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国内流量半年包 国内基金业半年缩水万亿



 

 

 

 

 

 

 

从0元到1万亿元,中国基金业花了整整9年的时间;但从1万亿到3万亿元,却仅仅用了6个月。如此快速的扩张埋下了基金规模大幅波动的祸根。果然,在市场极度低迷的2008年上半年,国内基金规模一下子缩减1万亿。在一片萧条之际,几乎在不经意间,国内基金开始步入“三毛时代”。 然而,全球范围来看,在市场规模年增8%,储蓄资产年增5%的情况下,全球基金收费的增速还能达到15%,依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不过,千万不要迷信这些大牌基金经理的理财水平,除却市场本身的涨跌波动,真正能反映其投资技巧的部分并不值得你去为它支付高额的手续费。不过,这些大牌国际基金公司依然可以享受一段好时光,因为他们仍然可以从发达国家养老金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新贵身上捞到油水。

    作者:郭小梅 张波

  一年恍如隔世

  08年上半年刚过,国内二季度所有类型基金损失总额已经统计出来,达到4138.84亿元,加上一季度损失的6688.30亿元,2008年上半年基金共计净值损失达1.08万亿元。这个亏损数额已接近2007年年底全部基金管理资产的1/3。

  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对402只基金(不含QDII以及个别尚未公布数据的基金)的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基金行业资产规模为1.99万亿元,其中封闭式基金资产规模为850亿元,而开放式基金资产规模为1.91万亿元。在基金份额方面,封闭式基金份额为769亿份,开放式基金份额为2.079万亿,也就意味着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净值为0.9187元,低于面值。国内基金业正经历着一场盛夏里的严冬。

  然而如果翻开去年9、10月份的证券类报纸,不难发现有不少报道中国基金业跳跃式发展的文章。07年10月8日,某权威证券类大报披露,截至2007年9月21日,我国基金业资产总规模为18962亿份,基金资产总值达到30228亿元,并以激昂的笔调写道:

  从0元到1万亿元,中国基金业花了整整9年的时间;但从1万亿到3万亿元,却仅仅用了6个月。面对这样一组数据,我们很难不为之感到惊叹:中国基金业何以在一夜之间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爆发力?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中国基金业如此快速的增长?未来,它到底还有多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然而,仅隔了不到一年时间,媒体又不禁惊呼——进入2008年,过去两年动辄翻番的业绩今年已经遥不可及,基金之间比拼的不再是谁的净值涨得快,而是谁的亏损更少!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无一实现正收益,152只新老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38.41%,跌幅最大的基金跌幅高达66%左右;58只混合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38.69%。股票基金今年可谓损失惨重,“满盘皆输”。

  此外,08年上半年份额净值涨幅排名第一的是东吴价值成长双动力基金,其夺冠的原因是净值仅仅亏损22.9%。明星基金华夏大盘基金在股票型基金中位居第六,净值亏损为26.97%。所有股票型基金平均的亏损为35.69%。

 联通国内流量半年包 国内基金业半年缩水万亿
  在基金业一片萧条之际,几乎在不经意间,一项新的基金净值纪录诞生,国内基金由此或步入“三毛时代”。8月中旬,瑞福进取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参考净值为0.394元,而这也是国内基金业首只“三毛”基金。

  与此同时,新基金发售难的问题开始困扰整个基金业。据天相最新数据,6月份新成立的三只基金仅仅募集了近16亿元,首发规模平均仅为5.4亿元。伴随着新基金首发规模逐渐下降,基金动员各机构、员工开始自购,基金户均认购额不断上升。近期成立的一只规模近20亿的股票型基金,其户均认购金额高达13万。而在2007年,基金市场逾九成的投资人为散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6年大牛市促使国内基金业空前繁荣,截止2006年年底,这一年有37只基金收益翻番,更多的基金净值增长在80%、90%以上。与业绩的飙升相随的自然是基金规模的井喷,2006年5月份,广发策略优选基金横空出世,8天发了184亿份,创下基金发行周期最短纪录。6月份,易方达价值精选基金再次刷新这一纪录,4天发了118亿份。12月份,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再度打造了一个基金神话,单日发行400亿元。

  进入2007年,A股市场再续2006年辉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实现的平均净值回报率高达128.15%,123只可比基金实现翻倍涨幅,华夏大盘精选以超过200%的涨幅创造了基金年度净值回报率的神话。

