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表情 街拍与城市的表情



    《i-D》杂志摄影师保罗·哈奈特(Paul Hartnett),在街头拍了30年,他认为这一行最大的乐趣在于“看人们通过装饰表达情感和展示自我”。

    记者◎黄燕 王宏宇

  大部分街拍对象,微笑中总会流露那么点自得,不用盘问“品牌、价格、购买地点”也能看出他和拍摄者之间趣味相投。最流行的街拍就是这样,发现目标后立刻拉住拍照,个个摆的姿势都不输明星。还有扫街中的抓拍,无需征求对方同意看到就拍,不过对装备和技术要求更高。保罗拍1个人不到1分钟,据说他只和拍摄对象说3个词:“FashionMagazine,London,Please.”成功率100%。包括在中国,对街拍的接受度也已经相当惊人,上海街头客网站创始人潘玮说:“一点时尚感觉,一个好相机,加上一个善意的微笑,足够了。”5分钟内,他用那台尼康D200在来福士门口连续抓拍了三四十张,没遇到任何阻碍,“街拍完全是善意的,而且我们的拍摄对象都很年轻,很容易相互理解”。这个网站上聚集的一伙街拍“发烧友”,每周都会出门“扫街”,目标锁定来福士广场、新天地、恒隆广场等上海的时尚商业街,拍摄对象基本都是“美女”。潘玮本来是摄影“发烧友”,2006年心血来潮做了街头客网站,初衷很简单,“国内摄影网站已经太多,很难切入,可玩街拍的人还不多”。他并不否认自己玩街拍的优势在于硬件,“单反相机快门速度高,1分钟之内可以连拍四五张,整体、局部都有了,专业器材给别人的感觉也更好一些,不会担心你在偷拍”。

  “懂时尚的,拍照不专业;懂摄影的,时尚感又不大灵。”在FTD观潮网主编叶琪峥看来,这才是街拍的最大难题。观潮网上一直在招揽街拍志愿者提供照片,可至今能固定坚持拍摄的不过三五人,“我们的优势是在国外也有‘观潮员’,这些人主要是时装学院的学生,他们会发回巴黎、伦敦秀场外的街拍,图片和点评都很有水准”。为什么街拍仍然是小众行为?叶琪峥的经验是,拿部傻瓜机街拍多半会被当成偷拍狂,可拍摄对象对于单反大镜头却能安之若素,“如果拍摄者是个‘老外’,每个人都很愿意停下来和他聊聊”。去年观潮网给美国网站CurrentTV拍了一段上海街头视频,摄影师是美国人,虽然这段3分钟的视频拍了两天时间,可几乎没人拒绝拍摄,每个人面对镜头煞有介事地解释自己今天的穿着。最后拿回来的大量素材让叶琪峥有点吃惊,“好多人对穿着打扮其实挺有想法”。

  这大概可以解释本来办给专业人士看的FTD观潮网何以吸引了众多普通人。叶琪峥自己做服装相关行业,2006年办网站时设定的目标用户是设计师、服装学院学生和品牌咨询,结果日均访问量很快就达到5位数,“没想到有那么多普通用户”。观潮网设置了趋势、品牌、观点栏目,“都是业内人写的,相当深入”。网站的街拍频道每次更新都会引来大量点评,其中不乏专业人士。“现在很多设计师都非常关注街拍,因为街头永远是发现和验证潮流的第一线。”叶琪峥解释说,“比如这一季的彩袜,全球各个城市的街拍图中都能看到,那肯定就是趋势。”

  街拍的最高境界是表达个人风格,可现实中能“穿出自己”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流行,没有风格,到处是小脚裤、手挽包和平底鞋。“国内的街头时尚还是以模仿为主,缺少凸现个人气质的搭配。”叶琪峥评论说,“国外街拍摄影师对色彩非常敏感,而中国人还不太习惯把鲜艳的色彩穿在身上。”潘玮也觉得冬天街拍效果会差些,“满眼都是灰色黑色蓝色”。可即使是在纽约,有价值的拍摄对象也不太常见,斯科特·楚门平均每天‘扫街’5个小时拍到4个人,“如果能拍到8个人,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天”。而许多潮人网站刊登的街拍照片其实是个人秀,有些干脆就是大头照,固定的拍摄姿势和表情、雷同的装扮,直接把这类照片划入低幼级模仿秀。

  街拍不只是时尚风向标,在一些人看来它还可以记录整个城市风格,“不只关注人们怎么穿,而是把他放到环境中,表现一种氛围”,叶琪峥对这类照片印象深刻。

  在北京工作的美国人费志远(NelsFrye)把街拍图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他偏爱的主题似乎是老北京风情与现代风格的碰撞,博客专门设了个链接叫“胡同”,里面年轻人的时髦打扮和背后灰灰的砖墙形成了奇妙对照。

  “北京女孩子穿带闪光的衣服太多了,我一般都不喜欢。但是这个女孩子‘闪耀’的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与很多街拍网站的风格不同,费志远的网志StylitesinBeijing显然更用心也更精致一些。他并不是简单地放上一组照片,再起一个“某年某月某处街拍15p”这样的标题了事,而是一般每天只更新一张街拍照,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评论上:“在这个有太多可怕的蕾丝的城市,能看到这样动人的穿法还是挺好的。”“他们只穿阿迪达斯、芒果(Mango)和VeroModa这样的品牌——但是在我的印象里,VeroModa已经做了很多本地化,十足是一个本土品牌了。”

