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轨迹,更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获得一种国际性的艺术思维和逼人的才气的。
BY洛河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话用来指认周诗元的艺术经历和作品,想必大家一定不会反对。近日在建国中路一号美术馆开幕的《慧缘·意象》周诗元摄影展,再一次让观众在惊叹声中,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 今年二十出头的周诗元,从十六岁那年举办第一个摄影展以来,如今已经在国内外办了五次个展,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轨迹,更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获得一种国际性的艺术思维和逼人才气的。 大部分观众在周诗元的作品前或许会产生一点迷惘和困惑,因为作品的图像与实物的距离实在太远了,超出了一般人的生活经验。但镜头中的物体,可以一语道出,是我们常见的,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寻常物,只是被摄影家用另一种语言解读,有了极大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并且,我们可以在实体上看到被赋予了一种东方哲学的意味。所谓从芥子看须弥,也许就是如此吧。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作品从平常的事物中抽离出来,用影像与线条表达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又是国内摄影界最最缺少的艺术元素,那就是想象力和观察力。 周诗元的作品富有油画的质感、版画的硬朗和中国画的墨晕渲染效果,还有科学界的语言,那是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一叶一草都可以被放大到骇人的地步,从而获得全新的意象。 周诗元的成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他在读小学五年级时,由于厌倦课堂里的生活,同时凭着对摄影的兴趣,参加了学校的兴趣小组,成为学校的“摄影记者”。从此周诗元经常穿梭在学校与社会之间,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具有关键的作用。初中毕业后,周诗元远赴澳大利亚读高中,那里的教育模式是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量,特别是创造精神,更能得到鼓励。周诗元被那里奇特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甩开膀子大拍特拍,将异域的风光收入镜头。半年后,他就在校方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一次个展。这次摄影展,还在当地留学生和华人社团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周诗元不再满足对自然景观的反映,而是进入更加神秘的领域。他将西方美术的元素注入照相机镜头,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特殊的图像。比如他会花很长时间记录月亮的轨迹,也会趴在丛林中,抓拍小动物和一棵草的生长,一朵花的开放过程,甚至一滴水的流动,也会被他细心地记录下来。但他又不是自然主义地记录,而是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所以呈现的画面,就有了绘画的视觉效果,有了盎然的诗意。 但问题也来了,正因为周诗元的图像看上去怪诞不经,常被人怀疑借助了电脑技术,但事实上,周诗元仅仅使用一台很普通的照相机便完成了大量创作。周诗元说,数码相机与人的眼睛之间有一段20至30厘米的距离,在这之间,会产生许多微调即可幻化出来的神奇景象,这个探索,让他的思路大为开拓,创作也获得了灵感和激情。 最具有思考价值的是,周诗元在澳大利亚进行这种创作,总是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决不会因为他的离奇想法而受到训斥,他的个展也得到宽容和一些基金会的支持。据他父亲说,他还参与了北京一个重大建筑工程的设计,他拿出周诗元画的一座高级会所设计稿让我看,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少年的作品。现代,而又与传统接上了气息,更重要的是,与大自然紧紧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