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 从中信银行近期业绩看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本刊记者 韩松

  《较小规模银行崛起,“四大”霸业缩水》

  2008年8月,在推出第三次年度中国银行业百强排行榜(China’sTop100Banks)之际,英国《银行家》(TheBanker)杂志主编StephenTimewell在该杂志8月号上发表署名文章,标题——如上文所示——在我们中国读者看来有点“耸人听闻”。

  “‘四大’,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总体看来业绩不俗,2007年税前利润比上年增长55.9%,但其他96家银行表现更佳,税前利润为前一年的三倍有余;上一年度,‘四大’税前利润占百强银行总利润的74.7%,但本年则降到59.5%。在资本方面,上一年度‘四大’一级资本(Tier1capital)占百强银行一级资本总值的77.7%,而在今年的排名中,则降至68.8%……”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StephenTimewell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唠叨”着一大堆数据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当被问及同上一年度排名哪些全国性银行变化最为显著时,在他看来是中信银行。

  “同上年度相比,中信银行一级资本增长163.3%,至819.36亿人民币,约合112亿美元,在百强银行中增幅排名第一,亦使其一级资本排名由上年度的第7位提升至第6位,超越招商银行,仅次于‘四大’和交通银行。”StephenTimewell对记者说。

  实际上,StephenTimewell的文章最后一节的小标题即为《中信银行上位》(CITIContheUp),文中写道“:(中信银行的成就)足堪昭示中等规模银行在激进扩张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银行有望显著拓展其品牌。”

  姑且不论“四大”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是否在发生实质性变化,抑或此类变化是否如StephenTimewell所暗示得如此显而易见,但即便只是出于直觉的观察,我们也不难看到中国银行业竞争态势的若干微妙变化,特别是我们过去一般称之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日益壮大,以及这些银行力争上游、各擅胜场的良好竞争态势。

  以中信银行为例,如果留意一下外部观察家——证券分析师、评级机构及国内外主流财经媒体近期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这家银行的进步:

  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全球市值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信银行以336亿美元的市值首次入榜,排名第260位(2008年6月);

  英国《银行家》杂志2008年全球100强银行排名中,中信银行以一级资本排名进入全球银行100强,位列77位,并成为中国第六大银行(2008年7月);

  中国《银行家》杂志《2007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信银行在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及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排名中均获得第五名(2008年7月);

  惠誉评级公司上调中信银行的评级,调升后,中信银行个体评级为C/D,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支持评级为2,为国内股份制银行中支持评级最高的两家银行之一(2008年7月)。

  当然,如果仅从上述评价得出关于一家银行长期的发展走势,或同业间比较的长期确定性结论,可能未免失之武断,但从近期业绩、财务实力及综合竞争力几个角度考量中信银行自2007年上市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在当前市场形势下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SWOT),对我们理解当前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着的变化或有所启示。

  打造核心竞争力

  “中信银行这几年的显著进步,主要应归功于陈小宪行长大力推进战略转型。回顾2004年陈小宪出任行长至今,中信银行的若干重大战略举措,包括将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为中信银行,由中信集团注资80亿,到2007年引进战略投资者、选择大好时机上市,所有这些均是按照陈小宪最初设想的路径前进。”《银行家》杂志副主编欧明刚评论道。在2008年7月公布的《银行家》杂志《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信银行在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和财务评价排名中均位列第五。陈小宪的著作《风险﹒资本﹒市值》(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在业内颇有影响,据说有些大银行要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必备此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找到线索,去理解陈小宪的战略思路,比如基于对风险的判断,他提出一家银行业务不应存在短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他的领导下,中信银行必然重视零售业务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周期可能给银行盈利能力带来的冲击,使银行的长期发展更为平稳。”欧明刚评论道。

  除了凭借其出众的战略思考能力为中信银行发展塑造愿景、指明方向,陈小宪的个人风格亦为人称道:“高度敬业”、“快节奏”是中信银行内外对他的共同评价。据说他会随身带着几个本子,有的用来记录行业动向,有的记录自己学到的东西。对员工和团队而言,领导者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带动整个团队的节奏跟着快起来”。

