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总有一天好习惯会成为孩子的一种无形资本。 那么,“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又当如何讲呢?同样,我们还是用一个教育案例来说明。 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找文具,不到一个小时,竟走出他学习的房间五六次。看到这种情况,这位爸爸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孩子第二天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一个建议:“坐下来写作业之前,确保你文具已经准备齐全,这样你就可以少出来一次了。” 孩子听从了爸爸的建议,果真少出来了一次。 过了几天,爸爸又给孩子提建议:“写作业之前去一次厕所,这样你还可以少出来一次。” 孩子听从了爸爸的建议,果真又少出来了一次。

就这样,爸爸一次次地在建议,孩子的坏习惯也一点点在减少,到最后,孩子已经能够做到集中精力做作业了。 在改正“做作业不能集中精力”这一坏毛病的过程中,孩子是轻松进行的,没有一点被迫的感觉,也没有一点不情愿的感觉。为什么这一过程进行得这样顺利呢?原因就在于这位爸爸不急于求成,能够把孩子的坏习惯分割成很多小块,一点点地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 其实,家长利用这种减法原则,帮助孩子把坏毛病一点点改掉,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让孩子一点点改正坏毛病,孩子的进步是他自己也可以看到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会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由于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固性”,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拿出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一些“纪律”和“规则”。 当然,我并不是说,孩子上了四年级之后,为了改正孩子的坏习惯,父母就得马上变得权威和严厉起来。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孩子往往会接受不了父母教育方式的突然改变,同时,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出现,他们会拒绝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而更不利于坏习惯的改正。 但是,如果父母懂得运用权威的技巧,懂得如何去运用权威,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个树立权威的方法,并把它告诉了很多家长,这些家长们一致反馈,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个方法就是——对男孩,妈妈要树立权威;对女孩,爸爸要树立权威。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不管爸爸是否严厉,由于男性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男孩对爸爸是否是深爱他的并不确定。但有一点,男孩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妈妈是最关心、最爱护他的人,妈妈是最可信任和依赖的人。因此,在男孩进入青春期之前,妈妈适当地树立权威,男孩是很容易就能接受的。 在女孩眼中,爸爸就是她的偶像:爸爸是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者;爸爸是懂得道理和知识最多的人;爸爸是最有能力的人……因此,在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前,爸爸适当地树立权威,女孩也是很轻易就能接受的。 所以,在四年级——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父母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分角色地树立权威,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妈妈的权威一定要避免唠叨;爸爸的权威一定要避免责骂。 另外,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还需要家长有一定的毅力。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不仅如此,家长们还要拿出足够的毅力来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以及威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