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弄蛇之技,而玩蛇于股掌之上,其终必被噬”,布朗的到来,注定了曼德尔森的离去。但是已经被曼德尔森拉上马基雅维利主义轨道的欧盟,谁还相信自由贸易?
□记者 袁瑛
很快,一个过去3年中被中国人快速熟悉的外国名字,会在沉寂一年之后再次抢占中国媒体的报端。这就是彼得·曼德尔森(PeterMandelson),欧盟贸易委员。11月底,他将率团来到北京,参加第四次中欧工商峰会和第十届中欧领导人峰会。 与2005年和2006年的访华频率相比,2007年的曼德尔森随着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从12起骤降至零而淡出中国人的视野。但曼德尔森并没有改变。10月26日,他突然向媒体表示,欧盟的钢铁业制造商将准备对中国提起反倾销申诉。 “欧盟无法再继续忍受对华贸易赤字。”他强硬地宣称,“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在以每年20%的速度激增,已经高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增长,这让我们感到很不安,而钢铁是其中突出问题之一。”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098.5亿美元,其中对欧盟顺差623.4亿美元。而累计出口到欧盟25国的钢材数量为907.24万吨,同比增加97.87%。 有消息称,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已要求欧盟委员会对从中国进口的冷轧不锈钢板材、热浸镀金钢材征收惩罚性关税,不久可能还会对盘条钢、厚钢板提出反倾销申请。 事实上,曼德尔森并没有改变,最多只是从纺织部长变成钢铁部长而已。当然,也许不久,这位54岁的英国人会迎来自己从政以来最大的改变——失业。 今年6月24日,曼德尔森的旧友兼宿敌戈登·布朗入住唐宁街10号。人们相信,曼德尔森的政治生涯将很快走到尽头。 10年前的背叛 曼德尔森与英国现任首相布朗的恩怨源于10年前,在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突然病故之后,托尼·布莱尔和戈登·布朗同时成为继任的热门人选,最终二人签订了一份“君子协定”——1994年布莱尔成为工党新领袖之后,为安抚党内的最大对手布朗,布莱尔同意,如果工党上台执政,在自己两届任期期满之后,必须保证由布朗接班。这份协议签订的细节,被媒体无限次的遐想过,而真正熟悉内情的,除了“双布”二人之外,还有第三个人,也是布莱尔和布朗共同的密友——曼德尔森。这份协定不仅通过曼德尔森的“二传手”在“双布”之间传递,最后的协定终稿也是由曼德尔森拟定。彼时的曼德尔森,周旋在工党内部两位最有权势的人之间,被《曼迪:彼得·曼德尔森自传》一书作者鲍尔·劳特利奇描述为,“他看起来并不是对做首相感兴趣,他更希望成为权力的掮客而引人注目”。 1997年,布莱尔率领工党与保守党竞争首相之位,此时的曼德尔森作出了自己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选择——加入布莱尔阵营,并协助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竞选计划。曼德尔森自知无法面对自己一向支持的布朗,因此一直以化名“鲍比”隐身在后。布朗得知内幕之后,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叛,从此与曼德尔森结下了“梁子”。 之后10年间,曼德尔森先后两度在布莱尔内阁中任职,虽然两度由于牵扯丑闻而辞职,但在布莱尔的“巧心呵护”下,曼德尔森始终未曾远离英国的权力中心:1998年12月,他就任贸工大臣仅半年,便因购房借款问题受到质疑而被迫辞职;暂时“消失”仅10个月之后,曼德尔森被布莱尔任命为北爱尔兰事务大臣;2001年1月,曼德尔森又因被指控帮助印度一名亿万富翁申请英国护照而再次被迫辞职。“赋闲”在家3年后,布莱尔自知无法再将曼德尔森召入英国内阁,遂力排众议,力挺曼德尔森成为欧盟贸易委员。 同样在2004年,布莱尔开始竞选自己的第三个任期,但他声明不再第四次担任工党主席。尽管由此遭到财政大臣布朗的支持者们猛烈的抨击,2005年5月,布莱尔再次赢得了大选,并拒绝让出工党主席位置。 但这已然是强弩之末。国内外对布莱尔执意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批评,在7月6日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会申办权的第二天,被伦敦交通系统的系列爆炸案而再次引爆。在工党内部的强大压力之下,布莱尔不得不于2006年9月宣布自己将在一年内卸任。2007年5月,布莱尔辞去工党主席职务,6月27日,布朗终于正式搬进了唐宁街10号。 布莱尔走了,布朗上台,曼德尔森的政治生涯遭遇最严峻的挑战。这位老辣的政客决定主动出击。在去年无数次的公开场合中,曼德尔森不断评价自己反目的老友“虽然信仰坚定,但却充满了缺陷”,并表示对其“是否能够持续领导国家”感到质疑。今年3月,曼德日森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将在任期结束前选择离职。 “或许布朗会觉得失望了,因为他没有机会亲自炒我‘鱿鱼’了!”曼德尔森在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之时向布朗发出了挑衅的宣言,“我至少还有两年的任期。”