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鸿沟 中文版 跨越成长的资金鸿沟



 

 

 

 

 

 

 

对于青春期的民营企业来说,如果不能顺利及时地注入金钱燃料,那么这个高速行驶的列车将很快熄火 真正为中小企业跨越成长的资金鸿沟提供便捷之道,才能让更多的今天的成长企业蜕变为明日的巨象企业,屹立世界舞台。

    文/本刊记者 王友海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戴维·伯奇曾首开对新兴成长型公司进行数据分析的先河,他选取美国的新兴成长公司,透过数据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这些曾经不起眼的群体却是经济体中的最具活力的因子,而他们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判断。

  以美国中小企业为例。选取的标准是在四年发展期内,平均利润增长率至少达到20%的公司,依此标准,美国大约有35万家。他们对经济体的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提供就业机会,另一个是它们的创新作用。

  正如伯奇研究所显示的,为美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不是大型公司和个体作坊式公司(也许它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公司),而是新兴成长公司。在1989~1993年的美国经济复苏时期,创造了440万个工作机会;在1994~1998年间,新兴成长公司提供了95%的新增工作机会,在1100万个新增工作机会中,有1070万个是由他们提供的。

  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之外,他们对创新的贡献率达到了2/3。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埃德蒙·s·菲尔普斯曾撰文指出:“虽然很多创新来自于大型公司……但也有很多创新来自于初创公司,尤其是那种最具有创新性的方案更是如此。”《经济学家》杂志也有文章指出,市场的突破性发展往往并不是源于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而是源于“与创新一母同胞的新兴成长公司”。而知名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通过观察发现,事实上,只有那些背离传统发展思路的企业家才会拥有突破性的思想,同时,也只有这些企业家才会冒着极大的经济风险去实践他们的创业理念。

  中国的成长力量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中小型成长企业数量明显要多于美国,虽然实力没有那么强大。原因在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处于多层次不平衡的整体发展态势之中,冲出枷锁、奔向富裕的财富冲动令无数的中国人加入到了创业的行列,他们的称呼经历了小贩、倒爷、暴发户、个体户、实业家、企业家等颇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衍变,也正是激发出的创业梦想,从温州到深圳、从珠三角到江浙的长三角、渤海湾,遍布沿海延至内陆的中小型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而浙江民营企业创造的GDP占据了浙江总量的70%以上。浙江民营企业中,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属于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去年上半年是4.59万家,今年上半年增至5.14万家;500万以下的、属下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全省今年六月底共78.25万家。但是由于中国商业文化积淀的薄弱,所以至今我们依然缺乏巨象级的企业,也恰是因为如此,中国的中小型成长企业已经越来越引人关注。

 跨越鸿沟 中文版 跨越成长的资金鸿沟
  据致力于关注中国成长型企业的中国成长百强(非上市)排名,从2002年至2007年,在上榜的500多家企业中,有58家已经借助资本市场度过了企业的“无人之境”(成长型企业发展到成熟企业过程中最为艰难与危险的时期),逐渐跻身各自行业的第一集团。这些成长企业在解决就业、商业模式创新、地方创税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见表一、表二)。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医疗水平与自我保健能力”还是比较低,平均寿命往往只有6、7年,有些中小型企业的寿命甚至只有3年左右,很多成长型企业都没有度过“无人之境”,有的成为了“先驱”,有的成为了巨象的“饵食”。虽然这些成长型企业发展速度惊人(参见表三),但整个群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也很惊人。在这些成长型企业的“杀手”中,绝大部分企业将资金的匮乏列为了“一号杀手”。

  资金鸿沟

  2008年8月16日,数千人来到浙江兰溪市殡仪馆,送别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亚津。8月13日,郑亚津被公司员工发现在办公室自缢身亡。一个月前,温州泵阀厂老板朱吉光也选择了自杀方法离开。二者自杀的背后推手毫无二致,就是“钱”,所不同的是朱吉光是因不堪承受“非法担保”带来的还款压力自杀,而郑亚津是公司过度扩张,盘子铺得太大,导致企业运作生存困难等,才选择走上这条不归路。

