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网负责人方舟子说,复旦大学师生被举报的学术不端行为,今年(2007年)不止这三起。而处理结果对学生很严厉,对教师却轻描淡写。
撰稿/贺莉丹(记者)
近日,复旦大学向全校师生通报了复旦三起学术剽窃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其中两起学术剽窃事件最初均由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新语丝网站举报,2007年12月27日,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不够透明和公正记者:你如何评价复旦大学此次公告本校三起学术违规事件的做法?对处理结果,你如何看? 方舟子: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国内高校首次集中公告对学术违规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而且是指名道姓的,不遮遮掩掩,不怕家丑外扬,就此而言,(复旦)是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面,值得肯定。 但是,透明度和公正性都还不够。据我所知,复旦大学师生在今年被网上公开指控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并非只有这三起,以前被发现的就更多了,那么为什么只处理、公布了这三起?其他的事例是因为做了调查后发现指控不实,还是因为其中涉及到“学界大佬”,所以不好去碰呢?另外,处理结果对学生是很严厉的,但是对教师则未免轻描淡写。学生也许是造假的具体从事者,但是学生造假,往往也是由于其导师纵容、怂恿或无能导致的。教师在造假事件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学生还是应该以教育为主。没有被发现造假的时候导师要占有学生的成果,被发现造假了就一推了之,有福同享,有难却不同当,这是很不公平的。 记者:你认为,现在发现学术造假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最后能查下去的造假事件的比例约有多少?为什么没能查下去,阻力在哪里? 方舟子:目前(发现学术造假)主要还是通过网上举报。复旦这次公布的三个事件,有两个一开始都是在新语丝网站上举报的。官方的举报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举报者会担心通过官方渠道举报而受到打击报复,因此宁愿选择在已有信誉的网站上举报。 自2000年以来,新语丝网站每年会公布大约100起造假事件,而被官方处理的每年也就几起。我们只是民间网站,不具有权威性,也没有调查资源和处理的权力,所能做的只是利用言论自由进行举报,如果政府部门、学校、研究所不闻不问,甚至出来包庇造假,其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光靠学校自我查处还不够 记者:目前复旦大学曝光了本校的学术造假事件,但事实上,全国很多高校都处于缄默之中,为何大量的学术规范委员会都处于闲置状态? 方舟子:高校不愿意管,一方面是顾及学校的名声,觉得学术造假很丢人,所以就采取掩耳盗铃的做法,不理不睬。其实学术造假固然丢人,如果能认真处理,就不仅不丢人,反而很光彩。 另一方面是顾及学校的利益和人事关系,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校领导、院士、著名教授的造假,他们能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进行调查、处理,损失太大,牵涉的人太多,宁愿去包庇他们。我就知道有这么个例子:四川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被揭露造假,该校的一位院士领导主张处理,该教授就扬言“如果敢处理我,我就把该院士领导自己如何造假也捅出去”,学校当然就不敢处理了;后来这位院士领导也被人发现造假,学校干脆就把这名院士和那位教授都一起保了下来。 记者:在你看来,除用类似学术规范委员会这样的机构监督外,还应依靠怎样的制度建设,才能有效避免学术造假行为?国外有没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方舟子:光靠学校自己做调查处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全国性的专门机构,来进行独立的调查、处理。例如,美国卫生部就有一个科研诚信办公室,接受举报,进行调查,公布处理结果,每年会公布大约10起。今年年初,中国科技部也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看来是在模仿美国,但是一年过去了,没有见到该办公室有任何的动作。 所以,光成立专门机构、公布有关条例,是无济于事的,关键还在于要能够管事,而且是公开地、公平地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