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平素繁忙却又想看穿世相,阅读时间匆促却想直达真挚,该挑选哪一本书作为枕边书?年近七旬的朱利安?巴恩斯的第11部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会给这个问题以回应。这部小说曾于2011年获得英国布克奖—在“奖项”这个名词通常跟大而无当挂钩的现在,糅合了可读性与深邃感的这部作品,正像一个皮与核都无限优美的果实。 这位当代英国文坛的实力派作家与布克奖渊源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朱利安?巴恩斯就曾三度出现在布克奖的决选名单之上。而他在2011年的最终获奖,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众望所归。 在《终结的感觉》中,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以第一人称成长并变老,在接近生命终点之处发现了记忆的秘密。从托尼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时代的回忆到退休后的自述,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一步都在做生命的回溯。
![巴恩斯:记忆的使命是修改](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15450661102.jpeg)
上世纪60年代,托尼有两个好友,三人热爱读书也热衷于谈性,常聚在一起调侃戏谑。后来,博学睿智的艾德里安加入了他们,他的加入让这个小圈子发生了悄然的改变。这位转学生在托尼的记忆中博学、包容、眼光犀利、遗世独立、格调不凡,他引用的经典历史观更让托尼一生铭记:“‘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然而就是这位不凡的艾德里安,与托尼在大学结识的前女友维罗妮卡相恋的安德里安,最后却自杀了。这一自杀事件在托尼的记忆里反刍,并与维罗妮卡母亲留给托尼的遗嘱一起,生发出站在生命末端的托尼的种种怀想与猜测。 在表现记忆的不确定性方面,巴恩斯熟练地将他惯常的风格铺展开来,幽默、机巧、精致、内敛。种种生活的褶皱被长有老年斑的手掌翻开磨平,其中不乏处处闪光的年龄印章:将贴近手腕内侧的手表作为同盟的象征,托尼的唱片与维罗妮卡的书架,一条被手电照亮的河流……一批精巧的细节组成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它们被安放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而又有反转性的区别。这是与记忆产生的同构,是靠近人心深处的柔软。 巴恩斯说“时间是溶剂”,人的记忆就是立体的时间,而在年龄的线性长河的冲击下,历史中的个体被难免切削成不堪的模样,时间的浓度由此而变小,这是悲剧所在,也是巴恩斯探索的起点。作为一个英国作家,他成功地将英伦面貌与英式随想无痕地糅合在了一起。 在巴恩斯这里,记忆的使命就是修改,它狡黠而不可靠,不可掌控却又是人唯一的生命凭证。随着时光的流逝,年老的托尼愈发感喟于不断失去的一个个生命的见证,他只好希求记忆来补救人生的篱笆,小说在不断深入的精微思索里前行,似乎就要颠覆托尼粗疏平淡却现世安稳的人生建构,然而,巴恩斯远不止这么幽默。 艾德里安究竟因何而死?因谁而死?维罗妮卡在与托尼无关的那段人生里过得如何?托尼该不该背负道德的谴责……种种疑问,在托尼诸多的独白与论述中时隐时现。当小说行进到末尾,巴恩斯似乎做好了准备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生的箴言与谜底,即: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是真的东西,真相被翻检开来时,托尼被自己震惊了。但仔细品味之后,读者又会发现,终结的感觉似乎是没有底色的描摹,而生活永远如魔方般翻转。 小说结尾,托尼看懂了艾德里安的临终日记,而巴恩斯给出的答案则是无解。看似不证自明的结局,其实只是一种话语姿态,多棱镜似的终结正是巴恩斯的大气老成之处。生活的罅隙被翻开,就难以完好地收回,总有一些人事如蝴蝶效应一般荡漾出未知的秘密,这就是记忆带给我们的考验。 “终结”,只是一个人为的末世定义,它的意义在于时间的逆向投射。终结的感觉是什么?在读完小说之后,每个人会感受不同的余味。一切都并未结束,这也许就是巴恩斯在他的书中钟情于探讨年老与死亡主题的原因所在。