  在欧明刚看来,出色的银行家不仅对塑造银行的个性、实现差异化竞争有着重大作用,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或者说是一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一家银行所独有、竞争对手不易模仿的竞争能力”,在评价一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时,欧明刚和他的同事主要从战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IT技术、组织流程、产品与服务、人力资源质量等几个方面加以考量。具体说来,这几项指标分别为:

  战略:一家银行对自身情况是否了解,是否有清晰的战略,战略能否得到执行,执行结果是否能够检验;

  公司治理:一家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具备应有的形式要件,如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是否遵循国际最佳实践,董事的参与程度,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全面,是否关注保护利益相关人的权益,以及是否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

  风险管理:一家银行是否具备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否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以及风险管理效果如何;

  IT技术:考量其便利性、安全性、稳定性、管理应用能力,及支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能力;

  组织流程:涉及流程设计、建设“流程银行”、网点改造、渠道建设,以及事业部制建设等;

  产品与服务:衡量一家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衡量银行人力资源素质及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投入;其中,人力资源素质涵盖高学历员工的数量与比例,研究能力,团队中是否有业内公认的出色人物,团队是否稳定,激励机制——包括员工费用增长、股权激励或其他奖励计划等——是否到位,以及对员工培训的投入等。

  基于对上述指标的考量,欧明刚认为,当前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已超越同质化竞争阶段,差异化日益显著:“同以前相比,中国银行业已有很大变化,变化在于很多银行依据自身情况及客观环境,制定出各自的发展战略,如工商银行的定位是‘成为国内领先的银行’,交通银行的‘打造中国最佳财富管理银行’等。”在执行层面上,主要的几家全国性银行各有千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瑕瑜互见——毕竟,“完美”与其说是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毋宁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

  “中信银行的战略定位非常清晰:公司业务方面,要成为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的主流银行;零售业务方面,中信银行有自己的‘三步走’及‘三维四动’战略,重点放在消费信贷和财富管理等方面。”欧明刚评论道。

  研究中,欧明刚发现,在全国性银行中,中信银行进步较为明显:上市,特别是A股和H股同时上市,使得中信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显著改善;业务方面,中信银行一方面继续保持其公司业务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零售业务发展,2007年又成立私人银行部;此外,中信银行亦致力于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同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的合作,也有可能带来更多业务、产品和技术进步。

  另据中信银行提供的资料,上市以来,中信银行的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整体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对公业务方面,“中信财富阶梯”品牌于2007年下半年成功推出后,该行又陆续推出了“中信现金管理”、“中信银财通”、“中信同业金融”、“中信投资银行”等子品牌,以上这些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与认知度。2008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又推出了托管业务“信福年金”品牌,也是业内首个推出托管业务专属品牌的银行。

  基于中信银行近年来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该行先后荣获“2007年度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最具有影响力品牌”、“2007年度最佳公司理财品牌”等奖项。在私人银行方面,获得《欧洲货币》(EUROMONEY)颁发的“中国股票组合管理最佳私人银行奖”;在信用卡方面,在香港举行的“亚太地区杰出顾客关系(CRE)与优质顾客服务质量标准(CSQS)峰会”中,中信银行喜获“最佳客户联络中心”和“最佳顾客体验”两项杰出顾客关系服务大奖。此外,在今年《亚洲银行家》“亚太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评选中,中信银行又获得“最佳财富管理奖”,连续三年在这项亚太地区最高级别零售银行评选活动中荣获大奖,零售银行品牌影响力得到市场和客户的高度认可。

  总体说来,欧明刚认为,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中信银行公司业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零售业务发展迅速,总体增长势头与增长动力强劲;人均利润由2006年的54万元增长至2007年的87万元,增幅可观。在公司治理、IT、风险管理等方面,在同业中处于中上地位。

