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此次访华,象征意义超过实质性意义。
撰稿/苏庆先(记者)
2007年年末,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踏着冬寒,对中国展开了为期4天的“迎春之旅”。可以说,这是继安倍晋三“破冰之旅”和温家宝“融冰之旅”之后,中日之间在政治层面互动中的又一盛事。 诚如许多媒体所指出的,中方非常重视此次福田首相的访问,并以1972年中日建交时接待首相田中角荣的规格,迎接他的到访。比如,他在北大演讲时,中央电视台就很“罕见”地进行了现场直播。 当然,日方也营造了相应的舆论氛围,比如《朝日新闻》的社论就指出,现在中日之间谈论飞跃的时代已经到了。他们希望胡锦涛主席能在樱花盛开的时候访日,那么届时,中日关系有可能就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注意到,在福田访华期间,中日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胡锦涛主席将在2008年春天访日,福田也重申了日方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地区“加入”联合国,不支持“入联公投”的态度。他表示,希望建立面向未来的日中关系。就像新华社所指出的,双方“不仅在政治和经济合作领域,还将在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为中日两国关系开创新的起点”。 那么,福田选择在这一时机访华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误区和未来呢?近日,本刊记者在北京专访了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卓南生先生,他是新加坡旅日学者,从事日本问题研究长达40余年。他作为“第三方”对中日关系的思考和观察,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 我们的谈话,就从福田访华的话题开始。 记者:此次福田访华,中日双方都很重视,中方甚至大幅提高了接待规格,这意味着什么呢? 卓南生:可以说,中日双方经过小泉时代的冰冻期之后,都很希望一个春天的到来,而且会谈的基调也是积极的。不过,认真分析此次福田访华,首先就像一部分专家所指出的,访问本身的象征意义超过实质性意义。 比如在东海问题上,尽管双方达成了“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等的共识,并提高了“磋商级别”,但实事求是地讲,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尚无实质性进展;不过,好在双方对话的大门并没有关闭。 其次,中国最关心的就是有关台湾“公投”的问题。中国认为日本应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明确表示反对台独。而事实上,日本一些舆论一开始就呼吁福田此行要小心翼翼,不应讲“过头的话”等等。所以这次我们看到,福田有关台“入联公投”的谈话并没有突破,特别是福田在“台独”问题上的“不支持”表态,也只是沿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日方的提法,即日本并未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只是认为“对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看法表示理解与尊重”。 这样看来,中日关系现在仍维持在一种较平稳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比起小泉时代故意挑拨、蓄意挑衅还是好很多。 记者:继2007年4月温总理成功访日之后,中国防长和中国军舰先后访问日本,日本大米进入中国,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也首次举行,这是否意味着之前所谓的中日间“政冷经热”的状态已演变为“政热经热”的局面? 卓南生:我想,所谓“政冷经热”是否已变成了“政热经热”,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为什么呢?我们还要先探究造成所谓“政冷经热”的原因。当然,这无非是因为日方美化侵略历史、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等造成的。日本方面认为,对于历史问题,谁先提出来谁就不对,最好这段历史就不要谈了。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看问题——从战后一直到现在,历史问题从来就不是亚洲其他国家先提出的。我们不是无缘无故地去纠缠历史。所以我一向不赞成一些人提出来的,是否应该“敲打敲打日本”或者“不应再纠缠于历史”。我的看法是,应该不应该敲打,或者应该不应该纠缠于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战后日本如果彻底反省,从一开始就不在历史教科书和靖国神社问题上大做文章的话,我想其他亚洲国家没有必要纠缠历史。 至于小泉下台之后,中日关系是否真的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据我观察,从安倍任职到现在福田上台,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条主线就是:日本的当政者目前比较重视国内问题,情况跟中国一样。从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不想节外生枝,所以中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中日关系有所期待。 那么日本国内也有自己的基调。如果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总保守化的趋势来看,它的基调其实还是循着修宪、(向海外)派兵的路线走,连续几任首相都遵循着这一基调。 这一基调具体表现在前首相中曾根康弘1984年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以及《读卖新闻》的社长兼主笔渡边恒雄在1994年提出的“宪法修正试案”。当然在此期间,为了刺激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有了保守派势力的理论造势,以及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等事情,也在事实上激怒了亚洲各邻国。 另一方面,在日本90年代政治总保守化之后,反对安保、反对修宪派兵的制衡力量基本上已经衰微。日本政坛也由自民党和被称为“第二自民党”的民主党来把持,因此不管哪个政党当政,修宪、派兵的路线不会变。 记者:有人指出,与实现中日“破冰之旅”的前首相安倍相比,福田更为“亲华”,他接替安倍上台,有助于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蜜月期”,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卓南生:尽管日本自民党和民主党在基本政策上没有差别,但他们都要争权,都要拉选票,因此就会各说各的话,那么这就造成了保守阵营内部政权是否稳定的问题。 小泉当政时,他是非常激进的,甚至不惜拿激怒亚洲邻国的代价来争取选票。对他个人来说,是基本成功了。因为他在日本政坛不是一股力量,没有真正的后台老板,是个孤家寡人,但是他还是在保守阵营里享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他毕竟不是保守派大佬们认可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当他做事做过头之后,就被喊下去了。 接下来,充当“真命天子”的安倍上台后,因为他在政治上并不成熟,仅凭着“政治优质基因”上台,再加上他本身能力有限,在自民党错综复杂的环境里,不善于参与权力斗争。再加上他任用了一些既无才学、又贪污腐败的“阿斗”下属,所以就走不下去了。他于是索性耍起少爷脾气,躲进医院不干了,这在日本政坛是最犯忌的事。 至于安倍上台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我的看法是,他其实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对华政策,不过是因为小泉走过头了,他必须要做出一些微调。同时因为他在政治上不成熟,于是就提出一个模糊政策,对靖国神社“不说去也不说不去”。当然,他这种做法在当时政治上处于冰冻期的中日来说,也并非是坏事。从我作为旁观者来看,这种“模糊”态度也符合中方的战略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倍对中日关系的改善也算是有贡献的。 至于“福田亲华”的说法,我的看法是,福田对中国的态度相对温和,但这与“亲华”扯不上任何关系,同时也跟他父亲的对华政策没有因果的必然关系。致力于中日关系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不仅是其现实政治的需要,也是维护亚洲地区稳定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 至于福田的父亲福田赳夫,他的政策也是为了自民党,为了政权的稳定。我们可以认为,他在签订中日友好条约时显示了他的积极和正面作用,但并不能就此理解为他“亲中”或“亲华”。 记者:您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如何判断? 卓南生:胡锦涛主席将在2008年访问日本,两国高层互访将继续升温,这将是标志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未来,双方只要多做一些有利于双方的事,就有一个不错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