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改变”制胜?



    奥巴马把改变华盛顿的政治面貌,作为竞选的主要“卖点”,而他的希望也正在于人们的求变心态。

    撰稿·张国庆

  不论结果如何,奥巴马的参选,对于民主党夺回白宫,都将是巨大的贡献。也正是因为他与希拉里的精彩对决,才使得2008年的美国大选从一开始就吸引着公众眼球,而奥巴马与希拉里联袂出场,也让志在“卫冕”的共和党人压力不轻。

  民主党的“注意力经济”

  从艾奥瓦州初选开始,奥巴马与希拉里的雌雄对决就引起了媒体及公众的极大兴趣,也映衬出共和党初选的落寞而缺乏悬念。就眼下的情势看,希拉里和奥巴马很有可能会僵持一段时间,这也引起了民主党内的忧虑,担心这样会缩短“决赛”的准备时间,同时可能会造成党内分裂。

  这种考虑不无道理,但却忽略了注意力经济的问题。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社会里,注意力是一种财富——谁吸引的眼球越多,谁就越有价值。表现在选举中,就是人气和财力的凝聚。

  让奥巴马感到开心的是,仅仅一年以前,还没有多少人将他与未来的美国总统联系起来,也很少有人相信他会战胜强大的希拉里。但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奥巴马却实现了一个飞跃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入他的阵营,而媒体更是越发看好他。这也使得奥巴马看淡3月4日在俄亥俄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失利,并相信他的团队已经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相信自己最终会为美国民主史写下全新的一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已经取得“胜利”,而在这个过程中,民主党也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收获。令民主党人快慰的是,无论奥巴马和希拉里谁杀入“决赛”,都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而这是4年前的民主党人所不敢奢望的。单从造势角度看,希拉里与奥巴马的碰撞,不仅使媒体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快感,也使选民有了久违的投票和议论政治的冲动,而民主党人则看到了继中期选举获胜之后再接再厉的机遇。

  这种赢得眼球的效果,令共和党人羡慕不已。如今,由于希拉里与奥巴马棋逢对手,就连奥斯卡都相形见绌。日前,《纽约时报》在为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做预热报道时就发出疑问:“在编剧罢工和半个世纪以来最为有趣的总统大选面前,奥斯卡算什么?谁会关心最佳剧情电影花落谁家?”言下之意,希拉里与奥巴马的对决,难道不就是最好的剧情电影吗?

  事实上,无论是奥巴马还是民主党,都已从这番精彩和充满悬念的对决中获益匪浅。奥巴马的人气飙升,以及筹款的异乎寻常的顺利,都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眼球效应”。而民主党赢得今年总统选举的底气,部分源于布什政府尴尬的执政经历,以及这种对决在公众及媒体中所引起的注意和兴趣。

  不仅如此,奥巴马还在无意中验证了一条重要的商业定律:有一种办法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那就是先注意顾客。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奥巴马的异军突起,有助于理解希拉里在3月4日的收获——你对选民的关心和理解,总会以某种方式反馈回来,而区别只是,奥巴马用心“倾听”的州多一些,希拉里投入精力的大州多一些。

  奥巴马=改变?

  奥巴马的“贡献”不止于此。在厌倦了布什政府的生硬政治及四处惹火的外交政策之际,奥巴马的到来给人一种应运而生的感觉。

  应该说,奥巴马的受人关注,不仅在于他的非洲裔背景,更在于他代表了一种试图变革的新生力量。就像奥巴马自己所说的那样,“华盛顿的领袖们似乎不能以实际的、合乎情理的方式携手工作。政治变成如此痛苦的党派纷争、如此受金钱和势力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无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是我们首先要改变的事情”。很显然,奥巴马把改变华盛顿的政治面貌,作为竞选的主要“卖点”,而他的希望也正在于人们的求变心态。