  几乎每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资金不足的窘境,绝大部分死掉的企业,在回过头来解剖自己的时候,都将“资金不足”归结为主要原因。然而,资金不足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一种致命的“症状”。真正的原因是公司无法合理管理资金与无法筹集到资金,对投资者来说这也意味着投资这家公司的风险太大。那么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一、对资金运动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企业各种资金形态具有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相继地通过各自的循环,而每一种形态又都必须依次通过循环的各阶段,资金任何一部分循环的某一个阶段发生停顿,都会使整个资金循环发生障碍。资金短缺,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按此规律把资金合理地配置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要保证资金周转顺利进行,就要求资金收支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协调平衡。资金收支平衡,归根到底取决于购产销活动的平衡。资金支出不与相应的收入匹配,造成资金使用不合理。

  二、缺乏应有的资金管理意识

  主要体观在以下几个方面:无资金时间价值观念,不注重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材料采购多多益善,产品不适销对路,资金周转缓慢;分析投资项目,对不同时间的收支同等看待。

  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中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实际可运作的现金流量,它是企业筹资、用资的关键,但很多成长型企业很少对现金流入、流出进行预测,项目决策缺乏必要的财务分析与科学数据支撑,因而造成大量的胡子工程和投产后因无流动资金而停产的项目,或流动资金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陷入困境。

  缺乏资金控制制度,不能及时传递资金控制过程中反馈的信息,造成生产和流通脱节,措施滞后。

  三、资金筹集不力影响资金短缺

  没有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及资金的投放时间。资金需要量预测不准,又不能及时筹集,导致资金紧张。其主因是在预测时,方法不科学,没有把全年资金需量纳入预测范围;不注意预测产品生产规模和销售趋势;不注意预测不同时点的资金需要量;投资活动中,项目论证不充分,扩大投资规模,增大了资金需要量;不注意债务偿还期限,到偿还期时才发现没此预算支出;资金投放时间预测不准,易造成资金短缺。

  另外,企业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方式不灵活。企业在筹资渠道上仍以银行信贷为主,筹资方式普遍采用银行借款或商业信用,不能满足企业筹集到足额资金之需。筹集资金中缺乏对资金成本及筹资风险的认识,没能正确负债经营。企业对各种筹资方式对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影响考虑不充分,没有选择最佳筹资方式、组合。负债经营,面临筹资风险。若税息前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这时还需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支付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降低,此时若亏损严重,就会出现无法还本付息,企业信誉降低,再度筹集资金难度加大。同时没有做到一个合理的长、短期债务结构,分散偿还时间,缓解资金短缺压力。

  四、资金投放不当影响资金短缺

  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盲目投资,盲目扩张。大部分企业资金分配比例失衡,把过多的资金用于长期项目,致使流动资金补偿不足。另外,流动资金内部各项目之间的分配也不合理,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使资金积压与资金短缺并存,再加之盲目投资、扩张,增加了经营风险。资金投放过程中,没有建立为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资金分散浪费,资金收支高度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制度。

  五、资金耗费管理失当影响资金短缺

  首先是缺乏科学的成本费用定额,使企业编制的资金支出预算对成本费用的考核和生产经营中的一切重大决策没有依据,导致资金预算支出高估冒算,资金占用过多。加之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中存在重大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浪费。

  其次是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费用指标在降低资金消耗方面的作用,不注意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最后是企业不采用新技术,不改进工艺流程,不搞好劳动组织,材料浪费,能耗高。

  六、资金收入环节影响资金短缺

  没有根据市场动态制订并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去占领市场,没有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制定合适的销售政策和收回货款的信用政策。在收销售货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没有注意调查客户信用状况,建立客户信用台帐,没有对客户及时进行帐龄分析。在资金收入环节,没有确保商品既要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又要及时收回货款。处理积压商品不及时,增加了资金占用。

  七、资金分配环节影响资金短缺

  没有合理确定分配规模和分配方式,以使企业利益最大。企业积累资金少,影响企业发展。分配现金股利过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投资者预期报酬没有实现,企业声誉下降,进一步影响企业以后资金的筹集。

  误读现金流

  为什么快速成长的公司会出现资金短缺?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家混淆了公司的财务问题,成长公司的领导者通常会低估了处于高速成长轨道上的企业资金需要量。企业家无法确保公司获得所需要的资金,结果,正当他们满怀激情地要解决“成长的烦恼”时,却发现“燃料”已经用尽。

  大多数企业家没有意识到,公司成长本身就会刺激对资金的需求。“阶段性固定成本”意味着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盈利之前,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也就是说,一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并非全部与公司收入流相对应,有些成本是在公司发展的“阶段性”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比如店铺从10家扩张到了100家)。一家公司在获得收入以前,必须先投资建设公司的基本架构,还要建设足够的渠道以应对未来的需求。企业家必须要知道公司发展到多大的规模才能收回投资,否则,他们承担了投资风险却无法获取预期的利润,公司就会在规模扩大的表象中,日渐衰退。

