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间的商业不单单是商人们的商业,也是这些熟稔两边政经资源的资深说客们的商业
文/依瓦
在上周某个傍晚,曼哈顿的一间高级会所里,一位演讲者正在试图说服一屋子正襟危坐的听众:“人为制造跨境资本流动的障碍是扰乱全球化经济的愚蠢行为”,是“对于子虚乌有的威胁的无知态度”,他还称两年前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败为一场“悲剧”。这个时候,听众中的一位对于“悲剧”的描述耿耿于怀,按捺不住情绪激动地站起来发问,那么我们美国人到中国领养孤儿被无理由拒绝呢?中国的环境问题那么严重,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算不算悲剧?还有腐败问题怎么说? 演讲者一时语塞,微微停顿,改从“中国的公共政策形成的过程并非黑盒子一个”说起,说中国已明白自己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但是环保总局的几百号人纵有决心但一时也管不了那么大一个国家,每个县市虽然都有环保官员但他们首先对县市领导负责而不是环保局云云。说了半天,看来几位听众仍然意难平的样子,主持人不得不插话,将话题引向其他方面以免争论升级。 这位演讲者并非中国官员或者学者,而是一位美国知名律师,曾为白宫能源部要员,与数届美国政府过从甚密,目前任美国著名游说咨询机构艾金岗波驻北京首席代表。艾金岗波便是中海油当年重金聘请的游说机构。 他演讲的题目虽然为“中国需要U-Turn”,实际上他花了几乎同样的时间在说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需要什么样的思维转变。“尤尼科在美国的资产不过公司总资产的7%,中海油当年的悲剧性失败只在于认识到政治问题的严重性为时过晚。”他说道。他还提到,中美之间的关系乃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并且这种关系乃是互相依赖的,全球变暖环境问题没有中美的合作根本不可能解决;能源问题没有中美两大石油消费者的合作也根本无法想象。说客的努力初见成效,一位听众点头说:“没错,我们的确需要改变对于中国的既有思维。”说到美国私人股本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国购并时遇到的障碍与挫折,这位深谙两国政治与商业环境的资深说客的观点很明确:“在所谓战略性行业,对于双方跨境投资比较现实的都是非控股性投资。需要一步步来。” 到了现在,大概谁也不会否认,围绕中美间的对话与合作乃是门市场前景广阔的生意。 几个星期前,《华盛顿邮报》经济版长篇文章做的便是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等美国高级说客们在中国的行踪。数据显示,中国有关方面在美目前还处于游说活动的初级阶段。据说,从1998年至2004年,来自中国的游说费用累计只有422.5282万美元。而同一时期来自日本的游说费用累计接近6000万美元。 事实上,21世纪初的中国企业不经意间已经开始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充当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在美国扮演的角色,虽然中国企业距像丰田那样在美国到处设厂雇佣美国人尚有时日,但势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深入美国掀波造浪。比如华为联手美国贝恩资本以22亿美元试图收购3Com公司,而该交易因3com业务涉及美国五角大楼安全系统而引起争议;比如中国“国家主权基金”跃跃欲试以及其他中国国有金融企业对于美国金融行业资产的兴趣渐增。 看来,这场对话是非得要高超的翻译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