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研究80后
文/王安 讲几个80后的故事 韩寒是个老故事了。1999年高一时,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7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的激烈争论。他第一部小说是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三重门》。留级后,韩寒再次挂科7门,高二休学。休学后,他陆续发表了散文集《零下一度》、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和《一座城池》等。如今他是一名职业车手。 如果说韩寒成功逃脱体制主要靠个人的天赋和机会,资本在这里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或者说,不需资本亦可成功,另几位可不是这样。 李想1981年生,1999年,18岁时办个人网站,靠送上门来的网络广告就赚了10万。这一年高中毕业,成绩平平,放弃上大学直接创业。2002年李想告别石家庄到北京招兵买马,开始“正式商业运作”PCPOP,任首席执行官。PCPOP是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2005年营收近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取20倍的市盈率,市场价值2亿。李想身价在1亿以上。时年24岁,创业6年。

戴志康也是1981年生,2000年考上哈尔滨某大学,现康盛世纪CEO。戴19岁以前在家中自学,翌年进大学。戴志康在学校里遇到的老师,说话做事总是慢腾腾,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要花两三分钟,字还没写完,下面已经开始说话聊天了。戴志康觉得这样的效率不能使自己获益。2001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学校,在外面找到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开始了每天15小时的工作,倒腾自己的想法。戴设计了一个软件,取名“Discuz!”就挂在网上,此后“Discuz!”平均每个月销售增加30%。2003年收入几万,2004年几十万,2005年几百万。20岁从学校出走,22岁还是穷孩子,23岁成了百万富翁......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脱离原体制,完全不按传统出牌,生发得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想想当今的中国,特别是2007年的中国,有点80后的味道。 中国工业化完成了吗?但却不管不顾地踏入城市化,扑进新经济,就像黄河,前锋已到了出海口,后队还在壶口瀑布;中国的人均经济水平不能算强的,但市值第一的企业却轻而易举地再三冒出来,还说中国股市影响全球,还要中石油们四出寻找能源,还有中国的银行保险们积极外出参股收购;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实用的、稳定的,但污染管不住,矿井爆炸压不住,还敢出奴工...... 5000年的中国,80后的冲动,明天怎样?谁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