  然而,公司成长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要远比这复杂得多。即使一家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它的成长也需要资金的不断注入,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的成长“吃掉了现金流”。

  其实不难发现,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可是它们“手边”却没有多少现金(这倒不是他们将剩余资金进行了充分利用,显然他们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现金流出要远远超过现金流入。正如一位研究新兴成长公司的专家所评论的:“这好像是一种违反直觉的现象,成功——这个我们用于所有初创公司的赞美词,往往会导致公司在早期阶段对现金的迫切需求——但很多公司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

  比如说,一家葡萄酒进口公司,它每年要从法国的葡萄园进口100万元葡萄酒。公司要预付现金,然后进行产品分类、存货,再把这些产品运输给位于中国的一家零售商。客户一般会在60天内付款,在这期间,葡萄酒进口商的总收益反映在财务上是“在途货物”,账面体现为100万元的负现金流。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公司订购产品的速度越快,利润就会越高,现金流量却会越少。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资金流动率越高,周转速度越快,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就会越少。而这对处于“困窘状态”的成长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企业家往往都极为重视现金流问题,甚至将其称之为企业运转的“血液”,然而,不少人却误读了现金流,把很多以存货、应收账款,或者基础设施等非现金形式体现出来的资产也归于现金流,并以此作为资金支出计划的依据,导致很多时候做出了糟糕的判断。

  作为成长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很多企业领导层经常无法正确预计公司的现金需求。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辆车的话,作为驾驶员的企业家不会读车上的燃油量表,结果经常会把油箱里的油用的“精光”,试想这种情况是不是令人感到绝望呢?

  跨越鸿沟

  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正面临融资困境。不仅是在中国,即便是美国亦是如此。但是,对于青春期的民营企业来说,如果不能顺利及时地注入燃料,那么这个高速行驶的列车将很快就会熄火。(见表四)

  成长企业究竟该如何跨越资金的鸿沟,完成企业的成人礼呢?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的挖潜革新,科学调配管理有限的资金。企业家在经营公司过程中,面对资金短缺的情况,他们必须拿出野外生存的技巧与智慧,学会用少量的资金做“大事”,让少量的资金获得丰厚的“回报”。短期内减少资金需求会增加公司成功的概率,而对资金的高效利用能够使公司在经济上持续受益——即使在资本市场或者投资商向他们敞开“大门”以后。

  同时,企业应增强对资金运动规律的认识,并运用规律,合理配置资金,保证资金周转畅通无阻。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增强现金流量意识。进行项目投资时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尽快投产,收回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促进资金节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周密研究资金投资方向,降低资金消耗。

  二是信贷。提起信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银行贷款,这是信贷的主要来源。但是,中国目前的金融管理制度以及对民营企业资质的高门槛等限制,导致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贷款极为困难,而对于中小型成长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统计数据显示,占中国注册企业99%的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不到1/4。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金融机构天然丧失了对成长型企业的融资功能。

  也正是这种先天的缺陷,催动了中国民间信贷的活跃,特别是在民营资本发达的浙、闽一带,中小企业依靠典当行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途径解决资金困境的情况很常见。虽然法律上看,是肯定非法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民间借贷的存在,才助力大批处于“资金荒”的成长企业跨越鸿沟,度过了困境。据国内惟一的民间借贷监测点——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统计,仅2008年1月份,温州发生可监测的民间借贷额就达到10273万元,月利率高达到11.7%。当然了,既然是“地下钱庄”就意味着存在高风险,既是对放贷者的风险也是对贷款者的风险,资金成本高,不少企业家倒在了鸿沟里。

  不过,最近中央会议释放出的信息显示,决策层正在认真研究民间资本的问题,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将以某种形式使其合法化,如果能够成形的话,无疑是民营企业的福音。而2007年温州出现的中国民间PE第一人,也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资本正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

  三是借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曾经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企业长大的梦想,即便是现在的股市让不少人伤透了心,但对于企业来说,依然是香饽饽。不过,很多企业都将上市当成了企业发展成功的标志,成为了圈钱的工具,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企业在上市前很优秀,但是上市后反而开始衰退,因为它突然间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其实,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上市,只是公司成长壮大的一个途径,它所给予的除了募集到的大量资金,就是公众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任投票。因此,当企业拿到了跨越鸿沟的资金后,更要如履薄冰,从内部规范提升,到资金的专注使用,来不得马虎,否则将会被公众用脚投票出局。