  而相比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于,作为中信集团的一员,在综合经营方面,其压力要小得多。要推进综合经营,其他银行多少总需要做些额外投入,而中信银行则可借助集团的业务组合、实力与品牌,在集团平台上开发交叉销售机遇,实现协力效应,其中大有潜力可挖。

  “2007年底,中信银行银证转账个人新户头达34.8万,比上年增长87%。新增账户中93%来自中信系统的证券公司。中信集团各金融子公司的网点和营销队伍正开始合并,中信银行和中信证券人员全面进驻各自网点开展业务。中信银行还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基金等开展交叉设计和交叉销售。如果做得好,这将是中信银行的一大卖点。”欧明刚评论道。

  从中报业绩看发展前景

 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 从中信银行近期业绩看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中信银行实现超预期增长,业绩增幅居各银行之首》,中信银行新闻发布(2008年8月21日):

  2008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增长163%,为该行历史最好水平,也是国内上市银行中增速最高的。年化总资产收益率达1.58%,同比提高0.77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9%,比上年提高7.74个百分点;在实现全年均衡列支的前提下,成本收入比仍然实现同比下降4.2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控制良好。

  规模方面,中信银行6月末总资产为11172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10.48%,资本充足率为14.28%。各项存款规模8495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7.91%,贷款规模达到6338亿元,增长10.19%。

  “从已发布半年报的银行的业绩看,2008年上半年,各银行经营状况颇为乐观,这也同我们的预期相符。”招商证券分析师李珊珊评论道“,其中,同同业相比,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增速最高——招商银行同比增长16%,而中信银行增长更高达162%。”

  在李珊珊看来,中信银行2008年上半年业绩之所以傲视同侪,主要应归功于自2007年成功上市以来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上市时机把握得非常好”是评论人士的共识。

  尽管受汶川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中信银行全行不良贷款余额略有上升,仅地震直接影响就有4.12个亿,但资产质量在过去半年中继续向好,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升。6月末不良率降低到1.45%,比年初减少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上升到115.41%,增加5.4个百分点,处于股份制银行先进水平。

  在对公业务方面,中信银行继续保持领跑地位。本币对公存款余额73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4%。

  在零售业务方面,中信银行零售客户管理资产余额达到2220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信用卡业务上半年发卡144万张,同比增长86%以上。

  国际业务贸易结算量保持了61%的增速,在外贸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超过全国外贸同期增速近10个百分点。

  在新兴业务中,投资银行业务在债券承销方面保持领先优势。汽车金融继续领跑同业,托管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稳居中小股份制银行前列,托管业务高速增长,已成为中信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来源。

  李珊珊表示,当然,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中信银行的高速增长与优异的资产质量在多大程度上可持续,确有值得关注之处,因为从当前收入构成看,中信银行利差收入占比依然较大。而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分析师廖强则以为,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压力是否会传导到中信银行,给其资产质量带来一定压力值得关注。

  但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均面临资产质量可能出现下滑、盈利增长可能承受一定压力的风险。考虑到中信银行的管理质量、战略发展方向、资本充足率、抗风险能力,以及在中信集团框架下大力发展综合经营、实现协力效应的潜力,我们有理由对中信银行未来业绩保持乐观。

  评级机构看中信银行

  将中信银行个体评级由D调升至C/D,反映其资本金实力显著改善,资产质量得到提升,风险管理得到强化。

  ——惠誉评级,2008年7月24日

  在其2008年7月24日发布的新闻稿中,惠誉宣布调升对中信银行的评级,并确认对其两位竞争对手招商银行及民生银行的评级:招商银行个体评级亦为C/D,同中信银行,但支持评级为3,低于中信银行,而民生银行个体评级为D,支持评级为4。

  惠誉这样描述其评级依据(ratingrationale):