  费志远个子很高,戴鸭舌帽,穿休闲西装,脖子上系着一条丝巾,看起来并不前卫。这个26岁的年轻人来北京已经4年了,老家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专业是古罗马史,“Stylite就是古罗马的寺庙里坐在柱子上的那些人,我觉得他们穿得很好看”。

 城市表情 街拍与城市的表情
  每个周末,费志远都会拿上相机,到后海、王府井和西单这样的地方去街拍。“我一般会递上我的名片,自我介绍一下我和我的网站,再和他们聊天,然后就可以拍照了。”费志远说,“我想相对于本地人来说,人们对‘老外’做这件事比较理解。”充分沟通的好处是,拍出来的照片很少会有不直视镜头的情况,而这在其他街拍照片中经常见到。

  一个学古罗马史的人也可以谈论时尚吗?费志远觉得这不是问题,因为他只关心“好不好看”。他不怎么看时尚杂志,因为它们一方面很商业化,另一方面“写得也不好”。他的时尚理念更多地来自网站,比如TheFashionSpot和Style.com的论坛。经常被诟病的一些中国式穿法,在费志远看来并没有那么难接受,比如夏天女孩子们穿很短的尼龙袜配凉鞋,又或是有钱的老板们腋下夹一个手包。他觉得这就像北京老太太喜欢穿花衣服一样,外人看起来可能很怪或者好笑,但“存在就是有道理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人对美也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妈妈也爱穿花衣服,也许全世界的老太太都是这样的”。

  不过,很多男士在穿西装时领带搭配不太讲究,这让费志远很不舒服,“他们的领带可能都是很贵的名牌,但看起来并不好看”。费志远比较不理解的另外一点是,北京人看起来实在是太怕冷了,明明开车的人和坐地铁的人很多,但“穿羽绒服的人还是太多了,波士顿的天气比北京冷得多,但是只要做好头部保暖,穿羊毛服装出去就可以了,因为羽绒服太臃肿,不好看”。

  费志远的街拍是有选择的,很多情况下摆上一张照片,是想说明一个观点。他不太赞成把运动服装当成普通的衣服穿上街,也不太赞成在肌肉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穿T恤,更排斥人造革和化纤面料,还有,“有些女孩的穿法实在太性感了,甚至有些穿法在国外看起来更像卖毒品的——但是她的本意又不是想穿得那么性感”。他更不满的是,这样的衣服,有的还是名牌设计。

  “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很多人都买二手货。但中国人好像很难接受这一点。”费志远给记者看他的包,“这是我爸爸买的二手包,背了很多年,我觉得风格很好,就跟他要了来。”而他脖子上的丝巾,也来自于二手交易,摸上去手感很好,但并不是名牌。至于他身上的羊毛西装,则是找裁缝做的。

  “在我的老家,裁缝的手工费很贵。”费志远说,“和成衣相比,找裁缝做衣服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很奢侈。”他很遗憾中国的裁缝店也越来越少,不过相对来说,还是个不错的选择。“找裁缝我可是专家。拿做西装来说,看看他用的是什么样的扣子,还有领子上的洞是不是真的,还是只是个线缝的假洞,基本上就知道了。服装市场里的裁缝,一般不如裁缝店里的手工好。而江苏、上海、浙江的裁缝技术普遍都很好——我听不懂方言,但是我可以问他们的老家是哪里。虽然价格也不见得很便宜,但是比买来的成衣穿起来好看多了。”

  经常出差的费志远去过广州、杭州、丽江和兰州等地。在他眼中,北京是一个很“波希米亚”的城市,不是指着装风格,而是这个城市里的人有“相对粗犷的、波希米亚的、有创意的风格”,而上海则是“想要更儒雅的、时髦的、国际化的风格”。而从整体看,亚洲的风格普遍比较极端,“敢穿”,这一点以东京为最,“即便在纽约街头,也没有那么多化妆的男人”。而对亚洲的另一个印象是,“LV包包太多了,北京满街都是,日本更多,韩国人尤其喜欢。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亚洲人喜欢背夸张风格的包”。

  在中国女朋友的协助下,他的中文说得越来越流利,还了解“在中国,我应该在和记者喝咖啡时买单”,甚至在评论《芭莎男士》“风格太极端”和“Kappa更像本土品牌”之后谨慎地表示“这个最好不要写”。

  “我打算将来链接更多的街拍网站,再加上一些制衣工作室的链接。”在费志远看来,自己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所在的城市正在流行的东西,这将在未来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8437.html

更多阅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后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在全世界范围内,旧城更新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而言。虽然人们有必要适当调整视角以寻求新问题的新答案,但在有关旧城更新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死与生》中的许多观点仍然有无可替代的启发作用

街拍:风情万种的北京性感美女!组图

图、文/@原生泰北京这两天终于大幅度降温,真正意义上的秋季来临了。回顾这个刚刚离去的热辣夏日,北京街头的美眉们给我们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美丽,留下了很多被定格的曼妙倩影。她们不一定是明星名模,却有着姣好的面容和修长的身段;她们不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报告 大城市的死与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报告一 书籍背景20世纪的城市发展速度无疑是迅猛的。这个时期通过了大量的法律,采取了许多措施,目的全是要纠正过去的错误,企图从工业城市的贫困和罪恶中得到救赎。在

声明:《城市表情 街拍与城市的表情》为网友虫彼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