  与16年前老布什的对手克林顿相似的是,奥巴马的主要机会来自人们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在小布什任内,无论是陷入困境的伊战,还是共和党人频频搅入的丑闻,都使得很多选民对共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感到失望,也萌生了改变的愿望。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中,尽管民主党人并未提出多么有吸引力的主张,但却获得了大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选民厌倦了共和党政府及一些共和党人的所作所为,而选择了民主党人。就像共和党选举专家承认的那样,共和党不是输给了民主党人,而是输给了自己。

  共和党的这种颓势,以及美国社会的求变心态,坚定了奥巴马的竞选思路。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受到了人们改变政治的愿望的鼓舞。而年轻的奥巴马也敏锐地将“市场定位”划定为吸引那些渴望改变现实政治的人们。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奥巴马各种场合频繁地提到“改变”。

  奥巴马的形象设计也非常巧妙。在一些人提到他从政经验尚浅时,奥巴马会提醒人们,自己的同乡林肯也只做了一届国会众议员,而作为黑人政治家的他,更是特别感念林肯解放黑奴的壮举。同样相似的是,林肯做总统时遇到的是南北战争的巨大考验,而奥巴马一旦入主白宫,则将收到来自布什政府的解决伊战遗留问题的“见面礼”。

  像出身贫苦的林肯一样,奥巴马的草根背景,为他赢得了巨大的民意认同和支持。在美国媒体看来,奥巴马与希拉里的选民结构差异,决定了奥巴马的筹款优势将更明显。一般来说,希拉里的支持者多为富有阶层,如华尔街老板、好莱坞明星,出手大方,但许多已经捐出了法定捐款的最高限额。相比之下,支持奥巴马的选民则更多是中下层和青年选民,他们之前都是几十美元或数百美元地捐款,未来捐款空间较大。而在过去两个月间,奥巴马也确实依靠众多的中下层支持者的小额捐款,显示出了强劲的筹款潜力。

  在联系林肯之余,奥巴马还会提醒人们注意他与肯尼迪的相似性。多少有些巧合的是,奥巴马恰好生于肯尼迪就任总统的1961年,两人都曾是哈佛大学毕业,都是参议员出身,都因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而一夜走红,也都写过很畅销的书。

  更重要的是,奥巴马也有着与肯尼迪十分相近的历史感,相信是到了改变国际时局的时候。不仅如此,两人还都以亲民著称。由于曾长期在芝加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奥巴马积攒了大量与基层民众打交道的经验,而复杂坎坷的成长经历,更是让他对美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认识。在从政之后,奥巴马更是旗帜鲜明地为穷人争取权益,努力推动促进社会公平的法案。这也是奥巴马颇得草根力量信赖和支持的关键所在。

  肯尼迪的竞选策略也为奥巴马所欣赏。针对布什政府几年来积累的“负资产”,以及媒体和民意对布什政策及执政风格的不满,奥巴马在努力重演着肯尼迪在半个多世纪前刮起的魅力旋风。在多次演说中,奥巴马都在说着与肯尼迪相似的话,为使国家重新运转起来,充满活力,就需要新人去对付新问题和迎接新机遇。

  与崇尚“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布什政府不同的是,奥巴马表现出令选民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诚恳甚至有些谦恭的个人形象,展现了独特魅力。即便是谈到自己从政经验略显单薄的问题时,奥巴马也能坦率地承认,而并不过多加以解释。而事实上,奥巴马一贯的反伊战立场,他所具有的清新的政治形象,都已在不知不觉中弥补了资历上的欠缺,并负载了许多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的梦想。

  总统应该是人民信得过的人

  对于奥巴马的崛起,美国媒体认为,奥巴马不仅“生逢其时”,而且赢在了清新的形象上。

  在反思中期选举失利时,共和党内部不得不承认,过去几年来接踵而至的发生在共和党内部的丑闻,共和党政府推开的一扇扇“门”,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的坦诚、正直、果断,都带给选民以好感和信任感。