  企业家必须弥补公司的资金缺口,积极主动地向资本市场融资。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家都认为,投资人和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公司最感兴趣的是他们公司未来的盈利前景。事实上,一些层次较高的风投和私募基金投资者往往是从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做投资决定的。他们当然也在乎投资公司的利润增长,但更感兴趣的是,一家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因为大多数传统的投资者并不分享公司的利润,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他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钱“拿回来”,为此他们甚至都要通过协议保护自己在购买的公司股权中享有在公司破产时的清算优先权。

  一家公司可能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那么,公司就需要最大化他的资金筹集机会,这需要降低公司真正的、可察觉的风险。它一旦与市场契合,管理问题迎刃而解,并且采用了一种升级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它的真正的、可察觉的风险就会降低,获取发展资金的机会也会大增。

  难道除了这三种方式,就没有其他的筹资方式让企业跨越鸿沟吗?有一种最具创造潜能的方式,不过,它可能不会给企业提供所需的大笔资金,但是一定会在企业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刻,给予雪中送炭。这就是关键性的客户和卖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买与卖产品。许多企业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在客户和卖主的帮助下提出的。不少中间企业都努力建立稳定而密切的上下游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可以从上游原料伙伴那里先期欠款用货,在下游经销商中实行预付金制度,巧妙地运用了两头的资金,帮助弥补公司资金缺口。但有一点至关重要,不要把与客户和卖主的关系建立在一种临时、紧急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把他们看做长久的“资金提供方”。要确保他们参与其中,并且让他们知道交易的风险,使彼此成为一个信任感强且粘性十足的利益共同体。

  超越资金

  在公司高速成长的轨道上,除非你非常有把握能吸引到风险投资,否则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公司收入上,而非押宝风投。尽可能地把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债务栏里的数字“抹去”。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股权投资者上。最重要的是,必须在需要资金之前搞清楚公司的资金需求状况。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必须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并处理好沟通问题以保证公司资金的运转有条不紊,控制好公司的“油门”和“燃料表”之间的关系,一言以蔽之,要清楚公司的“最高限速”。

  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如果自己解决不好资金短缺问题,那么留给他的选择项恐怕并不多,要么破产,要么被大公司收购(当然这还是属于比较好的归宿,不过对于创业家来说不一定是好消息)。但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而言,成长型企业是它活力的源泉,因此,跨越资金缺乏的鸿沟,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就必须做出超越资金的努力。

  现实的状况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担忧,成长公司没有一个平等的竞争舞台。因为政策制定者至今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成长公司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我们的经济学课程不仅完全没有提到成长公司,还忽略了成长公司与小公司的区别,而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政策制定过程。没有对创业精神的理解,我们的经济政策就不可能向成长公司倾斜。结果,我们的误导性政策不仅损害了成长公司,也阻碍了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

  然而,企业家并不需要政府的“施舍”,政府不要妨碍他们的发展,让市场去选择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创新,因为“在挑选创业优胜者”的过程中,政府官员总是比市场做得更糟糕。企业需要的是公平的政策平台,政府撤销对大型公司的激励政策,修订威胁成长公司发展的会计和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减少创新的政策障碍。

  如此种种,政府决策机构方能真正为中小企业跨越成长的资金鸿沟提供便捷之道,才能让更多的今天的成长企业蜕变为明日的巨象企业,屹立世界舞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9395.html

更多阅读

跨越青春的门槛 青春的门槛800字作文

跨越青春的门槛——读韩寒小说《三重门》有感有多少青春被挥霍,有多少时光被静默,在那些无法替代的岁月里,我们迈着各自的步伐,踏过青春的门槛。与韩寒小说《三重门》中那个带着倔强气质的主人公林雨翔一样,每个

跨越时空的思念 跨越时空的思念纯音乐

你留下死亡和我作伴,我将以我的生命为你加冕!跨越时空的思念——写给爷爷冬天飘完雪便抽身告辞了,只留下了苍凉。2010年3月4日上午十一点多,天气阴冷,远天飘着几朵沮丧的乌云,像妈妈哭泣的脸。“叮铃铃……”电话突然急促的响起来,是

声明:《跨越鸿沟 中文版 跨越成长的资金鸿沟》为网友秋海棠的思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