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盈利而加大贷款有激进之虞
作者:贾知青/文
年初以来,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逐步趋紧,超储率已从年初的3.96%降至6月末的1.95%。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准备金率连续提高造成的结果。诚然,17.5%的准备金率已经使中国位列世界上准备金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政策从紧尚不足以解释银行目前流动性趋紧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结合商业银行的主动资产配置策略来考察当前市场流动性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贷存比分别为59.28%和74.62%,而5月底为59.38%和73.61%;同期,其有价证券投资与资产占比分别为27.07%和17.12%,而5月份分别为25.96%和29%。如果注意到上述两项指标均是在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变化的,相比3月份上升趋势明显,这足以说明大中型银行正主动把资金更多地运用到贷款与证券投资领域,其资金偏紧与他们的主动资产配置策略密切相关。事实上,与它们相比,一些中小银行尤其是资产质量较好的农村金融机构出于流动性管理的考虑,今年以来的贷存比和债券投资比例其实一直在下降。这一反差背后,是走向资本市场的中国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盈利回报,希望不断提高ROE、ROA等财务指标,并根据利率环境的变化调整资产配置的结果。 2006年以来,中国央行多次的非对称性加息提高了银行的净息差水平和证券收益率,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则使更多的资产被冻结到了低收益部分。作为一个当然反应,为了更多的赚取利润,银行必然需要尽量降低超储率水平,而把资金更多投向贷款和证券投资。 与此同时,国家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支付系统等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积极推进,也为大中型银行减少在途资金占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了支持。加上同期其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超储率的降低与其说反映资金偏紧,倒不如说更加反映了大中型银行目前的资金运用充分。 不过由于银行是顺周期产业,而其景气度又稍滞后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因此如经济已过景气高峰,银行却仍在实行加大贷款投放的激进赢利计划,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经济下行阶段面临更大的资产质量压力。从这个角度讲,在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减速转型期间,银行流动性管理必须要做到提高预见性,而不能只着眼于当期收益而忽视长期风险。 (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