  奥巴马对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不仅蔓延全国,甚至还产生了国际效应。像很多美国年轻人一样,一些留学美国的青年学子也都非常支持奥巴马。在同奥巴马竞选活动的志愿人员接触一段时间后,来自乌克兰的15岁的卡斯普鲁克表示,她倾向于奥巴马。她说:“总统应该是人民信得过的人。看到所有的人那么兴奋,为奥巴马大声呼喊,令人感到‘啊,他真是个好人——也许他应该当总统。’”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在《当魔术消失的时候》文章中,认为“奥巴马狂热”(Obama-mania)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ObamaComedownSyndrome)。现在,“O.C.S.”已经变成一个英文新字,出现在美国政治议论之中。

  而另外一些人则为奥巴马结束伊拉克战争的呼吁所吸引。许多人明确表示,对正在进行的战争感到失望,因而对奥巴马的和平主张大加赞赏。事实上,无论是在伊战表态上,还是在伊核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奥巴马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政策立场,都成为了希拉里的“参照物”,而这种立场的坚定,对于身处反恐、防扩散、伊战及大量国内问题压力的美国人来说,也显得珍贵。

  奥巴马的政策开放型也令人期待。在最近的表态中,奥巴马提出了与当年肯尼迪一样的主张,希望能够招揽跨党派人才入阁,包括代表内布拉斯加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哈格尔(反对伊战),以及现时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的共和党员卢格等。

  弥合美国的“分裂”也成为奥巴马的一张好牌。由于伊战、移民政策之争使得美国民众在诸多国内外政策上分歧多多,客观上也为代表新生代和新形象的奥巴马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那就是凝聚人心,变革美国。而在竞选中,奥巴马也不忘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大熔炉”造就的人,身上具有所有美国人的特点。

  3月8日,奥巴马赢得了怀俄明州初选,并期待着再次拉开连胜的帷幕。但摆在他面前的路也并不平坦。由于希拉里重拾势头,两人的支持率紧紧纠缠在一起。在双方不相上下的情势下,民主党内选择谁来迎战麦凯恩的考虑就成为关键所在。

 奥巴马:“改变”制胜?
  而在最后阶段,奥巴马在一些问题上的表态也十分重要。在3月4日的选战中,奥巴马就已经因为欠妥的表态失分了。

  不过,无论如何,奥巴马与希拉里的PK,都已揭开了美国政治的重要一页:一个黑人政治家,一位女性政治家,都在努力开创历史。而民调也显示,大多数的选民认为美国已经准备接受一位黑人总统或女总统了。也就是说,无论是他们中的哪一位最终代表民主党“杀入决赛”,都意味着历史已

  翻开新的一页,而这一点,在世纪之初,有着丰富的时代意义。(作者新书《总统们——美国崛起的秘密武器》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8480.html

更多阅读

芮成钢对话奥巴马的真正过程 芮成钢对话奥巴马

奥巴马在昨天下午的记者会上,大谈特谈美韩合作关系,他希望把一次提问机会留给韩国记者。当奥巴马看到亚洲面孔的芮成钢举手时,很快选中了他,没想到这却是一位中国记者。芮成钢自报家门后,奥巴马试图拒绝其提问。芮成钢则坚持自己“代表亚

转载 奥巴马:为何不来参加中国9.3阅兵?

原文地址:奥巴马:为何不来参加中国9.3阅兵?作者:奥巴马:为何不来参加中国9.3阅兵?姚克明美国与中国作为二战打败小日本的盟国,在中国庆祝抗战胜利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时候,奥巴马总统是理应参加的。但是,据日本共同社8月26日报道称,美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工资多少钱? 美国总统奥巴马任期

想了解美国总统的工资是多少吗?很多人都很好奇奥巴马每个月工资多少钱?他一年能赚多少钱?在美国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今天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奥巴马的总统工资年收入大约为40万美元,其他主要为著作版权收入。奥巴马的两本自传《无畏的希

奥巴马连任几届 奥巴马连任 华尔街何处?

     对于成功赢得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来说,他没有太多时间享受选民们给他带来的胜利果实,因为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一连串的经济难题。  “自罗斯福之后,美国还没有哪一位总统能在失业率如此高的情况下连任。“英国《经济学人》杂

声明:《奥巴马:“改变”制胜?》为网友柠萌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