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东 李珊珊 “市场煤、计划电”,这种格局使得成本压力和价格矛盾都堵塞积压在电厂环节。煤电冲突的背后,是我国能源价格扭曲的现状。 2008年一季度,五大发电集团实现利润为-20亿元,约300亿元的燃料成本上涨需对应上网电价提高10%才能抵消。 不仅是电力价格扭曲,中国石油、煤炭等资源品的价格也与国际严重脱轨。以成品油为例,国内汽油价格比美国低25%,比日本和新加坡低50%,造成高油耗产品的大量出口,等于在间接补贴世界。偏低的石油价格还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夸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理顺能源价格机制势在必行,但改革的时点却颇费思量。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通胀的背景下,一方面政府在能源价格改革的时点选择上首先要考虑通胀走势,通胀回落才可能为能源价格改革腾出空间;另一方面能源价格改革更要考虑对通胀的影响——能源产品作为基础产品,其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其它产品涨价,将会加剧当前反通胀的难度。 笔者看到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原油、成品油、电力、煤炭等能源价格分别上涨10%,对CPI的潜在影响分别为0.387%、0.576%、0.924%和0.405%。 如果这样测算不虚,电价上调对CPI的影响最大。据此,电价调整可“小步慢走”。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对电价实行“小步慢走”的渐进式调整,使之充分反映煤电成本和市场供需,有利于节约能源,也避免了“泄洪式”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 8月20日再次上调电价,距离前一次调整不足两个月。电价调整的速度明显在加快,而第三季度CPI增速预期回落为电价调整提供了较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