  与此相联,2007年基金发行异常火爆,发行规模动辄过百亿元,“限额发行”、“末日申购”、“比例配售”都是这一时期的营销创新,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干脆停止申购,至今没有打开。2007年10月15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更是首日销售超过千亿,不得不提前结束发售,创下中国基金业狂飘突进的新神话。由于认购过于疯狂,管理层不得不停止了新基金的发行审批。

  令人遗憾的是,好日子似乎过得太快。2008年伊始,随着A股市场的深度调整,基金的火爆一下嘎然而止,在盛夏提前进入了寒冬。

  超常规发展的恶果

  仔细想一想,在6月内,国内基金规模就从1万亿元膨胀到3万亿元,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股票供给不变,那么股票价格注定被炒翻天;既便股票供给增加,新增资金仍然也可以吹起巨大的资产泡沫。

  基金资产快速膨胀的直接结果是蓝筹股的股价飙升。按照我国股票型基金的约定俗成,其持有股票的市值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60%。仔细推敲一下这个约定,不难发现,这一条款带有浓厚的托市意味,希望基金在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买股票,这是熊市背景下的潜规则。说得更具体一些,当初管理层当初提出超常规发展证券基金业,其中一个不可言说的意图,就是要希望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扭转熊市。

  在此规则之下,当基金份额急剧增加时,基金经理必须将新增的资金购买大盘蓝筹股,因为这些大盘股的流动性较好。因此,在2007年第二、三季度,当基金份额迅速增加时,蓝筹股价格也迅速飙升,形成了蓝筹股泡沫。于是我国股市诞生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万科)、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和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可以客观地指出,是基金制造了中国的股价泡沫。

  然而超常规发展证券类基金蕴藏着巨大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指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者的无风险意识。他们可以因为预期高收益而疯狂购买基金,也可能因为害怕投资损失而疯狂赎回基金,如果出现大规模赎回现象,投资基金将面临极大的流动性风险的考验,股价泡沫将破裂,这将给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如果说上一轮熊市导致了很多证券公司出现经营危机的话,那么这轮股市下跌可能会导致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出现经营危机。作为政府可能将面临一系列金融风险和政治风险。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资产管理公司通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投资业绩、做好客户服务上,共同基金的发行通常不需要“兴师动众”,不会那么看重首发规模,只需达到成立条件即可。

  但在国内,这两年基金的首发,却进入了比拼规模的怪圈,大家热衷于创造一个个规模奇迹。截至2005年底,中国市场上有52家基金公司,基金总规模仅为4797亿元。但是,从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国内基金业总规模却从8000亿达到3.3万亿,一年之内增长3倍多。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营销总监解释基金公司“拼首发”现象时说,国内基金发行仍采取审批制度,新基金批文是稀缺资源,一旦拥有必然充分利用。比规模更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道理很简单,公募基金是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的,规模跟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基金规模的超常规增长,原本是基金公司引以为傲的资本,现在却正成为他们发展中的桎梏。我们看到,基金公司的人才储备开始“捉襟见肘”,发行费用成倍增加,基金公司之间恶性竞争频频出现。更重要的是,在发行高峰期蜂拥进入的基金持有人,随着市场的调整,开始咀嚼亏损的苦涩,开始走向对基金公司的极端不信任。正是这批人的信任危机以及他们的情绪传染,成为今天横亘在基金公司面前的鸿沟,也许要多年才能熨平。一位业内人士更是直言指出,今天基金面临的困境,正是这两年盲目扩张的恶果,“如果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甚至就此断送中国公募基金业也并非危言耸听。”

  基金规模、持有人结构的变化仅仅是表象,背后凸显的是深刻的信任危机。随着业绩的下滑,“基金黑幕”式的种种问题,可能会渐次爆发。老鼠仓问题,利益输送问题,公平交易问题,基金契约问题,投资风格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基金业这头大象的稻草。

  也许基金公司已经意识到,管理几十亿的基金和管理上百亿的基金并不是简单的累加,基金也并非越大越好。一位接受采访的某大基金公司营销总监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基金公司、投资者的不断成熟,国内基金公司拼规模、轻服务的现状早晚会得到改变。

  基金管理费照收不误

  然而,在基民蒙受了如此重大损失的情况下,被市场看成是砸盘主力的基金公司仍收获了不菲的管理费收入。

  受益于2007年的超级牛市行情,基金的规模在去年得到了爆发性增长,管理费收入也水涨船高。仅今年一季度,基金在管理费一项上,就取得了超过50亿元的收入,这一数据甚至超出了2005年全年基金业管理费总收入。目前,国内大多数股票型基金的费率是1.5%。

