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名义上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目的的节目,是否弄虚作假,借机敛财,从而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这是3·15晚会爆出“8点20分左右发”的疑似请托事件后,留给公众的一大疑问。 不少已经呈现的事实,暗示着事件有着尚不为公众所知或者不为公众所信任的内幕。比如,这次晚会曝光的大众汽车DSG质量缺陷,在去年的3·15前后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业内人士一度推测大众难逃在当年3·15晚会曝光的厄运,而大众也的确在当晚的央视频道现身了。 不过只是出现在节目前10分钟的付费广告之中。这一明显有损消费者权益的质量问题曝光何以拖了一年之久?央视此举客观上是否也加入了造假的阵营、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这是“节目是节目,广告是广告”的正解吗? 另外有必要提示的一点是,节目经得起法律推敲并不等于深藏在节目之下的全过程符合媒体的伦理,经得起公众的检验。 固然不能指望一个时间和容量都有限的时间曝光所有的问题产品,但是,正是这种选择性曝光的不可避免,赋予了媒体寻租的机会和腾挪的空间。质量有问题的企业或者产品,是否参加晚会和以什么方式登台亮相,是进入广告时段还是上曝光台,就涉及到程序是否公正和监督机制的有无和信息透明度等,也是检验媒体权力是否被滥用,晚会公益性是否被利用而沦为一个圈钱游戏的标准。 既然疑点重重,暂时无解,就不妨在真相显露前,姑且存疑,而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事情已经发生的确凿无疑的结果上来。比如,在舆论大哗中,媒体专业操守显然已经受到质疑、遭遇了危机。而在事件中,媒体公信力所付出的高昂代价,绝非晚会所获得广告收入可以弥补。甚至不难断定,这次3·15晚会的社会效益也大打折扣,至少针对晚会是造假作伪和敛财的议论,已经扭曲了这档节目,其中被曝光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诸多事实,已经淹没在媒体公信力下坠而搅起到泡沫之中,被遮蔽而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数学小笑话20字 “8点20分”的笑话](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1458366972.jpeg)
必须注意的是,媒体节操的失守,媒体公信力的亏损,并非一时一家之事,是存在于纸媒、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的常见现象。 多年以来,新闻造假的丑闻时有所见,也不乏新闻敲诈的案例曝光。近年还有管理部门打击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但是,这样打击往往只针对个人和部分媒体,而并不能深入灰色地带,触及一些采取类似手段进行利益交换的强势媒体。这种强势媒体集体实施的新闻敲诈行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媒体操守缺失,公信力折损,是媒体行业的毒瘤,是全社会社会良知底线失守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