言下之意,两年内,布朗奈何不了曼德尔森。 最近,曼德尔森又上演了一出好看的戏码。9月24日,曼德尔森在公开场合表示,“布朗这几个月来所做的一切都为新工党和自己增添了光彩”。英国媒体一时大惊,纷纷以“曼德尔森终于结束了与布朗的宿怨”为题报道。然而不到48个小时之后,曼德尔森又对布朗一天前做的施政演讲进行批评,指责后者在教育和移民问题上缺乏对策,成为了自新首相上任三个月以来首个叫板布朗的英国政要。英国《电讯报》首席政治记者托比·海尔姆这样评论道:“无疑,这是一个马基雅维利式的设计,无论怎样,曼德尔森都讨好到了布朗派和布莱尔派,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不仅是曼最擅长的也是他最乐衷的一套。”布朗支持者的回应更加直接:“这是典型的曼式风格,总是这样的无药可救。不管怎样,他再也无关紧要了!” 无关紧要,对一个醉心权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英国近代学者韦尔斯曾这样评论马基雅维利:“他竭力使自己成为君主权术的专家,但这个道德上的盲人是生活在一个道德上盲人的小世界里。” 彼得·曼德尔森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小世界”里的政客。作为英国政坛的争议人物,曼德尔森一向以大才自居,以大智者自许,其政治生涯起于对挚友布朗的背叛,转投看似“前途更为光辉”的布莱尔,并在后者近10年的“庇护”下,走到了政治生涯的高峰,一度被人们视为“影子首相”。而布朗的上台,让曼德尔森想如前任帕斯卡·拉米一般在卸任后荣升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卸任贸易代表之后,曼德尔森是否还能谋个一官半职,也有着大大的问号。 自由还是保守并不重要 当然,曼德尔森在英国政坛的道德口碑或者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者,对中国人来说都不重要,中国人关注曼德尔森,是因为他是掌管欧盟对外贸易的核心人物。相比较美国,欧洲大陆一直是“自由开放市场的”忠实拥护者,英国人曼德尔森很容易地也被人们贴上“自由贸易主义者”的标签。然而,曼德尔森不仅是贸易谈判代表,他还是一个政客。对马基雅维利的信仰令曼德尔森时刻想到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自由贸易还是保守主义——这对曼德尔森来说,只是在不同场合打出的两张牌而已。 同样,尽管曼德尔森一再以多边贸易体系的捍卫者形象自居,但在多哈回合谈判这个多方力量博弈的“游戏”中,曼将自己玩弄手腕的“智术”发挥到了极致。 2005年底,上任刚刚一年的曼德尔森为WTO香港部长会议制定了自己的“锦囊妙计”——欧盟非常愿意减少其农业关税,但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同意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个善于谋略的政坛老手知道,要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该协定,他就能宣称为欧洲出口商赢得了胜利;要是发展中国家拒绝,他就能把多哈回合失败的罪责推给它们。同时,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维持的制度,与欧洲的扩张和改革议程相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曼德尔森把农业政策不可避免的改革,重新包装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妥协,以农业换制造业和服务业。 根据香港会议好不容易确立的目标,WTO成员国必须在2006年4月30日前制定出削减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及补贴的具体细则,否则多哈回合谈判将因无法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而失败。曼德尔森自然不想因为在农业政策上的坚持而成为众矢之的,他巧妙地把屎盆子扣到了别人头上。他先后几次在公开场合做出“美国必须更加显示”以及“美国应考虑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的慷慨陈词,成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同样在农业补贴问题上拒不让步的美国。谈及这一点,欧盟贸易司一位熟悉曼德尔森的官员对《商务周刊》感慨到,“曼是我见过的最喜欢媒体运作也是最熟谙其运作之道的官员,这说明他不仅是一个贸易官员,还是一个政治家。” 2007年7月,多哈回合部长级会议终未能达成协议,有人用“多哈回合死了,曼德尔森笑了”这样的语句来形容,这场漫长的谈判中,唯一的获利者可能就是曼德尔森本人。他迂回灵活的手腕不仅将欧盟置于主动灵活的地位,也将自己的国际形象提高了不少。“可以看出,欧盟是多哈回合谈判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并已被视为当前该轮多边谈判的主要拥护者。”事后,曼德尔森对欧盟这样“表功”道。 除了多哈谈判,另一个令曼德尔森“建功立业”的战场则在中国。 