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疯狂之后,它们仍然难逃中国制造业的宿命
夏勇峰
深圳华强北路,全世界有名的手机卖场。有人统计说这里每天的人流量高达60万~80万人次,每天的车流量10万~20万人次,这个地区每年的销售额达300多亿元,是名符其实的“中华商业第一街”。 上午的时候,这里的卖场虽然已经开门迎客,但是各个柜台上还没什么人,显得有些冷清。中午时分,酷热的阳光、熙攘的人流还有拥挤的车辆让这里热闹起来,习惯中午上班的卖家们纷纷来到,将手机摆满自己的柜台,一天的生意自此开始。 这里是山寨机的集散地。在这方圆几百米之内,聚集了20多家手机卖场,从键盘、显示屏、耳机等手机零配件到能接受数字电视信号的手机,各种款式和机型应有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云集于此,沉浸在价廉物美的手机海洋中,总能有不错的收获。 迅速拉低的技术门槛,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快速组合的生产制造业资源,不断进入的产业游资,让深圳的山寨机产业有如野草般蓬勃发展。有人说山寨机是“手机产业之癌”,靠着模仿、盗版起家,凭着低廉的价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却让整个行业从此陷入低价混战;但也有人说这里有巨大的创新,它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国家的行业管制和跨国手机企业的市场垄断,给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福利。事实上,作为一个蓬勃生长的草根产业,在深圳的华强北路,我们依稀能看到江浙一带的专业乡镇这种经济形态的影子。这种经济形态的特点就是产业资源共享,合作大于竞争,市场进入资本门槛被降低,众多中小企业可以参与到产业大合唱中来。而我们都知道,江浙一带的专业乡镇恰恰是用这种方式打败了很多跨国企业。 但深圳山寨机的繁荣也只是印证了产业群落的集群效应,无论是在关键技术上,还是强势品牌上,都缺乏实质性突破。这是由山寨机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某种意义上,众多的山寨机企业更像是一群只知道逐利的“蝗虫”,它们不断地蚕食各个行业,却没有扎根打持久战的决心和动力。所以去年的此时,深圳华强北路同样的柜台里码的满满的还是MP3,今年却是一款款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