  WIND统计显示,2005年基金业全年的管理费收入仅有41.629亿元。而在基金规模大跃进的2007年,58家基金公司的341只基金管理费收入累计达281.4亿元,这一数据比2006年全年的55.36亿元大幅增长408.30%。

  中投证券报告认为,根据2004年-2007年度的基金业绩和基金管理费收入进行比较分析,除了在2006年基金业的管理费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基金业绩平均增长水平之外,其余几个年度基金业的管理费收入明显高于基金业绩的增长速度。

  基金公司管理费的丰收和基民的大幅亏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导致了部分基民的不满。基金应当停收管理费的呼声也随之响起。

  数据表明,和2007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以来,伴随着基金规模的大幅缩水,基金公司在基金管理费的收取上,已经大不如前了。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对402只基金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基金行业资产规模半年来已萎缩了1.2万亿元,这意味着基金管理费收入将减少约52.88亿元。

  尽管如此,由于被认为基金管理费收益和基民的利益并没有直接挂钩,现在正被绝大多数基金采用的管理费固定费率模式被不少专家认为需要修改,降低一定比例的收费标准,或者采用浮动费率模式。

  而在一个半月前的6月13日,因为跌破了基金契约设置的价值增长线,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开始停收管理费。一个多月过去了,该基金的净值仍未能回归价值增长线之上,一直保持暂停收取管理费状态。有媒体披露,以博时价值增长6月13日当天的规模估计,按每年1.5%的管理费估算,停收管理费一天,就意味着损失88万元,目前其管理费损失已超过4000万元。

  这一举措受到不少基民的支持。但有基金人士认为,这一行为带给基民的实际利益很小,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这可能会影响到基金公司的正常运作。如果基金公司的规模较小,甚至可能会使得基金公司的生存出现问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结构性失衡问题凸显

  业内专家认为,基金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股基金“一基独大”的结构性失衡,是造成基金业规模急剧扩张而又快速缩水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我国基金业长期存在偏股基金占比过高的情形,特别是在2007年,随着股市的繁荣和投资者对偏股型基金的盲目追捧,偏股型基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偏股基金规模占比一度突破90%。当年基金新发了数量众多的股票方向基金,低收益产品却少得可怜。天相投资的统计显示,在去年成立的50多只新基金中,低风险产品只有银信添利、工银债券和宝石动力三只,其余全部是股票方向基金。偏股型基金占比过大导致基金业同股市相关性过大。

  不少基金公司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只注重发展偏股型基金。以深圳某基金公司为例,该公司目前有9只基金,这其中有8只为偏股型。其他发展较好的新锐基金公司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当前,多数新公司产品数量少,有的公司甚至只有单一的偏股型基金,根本谈不上有所谓的产品线。

  如果说2006和2007年的牛市暂时掩盖了基金业存在的上述问题,那么今年以来股市的大幅度调整则让这些问题暴露无遗。基金业应当谋求一种相对均衡的发展,而不是偏股基金的畸形发展。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必然不利于基金业的长远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942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移动如何短信开通流量套餐 中国移动流量套餐包

中国移动如何短信开通流量套餐——简介中国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通网络流量套餐,包括网上营业厅开通、实体营业厅开通、手机致电10086开通,当然也包括通过发送短信开通。通过短信可以开通的流量套餐包括各等级包月流量套餐、闲时套

什么是联通1G半年包,如何一折抢购 联通30元1g流量半年包

什么是联通1G半年包,如何一折抢购——简介为了迎接05.17手机节的到来,联通蓄势待发,于05.15~16两天推出【一折(10元)抢购1G流量半年包】的强势活动。那么,什么是联通1G半年包,如何一折抢购呢?什么是联通1G半年包,如何一折抢购——工具/原料

WLAN校园优惠套餐与中国移动流量叠加包 高校wlan优惠体验套餐

详情请咨询中国移动河南公司客服  教室里、寝室中、图书馆……无线上网,无线自由,WLAN总会给你超值享受!中国移动河南公司WLAN又推出优惠移动流量叠加包:10元体验移动流量叠加包让你尝鲜;20元畅享移动流量叠加包给你畅快享受;40元极限

航海王启航珠宝升级 国内珠宝业品牌升级误区解读

     国内珠宝业不缺制造能力、模仿能力,但在国际品牌与港台品牌大举进军中国时却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不利位置。相比于国际品牌与港台品牌的高溢价能力,国内珠宝品牌多数通过压低利润空间争夺中低端与大众市场。当然,并非每个企业家

声明:《联通国内流量半年包 国内基金业半年缩水万亿》为网友影之哀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