2005年初,根据WTO的协议,全球纺织品贸易完全自由化,取消配额限制,中国对欧服装和纺织品出口呈爆炸式增长,引发欧盟各国纺织品行业协会对多种产品的调查申请。曼德尔森看到了自己的机会。2005年6月,曼德尔森与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经历了长达14小时的谈判之后,达成了“最后一分钟协议”,中欧共同就中国纺织品出口制订出一些过渡性增长幅度限制。 这场纺织品大战让曼德尔森名噪一时,但他的得意仅仅维持了不到一个月。尽管谈判技巧高超,外贸出口经验明显缺乏的曼德尔森忽视了一个细节——从6月11日达成协议到7月20日重新设限之间,存在一个多月的空当。一些中国制造商和欧洲零售商加紧签单抢关,导致双方商定的配额很快用完,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因无法清关而积压在欧洲港口。这一事件被欧盟内部称作是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纺织品危机。英国《卫报》着实对曼德尔森戏弄了一番,“曼急于在中国纺织品问题上获得进展,以弥补自己在波音空客补贴争端上的谈判失败,然而这次,他碰见了老练的对手——薄熙来,后者丰富的外贸谈判经验让这位自认为得计的欧盟谈判代表脸红。” 曼德尔森顿时成为了众矢之的,欧洲商人抱怨自己不能及时拿到货物,普通消费者的怨气更大。一个英国年轻人在博客中写道,“我们不要曼迪(曼德尔森的昵称),我们要裤子!”最令曼德尔森感到火烧眉毛的是来自彼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亲笔来信,这位密友兼政治靠山在信中谴责他的行为是“难以置信的贸易保护主义”,并敦促曼德尔森“在未来几个星期内立刻解决纺织品滞港问题”。曼德尔森不得不匆匆飞往上海,与早就等着他的薄熙来商讨如何体面地放行中国纺织品。 事实上,中欧纺织品贸易对弈,本来源自欧洲内部两派力量争斗的结果——瑞士、丹麦、荷兰、德国及曼德尔森的祖国英国等为一派,他们属于轻工业消费国家,自然更喜欢纺织品自由贸易;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却在纺织工业有直接利益。法国人在北非国家纺织厂中有大量投资,而葡萄牙本国就有成规模的纺织业。 当然,如果曼德尔森愿意,他完全有足够的空子塞入自己个人的意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盟官员表示:“贸易是欧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他(曼德尔森)作为贸易代表,在欧盟这个明显缺乏民主的运行机制下,意味着具有更多的权力和相比其他人(尤其是布什)更多的周旋余地。” 欧盟内部流行的另一个关于这场争斗的版本则是——曼德尔森来自自视为自由贸易者的英国,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来自葡萄牙,曼德尔森宁可不顾及英国的利益而对中国纺织品输欧持强硬态度,实际也是对巴罗佐的妥协。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遗产 喜欢炫耀、善用媒体以及向强权妥协,是曼德尔森过去多年政治生涯中早已习惯的一套。早在10年前曼德尔森初登英国内阁的“穹顶事件”中,就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1997年,曼德尔森审时度势地站在布莱尔的队列中,布莱尔也没有辜负他,把建设新工党甚至新英国的标志性建筑物——千年穹顶的重任交给了曼德尔森。 曼德尔森满心欢欣。“他感到历史的重任落在了自己的肩上。同时,这将是诠释自己世界观的一个绝佳的机会。试想想那些美妙的相片,将他的头像和千年穹顶一起印在旅游纪念物上,想想自己可以在各种伦敦时髦的晚宴中谈论自己的‘穹顶’以及那些将与最前沿的设计师、艺术家以及企业家们共同度过的美妙日子!”鲍尔·劳特利奇在给曼德尔森写的传记中这样描写后者微妙的心理历程。然而,不仅千年穹顶遭到了英国人的抨击,位列英国“七大恐怖景观”,曼德尔森本人也因涉嫌给曾赞助过“千年穹顶”项目的印度富商提供合法护照而在2001年引咎辞职。 与曼德尔森有瓜葛的富商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来,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默多克。两人的亲密关系曾经使曼德尔森涉及一桩默多克公司的收购案中,虽然该笔收购明显违反了公平贸易原则,但曼德尔森选择了保持缄默;还有微软的合伙人保罗·艾伦,2004年底微软处于欧盟反垄断调查风暴的中心,曼德尔森被发现新年夜出现在保罗那艘豪华的游艇上推杯换盏,毫不避嫌;当然,还不能忘记给曼德尔森买了豪宅却与后者双双被调查并辞职的工党富豪杰弗里·罗宾逊。 曼德尔森梦想像祖父那样,通过巴特西公园这样的建筑纪念物名垂青史,然而他的“千年穹顶”成了自己政治生涯上一笔无法挥去的阴影;曼德尔森还梦想做英国政坛最有权势的人,他几乎曾经接近了这一顶峰,然而布莱尔的离去令他只是“南柯一梦”;曼德尔森更希望在欧盟这个舞台上别有建树,但缺乏政治远见以及对“自由贸易”没有坚定的信仰,让他依然是一名更换了舞台的权术“政客”。 “虽有弄蛇之技,而玩蛇于股掌之上,其终必被噬”,布朗的到来,注定了曼德尔森的离去。但是已经被曼德尔森拉上马基雅维利主义轨道的欧盟,谁还相信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