交易双方的信用担保人,而且“支付宝”还向卖家承诺,如果产生交易损失将进行“全额赔付”。 第三方支付的“结算与吸存”功能 对于“支付宝”及市场其他同类产品的性质,业界专门拟了一个专有名词,称之为“第三方支付”。即互联网上的交易双方,通过独立第三方的中间平台,来中转资金并完成交易。 伴随着用户操作流程而产生的资金移动过程如下:第一步,买方将自身银行账户的资金,转入自己在“支付宝”的相应账户(俗称“充值”),这就将真实货币转化成了虚拟货币(1人民币=1支付宝);第二步,确定购买的货物的金额之后,将“支付宝”中的货币转入支付宝公司账户;第三步,买方收到货物之后,支付宝公司将相应款项,转入卖方的支付宝账户;第四步,卖方将虚拟货币从支付宝帐户转入银行账户,转化成现实货币。 通过上面这个资金移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支付宝”除了信用担保的功能之外,还有另外两大功能:结算与吸存。“结算”即交易双方的资金结算,“吸存”即吸收用户的暂存资金。从这点可以看出,“支付宝”实际上已经是在经营“网上银行”业务了。“支付宝”所吸收的用户暂存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交易双方发生交易时停留在支付宝公司账户上的资金;另一部分是用户在自己支付宝账户中未能取走的资金。随着网上交易量的增加,停留在“支付宝”中的资金,便是一笔巨额的资金。 支付宝“吸存”的资金知多少? “支付宝”官方披露的一个数据是,截止2008年3月6日,“支付宝”日交易总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日交易数量超过144万笔。 我们以第三方艾瑞咨询的数据来推算,2008年一季度用户在“支付宝”的交易金额为240亿元(478×50.2%),日均交易额为2.67亿元。按照国内交易的快递货物在途时间平均3天来算,那么常年停留在支付宝账户中的交易资金,将不低于8亿元。同时,出于交易方便的需要,用户在自身支付宝账户中,一般会存有一定量的金额(就好比股民在股票账户中会存有一定量的资金一样)。假设用户留存在支付宝账户中的金额为交易额的30%,那么一个季度下来,就有72亿元(240×30%)资金停留在支付宝账户中。 目前,“支付宝”向淘宝及阿里巴巴用户提供的都是免费服务,而支付宝账户里纵然有巨额资金,但是该帐户是由工商银行托管的,因而马云不能随意支取用于对外投资。对“支付宝”的盈利模式,外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支付宝”的盈利来源于这笔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另一项收益来源,是“支付宝”向其他电子商务公司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据“支付宝”的官方数据,目前除淘宝和阿里巴巴外,使用“支付宝”交易服务的商家已经超过33万家。 马云的金融梦想 马云一直对外宣称的是,他要打造一个给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贸易平台,这个平台将涵盖完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按照这个理念,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资金流”服务,势必会让阿里巴巴越来越深地介入到金融产业链中去。 凭借阿里巴巴目前所掌握的资源,面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它已经拥有足够的谈判筹码。那么,它去抢食原本属于金融机构的市场蛋糕,也就见怪不怪了。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