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唤醒昏昏欲睡、见识多广的招聘官?让你的简历“讲故事”
本刊记者 骆轶航
获得顶级商学院的MBA学位、GMAT考到710分以上、拥有在知名跨国公司N年的工作经历、熟练掌握两门外语、自信能接受挑战、为人亲和有团队精神……你还觉得这些能让你的简历显得更“出位”吗?如果你仍然有这个自信,不妨以私人朋友的身份问问那些人力资源经理和招聘主管们,听听他们的沮丧和苦水:某人虚有其表,某人刚愎自用,某人在一些基础工作上甚至比实习生还幼稚……之后再打听一下他们的背景,你就知道什么叫“知己知彼”了。那些看似是“光环”的东西有时非但不能加分,反而是负累——让你在一些时候徒增嘲笑和话柄的负累。 当然,我不是教你诈,让你把这些原本就属于你的光环和资本隐去不提。我只是想说:花点时间撰写一份让你与众不同的简历,也许是件更划算的事情。它不是一份履历表,而是一份至少让你看起来与众不同的东西。 你为什么是你? 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跳出一个几乎束缚了所有候选人的框架:我在哪里拥有怎样的工作经验;我受过哪些专业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我在哪些方面有长处和优势……没错,可能(仅仅是可能)你说的都是真话,并试图用它们来说服对此越来越见怪不怪的HR经理,你是最适合他们的人选。但你其实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你一直在“对号入座”,把自己塑造成符合他们“职位描述”的人偶,你一直在考虑他们希望你是什么,而并非你是谁。 为什么不换个方式思考呢?在符合他们的基本描述之外,你或许应该“表现”一下你自己了:告诉他们你做了哪些“非你不可”的事情:比如在某个项目上,因为你的加入,它的推进速度突然提升了一倍;或者说,你在某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积累,使你在团队中拥有更重要甚至是微妙的位置。如果类似的事实性描述能够多一些的话,你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选。当然,这要求你本身就并非平庸,也需要你真正跳出一个“受雇者”的思维方式——至少看起来,你似乎能“主宰”对方的价值判断和认知。 用最少量的形容词 于是,很多人仍然不可避免犯下的错误是,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使用大量形容词——形容词通常会让简历变得更冗长,除此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更何况那些“职业化”的形容词如出一辙、缺乏新意。 替代形容词的选项有两个:第一是数据:你完成了多少个项目,你在团队中带领多少人,你使销售额上升了多少,你和多少个经销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其实这些数据是你取得和其他候选人“差异化”的最佳方式。第二是提供更真切的工作经历细节:它比形容词更容易把阅读这份简历的人带到你过往的工作情境中,使你成为一个可被感知的个体,从而强化对你更为准确和理性的判断。 保持克制和沟通的语言 有两种简历是令人望而却步的:第一种充满了对工作的激情和向往,它极容易被怀疑为急于获得某职业的“投机”策略;激情通常会成为掩饰虚假和缺陷的工具,也往往容易打动那些理性意志相对薄弱的招聘者。第二种是过于“职业化”的冷冰冰,缺乏必要的热忱和诚恳态度,充斥着“找一份生计”的消极态度,哪怕有时它看起来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淡泊。 总体而言,克制的修辞和语言仍然是一份简历必备的“官方”口吻。而使它不至于冰冷的方式,是为自己设置一个“沟通”的对象:想想你在最佳状态时的面试情景吧,你会用哪些理性、清晰和充满说服力的言辞化解面试官的戒备和质疑,然后把它们提炼为最简单的书面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