  “2007年,中信银行贷款及资产分别增长25%及43%,为被评级中国银行中最高。贷款仍大幅集中于公司贷款,截至2007年底,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3%,仍相对较小。2007年,该行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提升,这主要应归功于贷款高速增长带来的分母效应及上市前大量注销。截至2007年底,该行公布5级贷款分类下不良贷款率为1.5%,特别关注贷款与贷款总额比为2.1%,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为110%。

  “中信银行致力于跻身率先实施新巴塞尔协议(BaselII)的全国性银行之列,并正处于全面改造其信用风险管理框架过程中。中信银行利用一种新的15级客户评级体系收集企业客户的违约概率(PD)指标,此项工作业已完成,当前正致力于建立违约损失率(LGD)及违约时的敞口(EAD)模型。鉴于对中国违约数据质量所存在的普遍担忧,中信银行投入额外精力,收集比对手更长时间段的数据,尽管此类数据的稳健性尚有待考验。

  “中信银行2007年平均资产回报率(ROAA)为0.97%,仅略低于其他海外上市的中国银行,这主要归因于该行较大的员工费用及较高的税负。惠誉注意到,中信银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的证券占比较高,达全部证券投资的25%,在利率或汇率发生重大变化时,可能会给盈利带来压力。

  “自2007年上市以来,中信银行资本金实力显著改善。截至2007年底,中信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Tier1CAR)及总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和15.3%。中信银行有意部署这些资本以拓展其国内分行网络,计划在2008年内新设

  5家分行及近50家支行,并可能从事国内或跨境并购。中信银行的长期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体资本充足率目标分别为9%和10%。”

  另一主要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并无专门针对中信银行的评级,只有对中信集团评级,但该机构分析师廖强表示,标准普尔对中信银行亦有长期专门跟踪。

  “中信银行上市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其募股价格非常有利于中信银行乃至整个中信集团大幅改善其资本实力”,廖强指出。“当前,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即便在国际同业中比较,亦处于较高一端。中信银行已连续几年高速增长,而且,有报道称,该行似乎有意通过并购进一步加速增长,这也反映出银行管理层正致力于更有效率地利用其充足的资本。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中信银行未来仍会保持较快增长,而其资本充足率水平亦将逐步回归同其主要竞争对手持平的水准。”

  关于资产质量,廖强表示,当前中信银行的各项资产质量指标相当优异,反映出上市前大量剥离坏账的努力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但廖强亦表示对中信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关注——当然,这绝非中信银行独有的问题,而是中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对于国内银行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模型。银行需要计算自己的违约概率,但国内银行业发展时间依然太短,即便有长期数据,如20年或接近20年的数据,但这些数据背后的市场与经营情况与当前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银行需要将这些数据作些清洗、梳理。但这一过程是否有效,最终结果会怎样,尚需时间检验。”

  显然,中信银行对此有充分认识,投入相当大精力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模型,并取得初步成效。

  至于惠誉评级中提到的中信银行持有外币计价的证券问题,廖强表示,从上年年报看,至少目前尚无迹象值得格外关注:包括中信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不太可能过多持有美国房贷相关证券,特别是评级较低的证券。即便所持有外币计价证券需要重新估值,亦不大可能对银行盈利造成实质性冲击。

  在廖强看来,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当前的贷款组合中,公司贷款依然占比较大,中信银行传统上公司业务较强,大约两年前开始转型战略,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这个战略无疑是正确的,有助于银行实现业务多元化,提升抗经济周期能力。但这一战略转型要充分发挥作用,仍需假以时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9409.html

更多阅读

中信银行信用卡办理 办信用卡需要什么条件

中信银行信用卡办理是中信银行总行在深圳设立的对信用卡业务进行集中操作、独立核算、公司化和专业化管理的业务部门。。1作为国内信用卡行业的先行者之一,中信信用卡在2006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发卡量、交易量、业务收入等业务指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手机银行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中信银行中信银行原称中信实业银行,创立于1987年,2005年底改为现名。中信银行是中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总部位于北京,主要股东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西班牙对外银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S.A BBVA)斥资5.01

声明:《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 从中信银行近期业绩看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变化》为网友申请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