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就业市场供不应求,大陆学士、硕士、博士都遭遇就业难题,许多在学的学生因此只能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期待市场情势的转变,最终造成博士人数的急剧增加。
文/焦雨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然而在高段教育阶段,中国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一个世界第一——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大陆去年培养的博士人数已经突破五万,今年继续上升,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授予国家。但供过于求,不少博士都遭遇就业难题。 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日前透露,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七百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大陆拥有博士学历授予权的大学已经超过310所,美国则只有253所。 博士毕业太多,工作难寻 据指出,美国2006年培养出五万一千名博士,大陆四万九千名,但大陆紧起直追,去年即培养超过五万名博士,今年博士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越美国。 但和多数国家博士大多进入科研教育机关工作的情况不同,大陆博士有一半当了公务员。杨玉良说,大陆以前95%的博士生毕业后都会留在大学或科研机关,现在半数进入政府部门。 事实上,由于就业市场供不应求,大陆学士、硕士、博士都遭遇就业难题,许多在学的学生因此只能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期待市场情势的转变,最终造成博士人数的急剧增加。 大陆许多拥有博士学位者都在网上抱怨工作难找,一些要求学士、硕士以上学历的工作机会,拥有博士学历者录取的机会反而更低,因为耗费多年青春于校园的博士,多半被视为“缺乏可塑性”。 对于半数博士变成公务员的原因,大陆媒体评论指出,这固然因为公务员待遇较好,也因为现阶段大陆各大学互相攀比,以培养博士作为提升学校形象的砝码,导致博士生的批量生产,各大学和科研机构根本容不下这么多的博士。 安徽某大学校长就说,由于该校是省属大学,几年前只要是硕士以上学历来应聘,校长都要亲自出面,和他们谈待遇、谈条件,亟力争取,但现在情势已经改变。据指出,除了政府部门,许多大陆博士已经放弃大城市,向中小型城市转进。 对于博士就业难的问题,多数归咎于中国教育部门的扩招政策。大陆从2000年开始博士扩招,到2004年,在校博士生就超过了十二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今年则跃升为世界第一。以2004年估算,大陆每四.二个硕士中能出一个博士,但美国每十个硕士才能出一个博士。 为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杨玉良说,大陆未来将控制研究生的增长速度,硕士的增长率将维持在六%,博士生的增长率则必须控制在2%以下。 “博士帽”灌水严重中国博士教育畸形发展,高端教育规模扩张过快,要保证培养质量委实是一个现实难题。此前,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将此现象称为博士“大跃进”。这超越了博士教育资源实际的急躁冒进,带来的只能是学界的“大跃退”,导致学术质量和成就的倒退,更是学风学养的倒退。 以江苏一所大学为例,2003年,该校一共有1445名博士生,而指导教师不到200名,每个博导平均要带将近十个博士生。用一个教授的话说,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现在多的带一二十个,每人每天只能指点一两分钟,结果可想而知。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质量和学术质量的严重滑坡。博士生在毕业之前首先要达到学校规定的一些硬性指标,如博士生就必须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至少两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学术论文不可能一挥而就,为了完成硬性指标,学生们就粗制滥造,像教育部一位领导指出的那样:现在大量博士生或者从事很难说是学科前沿的研究,或者长时间陷在导师低水平的横向开发项目上。 同时,博士生的数量增多,论文数也随之增长,而核心期刊却没增加多少。于是,学术期刊越来越厚,字号越来越小,甚至要出增刊以满足博士生发表论文的需要。论文版面费也就应运而生。其间腐败,自不必多言。 为了凑数,一些学生只能写一些专门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但仍然不一定能完成硬性指标。于是,剽窃就成了捷径。因为每年有那多粗制滥造的垃圾论文没有人看,所以剽窃之作便可以逃过专家们的法眼。博导们虽然没有精力辅导那多学生,却要享受博导待遇,同样要完成硬性的教学指标,包括发表论文的数量指标。于是就难免出现博导不参与文写作,发表时却一定署名在前的怪现象,这恰恰与博士生的剽窃不谋而合。 可悲的还有,博士生论文答辩,人情成了重要标准。严肃的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导师间集体交易、集体腐败的平台。大家碍于面子,往往先打个招呼,送个人情,让论文轻松过关。于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博士教育质量滑坡,学风颓废败落,几成不治之症。博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宝塔尖,有自身的规律。要保证质量,尤其需要循序渐进,精钻细研,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